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插上创新的翅膀

2017-01-25  本文已影响82人  12e93d7aedcf

原创 梦越工作室

       中国孩子的创造能力和其他国家的孩子相比,是处于弱势的,提高孩子的创新能力,对孩子一生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各行各业的精英,无一例外都是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因此,要在家庭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发展孩子的自我创造力。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要充分利用生活中我们身边的科学,采取多种有效的方法,让孩子多看、多想、多动手、多动脑,使家庭科学教育建立在孩子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实践的基础上,并创造适合孩子发展创新思维的环境,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发掘孩子创造力的过程。

       一、当孩子提出问题时,满足他们的创新需求。

       孩子在小的时候,我常常被她各种各样的问题包围:“鸡宝宝是从蛋壳里钻出来的,也有爸爸妈妈吗?”“月亮有家吗?”“为什么大树冬天要落叶子?”等等。这说明她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对一些自然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都及时、耐心的解答孩子的提问,并且进一步提出有关的问题,启发孩子深入思考,在条件允许得情况下还引导孩子做一些小实验,诱导孩子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慢慢的引发孩子对科学产生兴趣,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往往将孩子引入科学殿堂的最好的教育契机,就孕育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记得有一天,带孩子去玩篮球,由于气不足了,所以拍起来很费劲,当我给篮球打足了气的时候,孩子带着一脸疑问:“妈妈,我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篮球的气越足,拍起来越省力,您说为什么呢?”解答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很多的科学知识,空气的知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以及弹力的知识。我如果直接告诉孩子这些抽象的知识,孩子肯定不会理解。但是孩子自己提出了问题,也就是说自己明确了研究的目标,进入了迫切想解疑的心理状态,这时我给孩子创造一个自主探究的环境的话,孩子的探究心理和创新要求一定会得到满足,探索能力也会随之提高。所以,我非常高兴的表扬了孩子,并说妈妈也很想知道这个秘密,请她和我一起通过实验来找答案。

       创新视点:

       篮球气越足弹性越好,拍起来越省力,这个现象孩子是体会过的。但是孩子能从生活中这么熟悉的现象中,提出对于他来说很陌生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为创新活动奠定了很好的意识状态。所以对于孩子这样的举动,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弥足珍惜,千万不能将这样的科学教育机会错过。牛顿从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得到启示,经过探索和实验发现了万有引力;爱迪生从一根短短的棉线得到启示,解决了电灯的长久照明问题。我们家长要抓住孩子生活中这些微小的发现,给孩子机会让她去探索。说不定在这样的探索中正成长着未来的科学家。

       二、在对知识的探索中,让孩子积蓄创新的胆量。

       我给孩子准备了各种各样可以用来实验的材料:透明塑料瓶、橡皮泥、针管、各种球类、车轮胎、气筒等。我让孩子一样一样的玩,尽情的体验,调动孩子每个手指关节,引发每个脑细胞的活动:我和孩子用气筒将塑料瓶、篮球、气球、轮胎、救生衣等纷纷打气,让孩子体验在打气过程中的不同感受,孩子体会到:这些封闭的容器,在开始打气时,很轻松,但是等打一会气后,就不好打了,会感到越来越费劲,到最后就打不进去了。

        我问孩子:“你知道这些容器里面现在有什么吗?”孩子马上回答:“有空气呀?”我继续问:“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为什么打满了气我们就再也打不进去了呢?”孩子一时想不出,我又给孩子做了一个示范:我将气球一直吹破。孩子恍然大悟:“知道了,知道了,假如气球是一个公共汽车,空气就像乘客,往气球里吹气,就像有乘客坐车,如果乘客满了,就再也无法进去了,如果再有人上车的话,车就超载了,就想气球一样,啪——爆了。”

      孩子的潜能,有时超出我们的想象,这是多么精彩的比喻呀!完全出自孩子的想象,难道这不是一种创新吗?我乘风破浪,继续问:“好孩子,那你说是什么让气球破的呢?”孩子不加思考:“是妈妈,气球里的气满了,您还吹。”天真的孩子,还以为我在心痛气球!我又拿出一个气球,吹了起来,我说:“气球破了没关系,我们在进行科学研究呢,来,宝贝,你想办法让气球破。”听我这么一说,他马上来了精神,用手使劲挤,用尽了全部力量,终于气球彭的一声——破了,吓了孩子一跳。孩子问我:“您为什么让我把气球弄破。”我笑着说:“这次你能告诉妈妈,是什么让气球破吗?”

