微信公众号原创者交流圈山西省山西省

地理视角下山西发展难点及出路浅思

2018-10-30  本文已影响2人  老卢庸观

黑金煤炭的知名度,掩盖了山西的历史真面目。

要了解山西,懂煤炭,只是抓住了山西民国以来的经济发展特点,却不能反映其五千年深厚历史。

读冯潞先生的《山西密码》,正好可以补上这块短板,开阔视野,深化对山西黄土地的认知,至少跳出资源型经济的传统思维,有了新视角,比如地理文化。

当然,即使如此,要说清楚这地理对山西的影响,也并非易事,得结合史学家的研究,从洪荒时代说起,穿越历史的烟云去看一眼神话传说时代的“古山西”。

抛开煤炭,洪荒时代的古山西,你可知几何?

我试一试,用小文章捋出个轮廓来。

01古山西是个“巨湖”

吕不韦《吕氏春秋.爱类》中有一段文字:“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大溢逆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名曰鸿水。”

根据这段古文和《愚公移山》的故事,华强在《消失在远古的“冀湖”》一文中认为,山西曾经是被东边太行山、西边吕梁山、北面勾注山、南面中条山和王屋山所包裹的一个面积达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千岛之湖,名曰“鸿水”。

远古时期,山西不仅不缺水,而且还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巨大湖泊”。

如果没有后来的“禹凿龙门,通大夏”,今日山西放眼望去估计还是一片无边无尽的汪洋。

可惜,历史不容假设。

历史上的“禹凿龙门”,打通了位于河津市城西北12公里处黄河峡谷中的龙门(又称禹门口),黄土高原北高南低地势下的山西巨湖与黄河峡谷连通,导致“黄河水、鸿水飞流直下,浩浩荡荡,沿黄河河道流向东海,而原先的大湖逐渐萎缩,湖底渐渐裸露,高原盆地一览无遗,湖水浓缩成了一条细小的河流,南边流向的这条就是汾河。”

“鸿水”连通黄河,奔流向海不复回,不知流了多久,终于露出了湖底,也造就了外部群山河流环抱、内部纵横千里、山水分隔的表里山河独特地理风貌。

 

02如今,号称表里山河的山西,长啥模样?

 

这种独特的地理风貌,从外部和内部两个视角可以看得更清晰,至少可以一瞥其轮廓。

外围看,山西总体上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西南部,山西与秦豫之地的界河黄河,好似一个臂膀,托住山西之西、南,山西西侧的吕梁山脉、南端的中条山脉正好处于臂膀中与黄河构成由外而内的两层天然防御。

东部、东南部雄起的太行山,作为山西与冀、豫两地的界山,其中南太行山与中条的缝隙处,被王屋山、云蒙山、析城山、小尖山等诸山所补齐。

晋北地区,今日起伏不大的高原丘陵上,历史上汉人在此营建的长城呈东西向并向西南弯下去,在老牛湾与黄河完美连接,拱卫山西西北,与目前主体在内蒙古境内遮掩晋之东北角的阴山山脉连接起来,构成晋北第一道防线——外长城。不仅如此,由晋北往南三四百公里处代县勾注山上还有一道内长城,西接黄河、东接太行,沿太行山脊南下几百公里,直到上党黎城之东阳关止。鼎鼎大名的雁门关就是这勾注山内长城中据险而设的不二关隘。

从空中俯瞰,黄河、吕梁山、太行山与晋北的外、内长城,把山西严丝合缝地箍在中央,形成一个封闭的四塞之地、“国中之国”。

内部看山西地貌,用冯潞先生的话讲,主要是“小而全”,山地、丘陵、盆地、高原、草原、峡谷、河湖、原始森林、火山、等等尽皆有之。

其中,山地、丘陵占到80%,为主流,平川盆地次之。盆地,大小不一,夹杂于山体洼地间,由北向南形成大同、忻州、太原、临汾、运城和上党六大盆地,更小型的盆地多达几十个,成为晋人聚集与繁衍生息之地。在黄土高原和山地间保留有一些亚高山草甸,比如宁武马仑草原、沁源花坡、沁水舜王坪,其中有牧草和大片原始森林、次生林。峡谷,据说有上千条,最出名的是太行山大峡谷,最大型的是纵横千里、雄浑古朴的晋陕大峡谷。

河流多,有5条大河(汾河、沁河、漳河、滹沱河、桑干河)、48条中河、397条小河,流出省境后,汇入黄河、海河体系,使山西成为华北的“三江源”。五大火山群之一的大同火山群,拥有三十余火山锥体,有大同土林、天然湖,宁武天池、万年冰洞及内陆独一无二的盐池等。……

