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观影阅读笔记成长励志

让读书提效十倍的心法

2017-10-21  本文已影响191人  花落花开的写作之旅
读需要的书

最近听了“得到”公司前知识策划人李源的音频节目,很是喜欢。上次听了他讲解的名人传记,写了一篇解读夏奈儿的文章,反响超出预期。这次听到他讲解的有关高质量读书的心法,很有收获,很受启发,故此有了这篇小文,希望对同样喜爱阅读、热衷学习的您能带去一些启发和帮助。

现在很多人都有知识焦虑症,怕自己学得不够多,知识掌握得不够全面。购买了大量的书,付费了一个又一个音视频学习栏目,乐此不疲。

买完以后,才发现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看着那满满的书架,一个个崭新的栏目,内心里压力特别大,自己也很痛苦。花了这么多钱和时间,把自己变成小蜜蜂一样,然而人生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没有效果,没有改变,心里很焦虑,甚至开始怀疑人生的状态。

所以每个爱学习的朋友都希望找到好的办法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比如说学习快速阅读的技巧,学习每分钟阅读2000个字的速读法,希望能用尽可能快的速度阅读完一本书。

但是李源的态度是,这个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东西,而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读书量,或者是获得一种读了很多书的快感。读书真正的目的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所以没有必要花那么多时间去读那么多的书,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思考上,思考这本书讲了什么,甚至是思考我要不要读这本书。

对于这个观点,深有感触。因为知识焦虑,各式各样的书买了一大堆,虽然说看书总比不看要好,看了的话,多多少少都会触动和影响到自己。但因为要看的书实在太多,很多时候都是浅尝而止,或者根本就丢在一边,翻都懒得翻。这样读书实在是太低效了,就像一个不断想拥有更多玩具的小孩一样,图的是拥有的快感,丢掉的是专注和深入的好习惯。

读书的目的

在读书之前一定要想清楚目的,然后精选和精读书,不让自己的时间浪费在一些对自己没有帮助的书上。读书的目的基本有三个,第一个是学个技能,第二个是社交货币,第三个是认知升级,这是一个普通人通过读书来求知的最基本的三个诉求。

第一种比较常见:学个技能。选这一类的书特别容易进入一个误区,就是为了学个技能而去买很多教材,比如心理学入门,基础入门。那些很厚的教材书,一般都坚持不下来,真看完之后也记不住多少,一个月之后基本上原来看过的东西就全忘了。

所以现在来说说读书最主要的第二种功能,社交货币。有一段时间在官场界,《万历十五年》特别流行,还有平时吃饭的时候大家都会聊一聊的书,比如《反脆弱》、《人类简史》等,像这样的书就有很强的社交货币功能。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最需要读这种社交货币型的,技能类反而没有那么重要。所以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这本书的社交价值在哪。作为一个职场人,想学经济学的话,不要去选那些完全没有社交价值的教材。可以选一些现在比较流行的书,比如说张维迎、陈志武教授的书,包括薛兆丰曾经写过的一本《经济学通识》。先从这种书入门,既有了社交价值,又有了让你在这个领域尽快入门的一个方法。

第三个功能:认知升级。这个概念是最近这两年才流行起来了,到底什么叫认知升级呢?

举个例子,今年上半年有个电视剧叫《人民的名义》。

里面有一段这样的话:孙连成每天晚上喜欢用望远镜看星星,虽然仕图不顺,心灰意冷,但喜欢上天文学之后,方知宇宙之浩渺,时空之无限,人类算什么?李达康、高瑞良,又算什么?不过是一群蚂蚁、尘埃罢了。孙连成开悟了,得过且过,再无烦恼。他一不贪污二不受贿,也不想再提拔升官,而他何谓之有,更何况他还心怀宇宙啊。

这段话就讲了认知升级,就是我们再怎么折腾,也不会有特别大的改变时,不如放下眼前的事情,去思考一下未来和过去,让自己的心胸变得更大。当我们的人生对一些新的现象有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理解的时候,对解决现实问题会有很多的启发。

