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

《论语》学习第428天,18.7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2021-10-21  本文已影响0人  流水王丽霞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428天

原文阅读:

18.7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diào)。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译文讲解: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他:“您看到过我的老师吗?”老丈说:“(你们这群人)四肢不勤劳,五谷都分不清楚,谁是老师?”说完,便把拐杖插在地里去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边。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一行,把这件事讲给他听。孔子说:“这是位隐士啊。”叫子路返回去再拜见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出门了。子路说:“不出仕做官不合乎义。既然长幼间的关系不可废弃,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更重要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出仕做官,只是为了推行大义。至于理想的政道行不通,其实早就知道了。”

启发思考:

        孔子师徒一行在风尘仆仆、困厄频频的途中,遇到了许多不同的人。本章记录了子路遇到的一位隐者。

      大概是孔子有车可坐走得快,弟子靠走路,所以子路落在了后面。他在问询孔子走的路经时,遇到了一位老者。老者所说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我们肯定听说过。子路是见过世面的,听到这话,尽管说的是对夫子的批评,立刻意识到这位老者不是一般人。他双手拱立,表示对老人的尊敬。

      老者一看子路如此懂礼,于是就带他回到自己的家里留宿,还杀了鸡、做了饭款待客人,并且叫出两个儿子来见礼。看来,这位老者也是见过世面,懂得待客礼仪的。

      等第二天子路终于追赶上孔子一行人,转述了这个经历,孔子立即明白,子路遇见高人了。夫子为什么要子路再去回访呢?具体理由不清楚,很可能也是在表示感谢的同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人,做一个深入的反馈吧。

        本章的重点就在于子路所说的这段话。他认为,洁身自好、隐居山野,是小道小义。既然知道父子人伦之道,能够以礼待客,为什么却反而抛弃了君臣之大伦,这能说得通吗?

        子路讲出的话,有转述孔子的意味,能够如此转述,说明原本属于“野人”之列的子路,已经在相当深刻程度上儒家化了。

        实际上,各种思想文化中,儒家与其他思想互为镜子,互相映照,也拓展和深化了《论语》的社会人类学价值。我们可以看出,展开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的镜子时,既照出了“滔滔者天下皆是”的世道,又提示了“辟人之士”和“辟世之士”的人生形态分辨,孔子之徒因入世而避人,可能失去了“人”之真;长沮、桀溺之辈借避世而回归人,可能得“人”之真而卸去历史责任。

      子路能讲出这段话,已经真正领悟了孔子的精神。虽然被各种隐者批评或不赞同。孔子师徒都深知,自己出来做事、做官,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推行道义,不在于行得通行不通,关键是秉承这样的初心, 只要有可能,就都会勉力去做,而不会只顾个人洁身自好,隐居山野。这正是孔子和儒家所提倡的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