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
《礼记·曲礼》云: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可见礼的重要,古来有之,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礼仪也是千般万种,而对于一个已为人母的我来讲,最熟悉的莫过于随礼。随礼,也称随份子。
随礼的意义,在社会的交往中,人与人感情的沟通有着不同方式,随礼便是其中的一种。
挚爱的亲朋好友,朝夕相处的同窗同事,尊敬的上级领导,家中有事,都要去看看,或随上一份礼物,表达一份心意,这是延续友谊的手段,增进感情沟通的机会,这些都无可非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礼的名目越来越多,风气愈刮愈烈,波及面越来越广,花样不断翻新,让人真有些难以应付。孩子满月要随礼,结婚要随礼,人殁要随礼,乔迁要随礼,开业要随礼,孩子上大学、上高中的要随礼,过生日,再婚再嫁……等等,名目繁多。
前不久,听说某个同事辞职,我一听,便脱口说了句:喔,那我还没有回礼呢。邻座的同事便问道:回啥礼呀姐。我说:我结婚的时候她随礼了,我得回她。同事又说:辞职了就算了呗,还还啥礼,不用还了姐。我又说:那不成,不回老觉得难受,好像欠人家啥似的。同事接着问:那我结婚你随的礼,我也要还吗?我们认识时你已经结过婚,那等你的孩子结婚的时候我再还吧?!一时嘴拙,忘了她结婚时我随过礼,甚觉尴尬,只说道:喔,不用,你想多了。
说到我的孩子,喔,还在咿呀学语中,等她俩结婚,猴年马月?
诚然,你有心回礼,你结婚时请了我,我是已经结婚的人,但生娃时亦也可随。
当姑娘那会,友人结婚时,也随过礼,但当自己结婚发出去的请柬也有那么一两个毫无回音时,也并不多理会,顶多心里不爽一会,想着也许人家有难处呢,并不会追着要债似的。
你来便好,不来也无妨。
在网上看过一篇文章:有位男士结婚时一同学随了六百元,待他同学结婚时,他回了八百,没想到一下飞机便收到该同学的信息:某某某,你当时结婚的时候,我给你随礼六百,花了我一个月的工资。现在我结婚了,你给我随八百?八百就你几天的工资而已,你是打发要饭的吗?你这样的兄弟,我们以后不要来往了。
还有这样奇葩的:一位李姓的先生不管参加哪位同学的婚礼都只随6.66元的礼。真真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虽说这礼金的多少并不能代表情谊的深浅,但我觉得是不是应该不能让人家亏?
我自己就遇到过这样的朋,她结婚时,我随了六百,后面她生了大宝,我又随了六百,后来我结婚时,她来六百,生大宝时,她随一百,说实话,当时一看薄薄的一张百元大钞,甚感失落,有种不被看重的感觉。后面她生二宝时我也只随了一百。我这个人很简单,只要你对我好,我就会加倍对你好,但如果你觉得我对你不好时,那么你就要想想你是怎么对我的了!
我还有一个朋,我结婚邀请她时,她没来,也没有随份子,后面她结婚时邀请我,我觉得都是同事,不去嘛,怕日后遇到了难堪,便看当时行情随了三百元份子,也没有去喝酒,日后我生了俩娃,她也没说啥。
有一个较好的同事,她生大娃二娃时我与先生都前去医院探望过,也随了红包,后面我的二娃降生时,她礼也没回,祝福也没有,可能是手头拮据吧,祝福的话可能也就不好意思说了。说了这些也并无怪意,只是觉得认识就是一场缘份,随不随礼也是可以无所谓的,友情还是可以继续的,毕竟来日方长。
我的一个北方同事,她说某人接二连三的请她喝喜酒,喝过结婚的、大宝满月的、二宝满月的,后面又请她去参加乔迁酒宴......跟我说这朋友也太不懂事了,要知道喝这等喜酒是需要拿红包去的,接二连三的请实在喝不起呀,所以就找理由婉拒了。然后哈哈大笑一番,我也跟着她哈哈一笑。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
2019年3月30日星期六写于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