多姿多彩表里山河地理特征令人艳叹的同时,也使得山西自古以来就对外表现出封闭保守、交通不便,对内表现出依盆地河谷而自成体系的分散式发展历史文化。

03世上不止蜀道难,山西外通之路也“难于上青天”

即便我不完全赞同西方的“地理决定论”,却也可以基于此种独特地理环境得到一些解释山西发展的有益启思。

四塞之地的封闭保守、交通不便,赋予山西冷兵器时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高台冲刺平原等无与伦比军事优势之时,也以长期的地理闭塞造就了山西人文中的封闭保守观念。而内部受山水隔离出现的自成体系式发展,又使得群山环抱山西境内的各区域间一直以来缺乏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交流,不能形成合力、表现出晋人对外发展的整体优势;不能顺畅地与外界交流、合作发展。

这一切都源于晋路难修。

山西要发展、先修路,这个话题,多年前有领导提出过,之后也曾被国内一些经济学专家诟病,但此时看来却是山西发展中无法回避的一个关键。路对山西而言,有着更特别、更重要的意义。

因为,无论何种形式的对外开放、合作交流,合作者至少得方便进出山西,方便进出就得有通道。没有飞机的年代,公路、铁路的发达程度就事关重大了。

但同样修路,与周边的河北、河南、陕西相比,山西的难度就大很多。周边省份没那么多的山,修路既省钱又快捷。山西则得打通崇山峻岭、解决好与毗邻省份高海拔落差等诸多难题,才能畅通客商流动。当年,山西修建190公里的太旧高速路,竟然需要举全省之力,就可以看出山西修路成本之高、修路工程之艰巨。不说其他,单挖通巍巍太行山,即使不考虑技术装备,花费的时间和成本、施工的土方量,估计就不是平原丘陵地区省份可以想象的。这还不包括从山西千米海拔的高台平稳过渡到海拔几百米平原的落差问题如何解决。

冯潞先生在《山西密码》一书中,通过对断头路、挂壁公路典型地方的展示,让我们把这一点看得更清楚了。

断头路而言,晋东南与豫冀交界处的平顺县张家凹是一处典型。

“张家凹地处晋豫交界处峡谷断层上,海拔1500余米;其东侧几百米,下面就是林州地界,海拔不过200米。如此一换算,落差当在1300余米。如此巨大的落差,不要说人类,兽类能否攀缘上下,还是个问题。平顺行路到林州,此处即是断头处。两地的人类交流,天然隔绝。”“像山西陵川县锡崖沟、抱犊寨,平顺县井底,壶关县黄崖底,河南辉县郭亮,均是这种孤悬绝境的村落。”

怎么办?

当代太行人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解决了断头路这个千年难题:一是修挂壁公路;二是修螺丝洞公路。”“中国已知有七条挂壁公路,均在晋豫交界的太行山区,五条在晋东南平顺、陵川,两条在河南。”

群山环抱中的山西,想要天堑变通途,修路之难、成本之高,可见一斑。

如果没有这些不知道经历多少艰险甚至付出生命代价修建的公路,晋人估计就只能在为群山所阻的高台上坐井观天、兴叹遁世,而无法与毗邻之地合作交流、互通有无,促进繁荣发展了。

山西对外开放之难,通过晋豫两地交界处互通的千年等待及挂壁公路、螺丝洞公路修建之难,展现得淋漓尽致。

即使今日航空、高铁、高速公路都已有较大发展的山西,也依然存在着诸多断头路的问题亟待解决,更是反衬出山西对外开放发展的“难点和堵点”所在。

与四川、贵州一般,构建连接省内各区域、勾连省外四方的高水准交通体系,这个成本,山西比国内大多省份不知要高出多少,而且需要花费的时间更长。历史地看,四塞之地山西对外开放的水平,无疑是与其交通事业的发育水平紧密相关的。

要发展,要走出去,要引进来,要搞内陆开放新高地,首当其冲要认真解决好、发展好山西交通事业。从独有的山地文化导致修路成本畸高角度看,煤炭经济之外,这一点也是山西特色。

04独特地理环境,导致今日山西之“多极争雄”局面

不仅如此,受省内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地貌影响,境内盆地、河谷等聚集人口之地,常受天堑所阻,一来活动范围相对有限,二来也不利于各区域间的相互联系与合作,时日一久,地理上的分散、自成体系,就会导致境内各区域间分散主义历史文化的形成与遗传,增加各区域协作发展的难度,埋下境内各区域间竞争大于合作的“多极争雄”地理文化根底。

