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女性普遍不喜欢历史?
在我遇到的人中,女性喜欢历史的比例远远低于男性,这是为什么?因为女性走出自我的迷宫更不容易。
1、迷宫
人的注意力是一种资源,但是我们很少能做到有意识去使用,换句话说,无意识一直主宰你大部分注意力。
比如你坐在家里,外面有响声,这时家里坐不住了,你本能要去窗户那里看看。
脑子里发生的事也一样。注意力会首先分配给“生存危机”,声音激发不安,不安让你迅速去看去查证。你的环境中不安越多,你的注意力越不能自主。
女人情绪状态很像藤蔓,依附在变换的环境中,风吹草动,就会走出属于自己的座位。
即使内心的不安都已经没有足够的心理资源去处理,就更没有办法去探索历史,那个遥远的外在世界。
看懂历史,要对社会、政治,经济、规律这些宏观事务感兴趣,大多数女性不是智商问题,是注意力带宽不够。
不喜欢历史的多数女人(个例除外)容易纠缠在情绪和人际关系,这种情况下,她们实际上没有属于自己的生活选择,她们的生活是不断消化闯进自己心里的复杂人际关系,不断处理别人和自己的情绪。
2、自我
多数典型的女人最终关注的是自己。那不是爱自己,是审视自己。照镜子就像个隐喻。女人爱照镜子,时时刻刻要自我欣赏,关注自己。多数典型的男人却很少爱照镜子,这也隐喻他们内心不那么常审视自己的形象,他们更关注外界,目光不看向自己。
从小男人是被教导要做成事,女人被教导让自己本身充满价值,要漂亮要温柔要懂事……这些社会要求深入骨髓,因而女人一生都在自我审视。
这造成无数的自我关注。比如花了很多时间去美美美,去和闺蜜比较谁更好看,谁更受男人欢迎,
还花了很多时间活在孩子的身上,把孩子成绩当作自己的KPI。
继注意力被情绪占据之后,思维的发展领域也受限,一个活在别人评价的“被动位”的人,没有主体结构,
都没有主体角度,如何去评价历史,审视历史?
她很难去真正看向整个世界,因为没有认知框架。俗称没有兴趣。
况且历史的框架太宏观,需要不断构建自己的理性认知,要有一定高度,不然很难感到历史的乐趣。
我回答这个问题不是想劝女人关注历史,而是我的经历,也告诉我,我是三十五岁之后才能真正看得进历史书和政治经济等书籍。即便我是学新闻的。
我也觉得在我真正走出自我之前,在发展出理性认知系统之前,我没有办法真正感兴趣(完成工作可以),没法真正从个体到群体去探索世界。
这是一个事实———你要是不选择在你脑子里放什么,你就会被你脑子里自动运转的那些东西决定!
生命的层次,不太会因为少了历史少太多,但是会因为你不知道自己的限制,而缺少了自主选择权,身为典型女人的某些不自知的东西,让我们一开始就会放弃一些领域。
那怎么走出这个自我的迷宫?
问题不会在同一个维度解决,要升维。如果你不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意识到,自己具有依附性无意识,以及缺乏宏观理性思维,你就不会刻意训练自己迈步走到更远的,不熟悉的地方。
人也太容易自我满足了,在你情绪波动,被异性哄哄,是最能感觉被爱的,但这个时候若是你学会自己走出无意识情绪波动则更好,因为只有学会不依附外界,情绪才能稳定,你才能更加专注别的东西,
又如在你化了美美的妆,享受异性的欣赏,这也是女性最荣光的时刻,但也不要忘了自己不是只有被欣赏,也要学会欣赏异性世界,向你身边的男士学习宏观思维,目标思维,思维越多元越好,这跟变美一样重要。
我要是再重新回到二十岁,我会让自己刻意选择多看历史书,经济学等一切当时觉得很难的书,因为那不仅是知识,也是一种需要刻意感知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