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达人联盟人生旅途随笔散文

慢点啊,慢点啊!

2024-09-01  本文已影响0人  葒菓

    2021年东京残奥会上,公路自行车选手陈建新勇夺冠军。

    那时候因为口罩原因,当地组织家属和朋友们一起看比赛直播,当其他人拼命喊着“快点快点,超过他!”的时候,同是脑瘫患者的妻子,眼含热泪,望着屏幕一遍又一遍地念叨着:慢点啊,慢点啊……

    赛后,记者采访她:“这是比赛啊,为什么要慢呢?”

    她扭曲着脸,激动着说:“我…我怕…他…摔跤…怕他…受伤……”

      明明这是比赛,肯定是越快越好,成绩越好。旁人在乎的是冠军,而自己的亲人在乎的是他的安危,冠军比生命重要吗?

      慢点啊,多么朴质的一句话,却饱含着浓浓的关切和牵挂,是我结婚生子后才体会出来的。

      初中时,数九寒天,一大早披星戴月地上学,需要骑着自行车,行驶在没有路灯的黑漆漆的路上。

    每一次的临行,送我出门的爸爸总是嘱咐一句话“慢点骑,路滑就慢慢推着走”。

    其实,我一次也没有听爸爸的话。我能慢下来吗?恨不得脚踩风火轮,追着,撵着我的同学。

    摔跤是常事,脸上也挂了彩,妈妈埋怨着“让你慢点,就不听话!”她边说边给我擦药,第二天早上我爸还是让我“慢点儿”,我还是拼劲全力地快速骑车。

    想想也好笑,那个时候和父母较劲似的,必须和他们指的方向相反,从来没有慢过,我非但没有得了便宜,反而屡屡受伤。

    并不是不能慢,而是如果“慢”了,就是听了父母的话,我要做我自己啊!

      谁没有年少轻狂的时候呢?

      离家工作了,每次走,父母都是以那句“慢点儿”为结束语,好像他们再也不会说点别的话了,不过我也到了听话的年纪了,懂得处处小心,安全至上。

      嫁到了外地,开车返回,除了装满了家里的蔬菜、水果、馒头、饼子以外,父母总是不忘“慢点儿开,慢点儿开,不着急”,在他们看来开车的风险系数更高了,所以“慢”要多一些才够用,每多说一个“慢”字,仿佛可以增加一份安全感。

      可是,按照他们预计的时间,我如果没有打电话报平安,妈妈一定会打过来,焦急地问“怎么还没到呢?有什么事了吗?”

      明明是让我们“慢”的,现在又担心我们没有安全到达,到底是想“慢”还是“快”呢?

      归根结底都是牵挂。

      姥姥已经90高龄了,我认识她已经40年了,从记事起,每次送我们离开,都要站在门口,嘱咐两句“你们慢点啊”,再挥手告别。

      那一刻,她已经把“牵挂”系到了我们身上,看似无用的“慢点”,是她能给予女儿一家最大的庇佑:一路平安,顺利到家。

    现在,我的年龄也到了中年,看着女儿过马路,也像姥姥和父母那样,嘱咐一句“慢点啊!”

      10后的女儿,转过头,两手掐着腰,故意生气地喊:“知!道!啦!唠叨妈!”

    我终于体会了这句话的“无关紧要”,可我不能不说,我得把平安的祝福送给女儿,唯恐自己有了疏漏,遗憾终生。

    做了母亲以后,开始患得患失了。

      慢点啊,慢点啊!我们都要慢点啊,好好爱护自己,背后有牵挂自己长辈,身前还有依靠自己的儿女。

      且行且珍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