比如现在房子太贵买不起,放在5000年文明里面,其实房子这件事情很小,而且在很多社会、很多时代里,人们并不是特别需要房子。这样想问题就可以跳出这种思维困局,反而会发现更好的解决方法。经常读这种书确实可以缓解焦虑,能起到很大的改善作用,扩大自己的眼界,让自己的时空变长。

经常能够听到一些成功人士说,你看我父亲在老山沟里活了一辈子。我现在做的事、经历过的事,让我觉得比他多活了五辈子、六辈子。其实这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确实生活的宽度和广度上会更高一些。

有时候在做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就差临门一脚的时候,很可能就是因为听到了某一句话,看到了某个人的一些经历,忽然就让自己改变了。

比如刘源说到自己当年本来是想在学校里面做学者,当一名大学教授,好好研究历史,并付出了六年的宝贵时间。但有一次他读卢梭的传记,忽然就想通了,觉得在这个世界上完全可以不用这种方式活着。读书人有各种各样的活法,不一定非得在大学里面,甚至可以像卢梭这样去生活。所以后来才去了逻辑思维做策划,才有了这些精彩的栏目,从而选择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所以每个人都需要好好读一些让我们认知升级的书,从而改变我们的头脑,对人生产生具体的改变。

如何读书和选书

在买一本书、决定读一本书之前,一定要把为什么买这本书,读这本书的目的想清楚。目的清楚之后再开始精心选书和读书。如果想对自己的人生做一个好的规划,规划好要读的书对我们人生非常有帮助。比如想学习时间管理和习惯管理,可以选择去看柳比歇夫和村上春村。柳比歇夫,学习他如何和时间做朋友,而村上春树,是学习他如何和习惯做朋友,能学习到这两位大师的心法,就基本可以做到不焦虑。我们要尝试和自己手头的书,做一次朋友。

任何一个领域,甚至是一项技能,如管理类,并不是密密麻麻的都是知识点,而是像一棵树一样,一点一点生长出来的,然后每个节点上面都是一个人。最早有一个开山祖师爷,然后接下来是他的徒子徒孙。有树干,有树枝,还有开枝散叶。所以要想了解一个知识系统,一定要想到我们面对的是一棵树,而不是一面墙,抱着这种心态就可以找到我们想要的书了。

这就是很重要的知识树原理,对读书的过程有非常大的帮助。读书不要读知识点,一定要读人,跟对你要读的那个人,然后把他所有的重要的书全都读一遍,精读了一个人胜过读了一百本书。

这是阅书破万卷的李源老师这几年总结出来的最重要的经验。而且当你选择了跟对一个人的时候,不光可以读他的书籍,还可以读他的音频视频,包括别人对他的解读。比如梁文道有《开卷八分钟》、《一千零一夜》,那么多视频节目,这些都构成了解读这个人的一部分。所以当我们攻克了一个领域里面最重要的三个人的时候,这个收获已经超过了80%的人。把他们的书全都精读之后,就可以提炼自己的方法了,甚至可以跟这个行业里最顶尖的人对话也不会有问题。

让读书提质的重要心法

当我们决定靠着自学,进入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时,不管是实用的还是抽象的,都要做好三件事儿。

第一件,想清楚要进入的这个领域,最苦苦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比如说佛教解决的是怎么样让人活得不苦的,社会学是研究人类不平等的,经济学是研究怎么让人类平等的。每个行业都有这样一个特质,一定要先弄清这一点才开始进入一个行业。像管理学这种就很清楚,是解决通过各种管理方式提升效率的。

第二步,找准这个领域里面最重要的三个代表人物的著作,尤其是他们的思想。这里有两个重点词,一个是“三个”,一个是“人物”。他们的著作不是重点,人物是重点,我们一定要读人,跟着人走。

最后一步,还应该读一本在今天最前沿最有总结性的一个人的书。比如很多人读管理学其实不是从创始人泰勒开始读的,而是从陈忠华教授开始读。就是读读在当今最前沿或者具有总结性的一个人的书,这样也比较好。

读书省时间的方法

先要断舍离,清理书柜,扔掉那些不需要的书,不要让繁杂的书本占据你的书柜空间和宝贵的精力。

任何一个行业、一个专业都有二八原则,二八法则对读书也是一样适用,我们要花百分之百的时间去攻克那20%的重要人物。要读那三个代表人物的主干部分,剩下的那些就没有必要花精力去浪费时间了。