        孩子看看他的双手:“噢,原来妈妈让我自己试验,我知道了,气球破需要很大的力量。”我马上又拿出一个气球:“好,下面你再来吹破一个,想想刚才妈妈吹的气球是怎么破的?”这次孩子心痛气球了:“妈妈,我不吹了,这个气球留着吧,我知道了,一定是空气的力量,因为空气满了,再往里吹,他就像我们学校里排队时,大家都挤,就会挤痛,因为空气一被挤压有了力量,这个好大的力量让气球破了。”

        我高兴得有种要哭的冲动,尽管孩子的语言没有很好的逻辑,但是可以看出,通过他的实践,那抽象的难于表达的压缩空气有力量的知识,被她一语道破。我这时切入主题:“那为什么打足气的篮球拍着省力?”孩子睁大眼睛看着篮球,显然不知说什么了。我没有直接告诉他,而是拿出注射器,抽满空气后,用橡皮堵住针口处,用力向下压活塞,让孩子认真地观察。我们发现,当松开活塞后,活塞慢慢向上移动了。

       女儿的比喻又来了:“注射器里的空气就像一个人,活塞把他的腰都压弯了,妈妈一松开,她就用力伸直腰,把活塞托起来了。”我真想给孩子一个拥抱,孩子继续说:“是不是篮球的气足了,当我拍它的时候,篮球碰到地,里面的空气给地一个很大的力量,然后就弹起来了,气越足,弹的力量越大。对不对?”瞧!孩子自己给自己提出的问题,作了多么精彩的解答啊!

       创新观点:

       实践出真知,让孩子动手是认知活动的基础,孩子的创新活动就在这样的“做”中寻找素材,并不断的积蓄创新的胆量,增长创新的决心的。家长要积极主动地启发、引导、鼓励和帮助孩子,使他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实验等动手的全部实践活动,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自己获取知识。

       三、在对知识的应用中,让孩子闪出创新的火花。

        当孩子用他的语言解释了以后,我给了孩子科学地揭示,我告诉他:“这种现象是压缩空气现象,空气和我们看到的固体不一样,它是气体,所以可以被压缩,压缩后的空气有力量,现在你的知识又丰富了,真应该祝贺!”

        孩子很高兴,也很自豪,:“我多像科学家呀,妈妈我自己发现的。”我突然严肃了起来:“你先别高兴,想想在生活中,还哪里有这种压缩空气?”孩子又陷入了思考……他想出了近乎十多个应用,如:鱼雷、气球、气垫船、救生衣、喷雾器、气模玩具、蹦蹦床、气筒、摩丝……不仅如此,我马上带孩子去玩具店买了一个“小气枪”,并在玩中进行了改进,最后将它来了一个大“解剖”,我还让孩子根据这个小气枪及压缩空气的知识,自己进行小发明,于是“坦克车、升空火箭、轨道火车、定程飞镖、定时炮弹……”在他脑中一一浮现,他的创新兴趣愈来愈浓,创新胆量越来越大,真正让孩子享受了一回科学创造的乐趣。

      虽然孩子所想的,他有的还做不出,但科学启蒙的任务不应该对他们的创新能力、创新成果提出过高的要求,我们需要的是这种创新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胆量。如果有了这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还怕不提高吗?

        创新观点:

        当孩子经历了科学过程的探究后,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了一定的知识理论,双手也有了一定的技术。所以,家长要为孩子开展各种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创新才能。让孩子感受成功的喜悦,创新的威风,将孩子创新的火花点燃。

    【梦越说】:创新来自平凡,灵感来自生活。从古到今,每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都是从生活中挖掘奥秘,从平凡中探索真理的。因此,科技创新离我们并不远,甚至于就在我们的身边。当孩子有了疑问、有了观察、探索的需要时,我们不妨满足孩子。请相信科学和创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句名言说得好“人人是创新之人,天天是创新之时,处处是创新之地。”让我们给孩子创新的勇气,赋予孩子创新的力量,并为孩子创设创新的氛围,让孩子在探索中学会创新的方法吧!给孩子的探究插上创新的翅膀,让他们在科学的蓝天越飞越高!

作者简介

      爱生活的小女人,有自己一份热爱的工作,有一个温暖的家庭,也有一颗不安现状的心,总想尝试突破自己,所写文章曾在《知音海外版》、《知识窗》、《新民周刊》、《山东青年》、《深圳青年》、《辽宁青年》、《新民晚报》、《演讲与口才》、《情感读本》、《中华家教》、《读者(校园版)》、《知识窗》、《初中生阅读世界》、《幸福(婚姻版)》等多家杂志发表过几百篇文章。

       2016年开始尝试微商,做着甜蜜的微商小店,蜂蜜黑枸杞卖的风生水起。为爱温暖的大时代品牌代理商,她卖出的袜子帮助很多人解决的脚干、脚痒、脚裂、脚出汗等问题。

      为着一份信任,一声口碑,每天用心生活,用心经营。

个人微信:anmengmy 梦越

梦越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ydly20160327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