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
在知乎看到一贴讲“好朋友是如何变淡的”,伤感得很,讲讲我自己的经历吧。
1、怎样选择朋友?
小学:忘了。
中学:寂寞,寂寞啊,只要是愿意靠近我又不讨厌的人就好了。“我们做朋友吧”,是那时能听到的最温暖的话。
大学:变得挑剔起来,只和那些聊得来,聪明又不粗俗的人交往。
工作后的前10年:很想和公司里有趣的人交朋友,但除了工作的话题之外,不知道怎样靠近他们。也有一些人看上去想跟我交朋友,我觉得他们不够有趣,冷冷回应。所以这些年的朋友都在网上认识,恰好遇上互联网兴起的前几年,对网线另一端的人抱着极大的好奇与善意,对身边的人却爱理不理。
工作后的第二个10年:在互联网上与人结识的状态,变成了前10年在公司里与人结识的状态。有一些我喜欢的人,不知如何靠近,还有更多喜欢我的人,看不见他们能吸引到我的长处。选择朋友的标准愈发苛刻,不仅仅是“聪明”“有趣”“善良”,还包括价值观的相似。遇到值得交往的人已经是件罕有的事,然后小心翼翼地向他伸出指头,对方勾一勾,才会开开心心地走近。然而这样的幸运,一年也遇不到一次。就算互相认同,因为忙碌,聊天的时间也不多,聚会更少,很难培养深厚的感情。
2、怎样失去朋友?
学生时代的朋友,各自进入的行业不同,行业又会影响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关注的信息,价值观与个性。不论曾经多么要好,十多年后,见面已经无话可说,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叙旧”。大咪咪的马老师,多年来已经讲过了145次;瘦高貌美的李老师,也讲过了98次;隔壁班搞师生恋的黄老师,只讲了35次,但缺乏细节,毕竟不是本班的老师。
然后面面相觑。
朋友间的交流,可能基于共同的爱好,共同的经历,共同的视野,但很难靠咀嚼旧情而永远保持通话。当前几样“共同”消失了3年,5年乃至10年20年,维系朋友的,就只剩下光秃秃的友情本身。我还是很喜欢你,但我在你面前茫然失语。
7年前,老同学生小孩,我送了一台1万多的DV。老婆打着滚不答应,说太贵重了,我坚持买来送给他——对我来说,只能用这种笨拙的方式表达“你在我心里依然很重要”。哪怕见面早已无旧可叙,也找不到新鲜的话题。
再后来,每年回一次成都与他见面,总是谈他的女儿,虽然我一点都不喜欢小孩。要不聊什么呢?他在证券行业工作,我压根不懂,而我关心的互联网热点他也不懂。彼此的工作都是两点一线重重复复,没什么值得一提的故事。再说,这家伙本来就是个没什么爱好的人,成家之后,整个生活重心都放在了孩子身上。
就这么一年年地疏远了下去,终究是形同陌路。
老同学也好,老同事也好,发小也好,网友也好,我们的交往都建立在某一个共同关注的“信息交集”之上,也就是之前提到的,互相交集的爱好、经历与视野。随着生活变迁,信息交集里不再注入新的内容,或许感情仍在,却丢失了口中的话语。我很想跟你说些什么,可是我应该跟你说些什么呢?我还愿意为你做许多事情,可我又能为你做些什么呢?
于是朋友圈就像一个漏了洞的水袋,进来的少,出去的多,越来越寂寞,38岁像14岁少年一样寂寞。
3、怎样维系朋友?
作为一个低情商的人,我没有回答的资格。只能说,如果一个人能保持自己的爱好,就更容易在同样爱好的人中找到信息交集。成年以后,遇见聊得来的人一年比一年难,然而热切的话题是朋友间交往的基础。相比起共同的经历和视野,“共同爱好”更容易产生高质量的话题,把话题讲出花儿来,才能展露自己吸引别人。在这个基础上,再去遇见你愿意当作是朋友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