为什么不要读教材呢?因为教材不是一个树状的结构,它是一堵墙,摆在你面前的所有知识点都很重要,你也不知道哪个很重要。你发现所有都是重点,但是最后没有抓到重点,这个对于我们思考也好学习也好,都特别有伤害。

如果出于焦虑的买了很多根本不需要的书,可以尝试一下接下来这个方法,应该会有很大的帮助。归纳起来说就是要训练一种基本的生活习惯,真的可以花80%的时间用在选书上。

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只需要读三个人的书,不是三本书,是三个人的书,这样就足够了,所以应该把时间花在寻找这三个人上。而且这三个人还不是固定的,不是说永远只读这三个人,可以与时俱进,每个人有适合他自己的三个人,所以应该把时间花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三个人上。然后每个月只精读三本书就可以了,这三本书的搭配按照自己的喜好或者自己的时间来安排。

而且因为花了大量的时间用来选书,就像我们借书一样,你花了大量的筛选书的时间,会因为珍惜沉没成本而好好读书。读的时候,会因为珍惜而花自己的心力认真把它读完,力求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在这个过程中,你不仅管住了自己的钱袋,还给家里省了不少空间,最重要的是培养了一个真正让自己受益一生的买书和读书的习惯。

李源老师说,我们人生真的不需要读这么多书,不提倡读书读得特别快,因为我们不需要一年时间读完那么多本书。而是要把时间用在选书上和思考上,让每本书都变成自己的。

买书的三大建议

第一,关掉三大网店,尽量去实体店去挑书,不要在网店上选书,或者在实体店挑好再去网上购买。

第二,每个领域只保留最重要的三个人的书,每个领域可大可小,比如学设计,就会分很多细分领域,这个因人而异,自己心里有个数。其余的书尽可能用电子书。

把这三个人的书选定前,一定要经过各种反复的研究,然后向专业人士咨询了之后,再做决定。

最重要的一条,如果发现买错了,买回来看了之后觉得不好的,不要舍不得,一定要扔掉。这书不能留在家里,它会对你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然后当你在一个领域里已经深耕了好久,已经有基本的分辨能力时,那些不太好、不太重要的书,就要定期处理掉,不要养成囤积书的习惯。

第三,如果买书的冲动还是无法遏制,还有一个办法,找找选中的这个人的一些视频、音频节目,把买书欲望消耗在知识付费节目上。因为知识树原理的核心是人不是书,所以不只是看书很重要,其他的产品也很重要。而且因为买的这些是虚拟产品,所以不会占用空间。

这些产品可以放在上下班路上等散碎时间的时候听,这样也不占用大量的时间。

总之,一切和我们要读的人有关的内容,无论是书、电子书还是视频音频,只要能为我所用,有助于提升认知了,就尽管去买。有他们的存在,就真的比光买了很多书要强很多。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书是社交货币属性的,不好划分领域的,比如说《反脆弱》和《人类简史》这类比较流行的,每年读个2到3本,花点时间读读就可以了。其他的时间每个月只读三本书,这个是三本书,不是你选中的那3个人。

精度比泛读更重要

不要迷信什么读书破万卷。精度比泛读更重要,读得慢点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读的不够精,没有花时间在选书上。真正的高手,甚至家里连书都不存。比如像钱钟书先生,家里根本连书都不囤,全是笔记,就是一本一本书看完了之后记下的笔记,然后把这些笔记装上几个大箱子就够了。

囤书不是一个好习惯,李源的建议是,每个月读三本书,然后记一个大概5000字左右的笔记本,把这个变成一个真正应该留下来的东西,然后把书处理掉。建一个文件夹,或者用笔记本,把读过的书列成一个书单,这样对管理书有很大的帮助。只要笔记记得足够清楚,需要用时可通过百度去查这个知识点,不一定非得找到原来的书。

所以不要多读书,不要囤书。

重要的是记住三个三,就是想进入一个领域,先要找到这个领域最重要的三个人。第二个三,你家里的书,每一个重要的领域只留三个人的书。第三个三,你每个月只需要读三本书。这个方法特别的管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