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 从受众规模、需求频率和强度出发:排定需求优先级的方法(

2020-07-08  本文已影响0人  HKrystal

“一朝需求不称意,口里驱蛩心上蚝。” ——(明)刘基

避免毫无价值的正确

那么怎样去区分优先级呢?
还是从“谁的什么问题”出发,
首先我们去将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以及他们的问题列出来,逐条分析受众的规模,以及问题的频率和强度。
最简单的逻辑是:受益者越多、问题的频率越高、强度越大,则解决这样问题的价值就越大,优先级也越高。

规模、频率与强度

判断规模
有一个概念叫做 TAM(Total Addressable Market),这是指潜在市场范围,
每项服务都有受众天花板,比如我们做一个面向中国影像科医生的服务,我们在网上查一下,发现全国从业的影像科医生不足二十万,那这就是当前的规模天花板。

需求的频率和强度比较容易理解,

比如我们知道吃饭和打车跟相亲和找工作相比是高频场景,而结婚和求职比吃饭和打车的强度大。
跟规模一样,频率和强度也会随着时代、基础设施以及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在规模、频率和强度之外还有一个考虑因素,叫主观的可达性

我们拿吃饭举例子,按理说吃饭这个事情的规模、频率和强度都很高,所有人都要吃饭、每天至少三顿、不吃就饿死了。

但是,显然我们不可能按照全世界人口 x 3 去推算我们自己饭店的业务天花板,这个例子听起来可能会觉得很蠢,但其实很多商业计划和产品规划里的业务模式推算差不多就是这样的逻辑,很无奈。

不同的推测结果可能会有差异,但这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完整和健全的逻辑链条,在这个逻辑链条中,客观因素越多,可控性就越差,整个产品模式的设计也就越不稳固。

排定优先级

理解了规模、频率和强度之后,就可以以此来做优先级排序了。

也就是刚才说到的,你怎么算出服务的市场规模,这里面的逻辑通不通顺。

假设我现在设计一个产品,为一部分的 Python 开发者提供服务,

把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问题列出来,在后面根据规模、频率和强度打分,然后综合考虑。

比如当某个用户提出需求期望的时候,

描述规模、频率和强度的时候,得到结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去探求结论的过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