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学•国学•养生唯生论

陈立夫:孔孟之人生哲学

2017-03-01  本文已影响0人  陈子文丛

壹、前言

所谓人生哲学,就是人生理想的别称。人生何以必须有理想?是因为有了理想,才有目标与方向,照着方向前进终能达到目事业成功,无忝所生。

所以《大学》里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就有理想目标,“有定”就是有了确定的方向,方向定则心才能静下来,心静下来才能安详,安详了才能思虑进行的方法步骤,最后终能得达目的而成其愿望。换言之,就是“有志竞成”。

由此可知,人生哲学,对于人之重要,人的一生,其成败全赖于此。

貮、儒家是树人工程师

其次,谈到何谓儒家?简言之,儒家就是教育家站在工程师的观点来说,儒家是树人的工程师。一般工程师的对象是物,所以修的房屋、铁路、公路、机械、电器等,惟有儒家的对象是人,所修的是身,故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前者比较容易,后者比较艰难,因为人是活的,容易变化,所以更需要如工程师先有几张蓝图,先奠定其基础,然后依照美丽的建筑图案分期施工,而达完成。

一、儒家树人的五大要件

常言道:“欲得乎中(君子)取法乎上(圣人)”。所以儒家树人的最高标准是圣人中的“至圣”,其条件如下:

1、聪明睿智,足以有临也——才识足以应变。

2、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度量足以容人。

3、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信仰足以坚守。

4、齐莊中正,足以有敬也——仪态足以受尊。

5、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学问足以判别。

具此五者,则人格之最高标准乃备,惟最高标准绝非人人所能修致,则具体而微的贤人或君子必须修成,其条件:

1、上达而不下达。

2、喻于义而不喻于利。

3、求诸己而不求诸人。

4、改过而不文过。

5、和而不同而非同而不和。

6、周而不比而非比而不周。

7、时中而发而中节。

8、安贫而不滥。

9、居易以俟命,而不行险以侥幸。

10、有三畏(天命、大人、圣人之言)。

11、学道而爱人(仁)。

12、非义勿取。

以上略举十二项,如能做到,则可以称为君子;反之,则为小人矣。惟如何能达致上述为圣人与君子之条件,则须根据《易理》所指示:“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而勤修之”。故曰:“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见义勇为)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换言之,“智所以知仁,勇所以行仁”(行仁即义也),而此三者之原动力,称之曰“诚”,诚才是修身之首要基础。修身是成己,成己之目的为成物,成物由小而大,由近及远,即由齐家进而治国,更进而平天下。为达成此三大目标,其聪明才智小者,至少可服一二人之务,造一二人之福——由修身而齐家。聪明才智较大者,至少应服百十人之务,造百十人之福——由齐家而治国。聪明才智极大者,自应服千万人之务,造千万人之福——由治国而平天下。平天下,即王天下。王字上画为天,中画为人,下画为地。中间一直即贯通天地人之道而为一,亦称“天人合一”。换言之,人“体天行道”,故称之曰王道,亦即“以德行仁”之谓也。其人不但自身修成居仁由义的圣人,且能行王道以造福人群,儒家称之曰“内圣外王”,亦即儒家理想的人生观人生哲学。

二、儒家以德修身成己为务

儒家本身虽为教育家,以道德修身,成己为先务,但其所教育之范围甚广,包括伦理学、社会学(齐家)、政治学、法律学、历史学、心理学(治国)、外交学、国际政治学(平天下),其所造就者,为通才也。因为成己,不是他的目的,成物才是他的真正目的,所以说:“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三、儒以九经治国与安邦

儒家对于治天下国家,亦提出了具体办法,名曰九经:

1、修身

2、尊贤

3、亲亲

4、敬大人

5、体群臣

6、子庶民

7、来百工

8、柔远人

9、怀诸侯

此九经之首仍未修身,盖治人必须以身作则也,故曰:“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又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儒家理想中的人,不但本身健全,而且能与其上下左右前后之人都能和善相处,故伦理道德尚焉。伦理者,即 国父所称“互助为人类进化时期之进化原则是也”。伦理之分类为五,称之曰五伦,或五达道。即父(母)慈、子(女)孝、兄(姊)友、弟(妹)恭、夫妇和顺、君(长官)仁臣(部属)敬、朋友信义。若臣与父子均为上下之关系,兄弟与朋友均为前后之关系,夫妇与朋友均为左右之关系,如人能信守道德伦理之正道而行,则“人和”之目的已达,此之谓“忠”(尽己之谓忠)。其能不以己所不欲者施于人,则谓之“恕”,亦称“絜矩之道”。其言曰“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此之谓絜矩之道”。苟能推广此伟大之人和大道,则不但家齐、国治、而天下亦平矣。人类一切纷争源于不平(国父语),平则公,公则和,和则能忍小异而持大同。大同世界之理想实现矣。儒家所理想中的人,绝非柔弱者,为了卫道,而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理直时振其浩气,虽千万人吾往矣。平时之修养,亦以培养其内在之力量,足以抗拒外在之一切力量,故其教育以礼、乐、射、御、书、数之六艺为教,即德智兼修,文武合一之教,自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不愧为大丈夫,故儒家为外柔内刚顶天立地之强者。

四、儒家崇尚至善之目标

儒家所最厌恶者,为巧言令色与言而不行之人,而崇尚自强不息,日新又新之创造者,故大学之道,除在“明明德”之外,又要“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才能创造不已,向至善之目标前进。

叁、结论

综上所述,儒家必具有伟大的爱(仁),勇毅的行(义),事事恰到好处的中(礼),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智识(智),所以孟子称此四者为“四端”,为认定其与生俱来者,扩而充之,足以保四海而有余。

国父自承为中华文化道统之继承者,其所创造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之思想基础,源于儒家,故其信徒,能追随国父革命,不怕牺牲,十次失败,而不灰心,卒能推翻数千年的专制,创造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人人能为国服务,能为国奋斗,日新又新,卒能使吾国成为世界上五强之一。

因此,我常说:“儒家的人生哲学,为内圣外王,能创造,能服务,能奋斗,能牺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