这也许是山西一旦境内没有统率型势力就各自为战、四分五裂,难以形成合力的一个历史地理原因,也是当下大区域竞争时代山西境内“多极争雄”局面出现的一个重要根源。

缺乏具有足够政治经济辐射力、影响力的发展板块统摄四方,将很难改变这种局面。

就时下山西而言,即使想改变,也得通过省级规划、各区域产业发展差异互补式布局、太原大都市圈不均衡发展战略提速等多种举措,不断巩固和提升太原大都市圈的首位度、综合影响力,促进太原为龙头牵引带动其他区域协调发展,克服国家规划带来的外部牵引力,才可能实现。

目前看,要走到这一步,还为时尚早。

从中央政策精神看,省级层面虽已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太原大都市圈建设做出倾斜,但基于多种因素叠加后出现的“多极争雄”局面,未来也会更加强调协调“多极”的能力建设,并借助“多极”对外合作来汲取全省发展所需要的外部资源力量。这与官员短期政绩需求相挂钩,既是新发展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一种适应性举措,无可厚非。

05山西的出路

 

“示范区”“排头兵”“新高地”,是近年来山西的新发展目标,也是山西前进的战略方向。

从山西地理特征角度看,“示范区”为牵引的全省开发区改革创新不仅在规划层面是重点,在地面有限、发展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也是重点,是有利于体制优势发挥作用,发展重点产业经济,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

而能否发展好,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与各市开发区及全省各层级开发区之间的关系,能不能紧密起来,互通有无、信息共享,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形成差异、互补和创新协调发展,个人感觉有现实意义。

另外,开发区体系及各地产业经济布局之地与外部世界的商贸合作交通走廊包括国际商贸服务的便利化程度,也至关重要。未来各县都要建机场,也许就是出于这种开放发展的考虑吧。

总之,开发区等经济发展空间载体与外部世界的交通通讯便利化程度一定要高、成本一定要低,才能化解山西外向发展之劣势,形成对外开放发展的区域竞争优势。

这,即便在不以煤炭产能扩张为增长方式的当下山西,也是有意义的。因为“排头兵”要搞的煤炭市场机制建设和煤炭科技创新,是需要集聚诸如资本、人才、技术和数据等经济要素的。

交通通讯水平的大幅提升,会提高经济要素集聚效率,有利于煤炭产业依托科技进步转型创新。如果交通通讯、海关、检验检疫及通商口岸等“岸港网、铁公基”基础设施水平过低,经济要素流动迟滞,商贸服务效率低下,内陆地区开放新高地建设也会流于形式。

完善诸如“岸港网、铁公基”等公共基础设施,毫无疑问,已成为山西三大战略目标能否按预期实现的基础与关键所在。

那么,在三大战略目标指引下,山西怎样才能尽快转型、追赶先进呢?

走出封闭保守观念束缚,开风气之先,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是第一点。

要做到这第一点,打破上千年地理文化对人们思想观念的约束,着实很难。山西多年来政策制定实施方面“骑着毛驴当中游”的思想不能再有了,得想、得敢于挺进全国第一方阵,作改革创新的探路者和先行者,而不是等待观望者和追随效仿者。这对地方通过机构改革、干部选拔和人事布局优化配置政治资源以及大兴教育事业培育地方新兴人才队伍,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

第二,各区域产业发展既要有竞争,也得有互补,这方面省级层面、各开发区产业规划的导向要更加清晰才好。这种安排是为了使得省内产业经济对外表现出整体竞争态势,而非窝里斗,希望可以逐步消弭地理分散文化带来的各自为战,促进各市协调发展。

第三,对标先进,继续大力度、高强度发展完善山西通往外部世界的公路、铁路、航路(空运和水运),提高客商、经济要素在省内的流转效率并降低其流转成本。

第四,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事业,立足传统旅游胜地“五台山、平遥古城、云冈石窟”和“黄河、长城、太行”,加快汾河等水域生态治理步伐,主动开发修复藏于崇山峻岭间的古关隘、古道、古村等山地文化,向世界展示山西独有的地理风貌,聚五湖四海人气,共谋山西发展大计。

第五,推动省内“多极”尽快通过区域差异化协作、合作共建等赢得快速发展机遇,为全省发展贡献政策及发展经验,充实地方财力。

如此,有先进理念指引,来晋投资旅游便利度大幅提升,产业发展空间载体连接互补,晋地地理之美也被撩开神秘面纱,争雄的多极也开始外向发展为全省汲取能量,山西终将迎来一个敢于开风气之先的年代,在冷兵器时代高台军事优势之后,走出封闭的四塞之地地理文化,走入开放发展、连通世界、合作共享的内陆地区开放发展新时期,在国家地理版图中发挥承接南北、连接东西的重要区域作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完结)

参考:冯潞《山西密码》,其中地理知识多出自此书。

封面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

后记:读冯潞《山西密码》的读后感一篇,乃学习之作,不足不妥处望海涵,欢迎批评指正、交流沟通。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