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禄和段祺瑞的为官之道:名在利之前,明白不可能名利双收
北洋大时代道德篇(一百三十五):名根未拔者,纵轻千乘甘一瓢,总堕尘情;客气未融者,虽泽四海利万世,终为剩技。
清末民初,波澜诡谲的时代大潮里,青衫银甲的王侯将相,如过江之鲫,多属昙花一现的角色,然而真正的名角儿,却都明白名利双收不可能,宦海谋略的段位高低,就在于这两者的先后顺序。清流一脉的扛纛人翁同龢,点拨练字时的光绪“意在笔先”,醉翁之意是在撺掇向慈禧宣战,毕竟光绪执缰大清,他这位老师自然跟着鸡犬升天。而慈禧曾经倚为柱石的“北洋团体”掌门人李鸿章,对在晚晴宦海为官看得也透彻,那就是两件事。一是亲疏有别,二是慈禧太后的脸色。不过在翁、李两个人之间,却因一位匪气十足的袁项城而盘根错节。

毕竟袁出卖李鸿章纳下投名状,搭上翁同龢、李鸿章以及荣禄间隙之余的顺风车,方才得以有日后尾大不掉的“北洋集团”。至于为何将荣禄和段祺瑞两个人放在一起比较为官之道,因为他俩都是出身于北洋,虽然时间有点错开,不过一个是袁的老上司,另一个是袁的老部下,这俩人都深谙在清朝宦海为官之道,进退之间都是关乎于名利的落子生花。荣禄作为袁、李两人之间承上启下的另一位“中堂”,在慈禧太后,李鸿章,翁同龢以及洋人之间周旋,懂得借力打力,更懂得韬光养晦。见招拆招,见风使舵,庙堂之上的刀光剑影,就没看荣禄吃过亏。而且只要有荣禄在,袁及其“北洋团体”就会收敛很多。

但是荣禄一走,庆亲王奕劻就明显罩不住场子了。在名利之间,荣禄所求不过也是名在利前,从未有人弹劾过他对慈禧太后,乃至是大清的死心塌地。所以能够让慈禧太后屈尊,亲自移驾探视病情的人,也就只有一个荣禄。不过荣禄还是死在了慈禧前头,也落得一个“文忠”的谥号。相比于荣禄的段位,段祺瑞明显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看着老伙计张勋往火坑里跳,这种把北洋袍泽当棋子的布局,目的不过是给自己的再造之功添砖加瓦。段祺瑞也凭借蛮不讲理,在日军手里保住了名声,最终南下寓居养老,可谓是善始善终,在北洋军阀时期,能混得风生水起,又能得善终的枭雄,其实没有几个。

最终,要说早在大清渐倾之际,光绪曾和翁同龢有过一次推心置腹地谈论:“名利、名利,世人只知名利,却不知名在利前。”然而翁同龢也算是不长记性的角色,过于追求名望的他,表面上是在为光绪奔走,其实也是在为自己铺路,如此打着算盘,就算光绪看不懂,慈禧太后也饶不了他。所以在甲午战后,李鸿章被革职,翁同龢退休还乡,曾经在晚清庙堂如日中天的两大阵营,自此同归于尽。这是希望名利双收的下场,而反观荣禄和段祺瑞两人,名在利之前的闲庭信步,自然又是另一番光景。
参考资料:《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菜根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