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特刊004:“美”的产品

2019-02-19  本文已影响12人  36fa20a5e7b7

(感谢秋律同学对于本文提纲的分析整理,本文建议阅读时间:8分钟)

心流的朋友们大家春节好!今天是2019年的春节,心流造物给各位拜年了!今天是2019年春节特刊的第四篇。您可以点开链接具体查看我们曾立下的“Flag”和“春节特刊”前期的文章:

2019年春节,我们“坚持”营业。可这就够了么?

春节特刊001:安慰剂

春节特刊002:化学反应

春节特刊003:导火线

 在春节当天您还能阅读我们的文章,说明您真的是一个很热爱学习的人!“一年之计在于春”,那么新年新气象,就让我们在2019年春天的第一天开启崭新的学习!

而作为时刻都要学习如何打造完美产品的创业者,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和我一样一直把一个人当做学习的标杆。这个人可以说是全中国最顶尖的产品经理,他的每次演讲都成为无数创业者以及对互联网商业领域感兴趣的所有人关注的焦点。他就是腾讯高级副总裁,微信创始人:张小龙

在从今天开始的接下来三天里,我们将与大家分享张小龙演讲的学习笔记。今天我来和大家聊一个很“大”的话题:

如何做出一款好的产品

什么叫“很大的话题”呢?我的理解,就是那些内容特别庞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几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见解、有些时候甚至会显得非常“大而无当”的话题,例如“什么是中国”、“怎样找到幸福”这样的问题。这些话题因为太“大”了,所以很多时候讨论起来也失去了意义,至少会非常有难度。

而“如何做出一款好的产品”就是这样一类很“大”的问题。因为对于“好产品”的定义好像的确是非常的庞杂,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好像“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正如张小龙在演讲中所说:每天有5亿人在吐槽,有1亿人想教我做产品...

听起来打造一个好的产品就像春晚一样众口难调。那么难道这真就是一个“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问题么?真的就没有对于一个产品“好与坏”的评判标准么?真的就没有一定的规律、甚至是一套具体的方法论来打造一个产品么?其实张小龙在演讲中就给出了答案。德国产品设计师Rams总结过好的设计的十个原则,也备受苹果公司的推崇:

1,好的产品富有创意,必须是一个创新的东西;

2,好的产品是有用的;

3,好的产品是美的;

4,好的产品是容易使用的;

5,好的产品是很含蓄不招摇的;

6,好的产品是诚实的;

7,好的产品经久不衰,不会随着时间而过时;

8,好的产品不会放过任何细节;

9,它是环保的,不浪费任何资源的;

10,尽可能少的设计,或者说少即是多

德国工业设计师Dieter Rams

既然对于一个“好的产品”的定义这么庞杂,那么接下来我也将以“碎片化”的方式与大家分享这十条原则为我带来的思考和启发。实际上,当张小龙发表了这个演讲之后,各大媒体、公众号、产品经理、专业“写手”们就写了铺天盖地的分析文章,从上至腾讯战略、下至用户体验的各个方面来分析张小龙的演讲、微信接下来的动作以及市场会受到的影响。

但我发现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因为张小龙没有过多正面地提到而被很多人忽略了。就是:

其实不仅是这次演讲之后,而是长久以来,很多人都在探讨微信能成为“国民现象级”APP的原因。简单地说,无非就是腾讯整家公司都非常擅长的“用户体验”嘛。但我发现大家往往太过于沉浸于微信功能、用户痛点等方面的分析,却很少忽略了张小龙团队对于微信这款产品的颜值也是非常重视的。

在这次演讲中,他就提到,整个团队在春节期间就顶住了把APP图标变成“蛋炒饭”的压力。作为一款大众使用的APP,微信的整体审美其实是很大的优势。为了“不侵权”,我就不直接插入这些“蛋炒饭”APP图标的图片了,但你可以脑补一下,春节期间,为了“节日气氛”而改版的那些“黄黄红红”的APP图标以及那种“迎面扑来”的画面感...

而在刚才这十条“好产品”的原则里,除了第三条直接说到“美”,其他也至少有四条原则是在告诉你如何做出一款“美”的产品。咱们先从第三条原则开始。

3. 好的产品要美

关于“美”的理解,创业这一年多以来,我是在逐渐地加深,也愈加重视。因为我越来越意识到,这是一门很深奥、很专业的学问,绝对不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那么简单。我产生了几个关于“美”非常重要的感悟:

3.1“美”是相对的,也是绝对的

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美”之间可能各有千秋,有些时候确实难以比较;但“美”与“不美”,或者是“美”与“丑”,却有着非常明显的分别。虽然没有明确、量化的标准,但当一件美的事物和一件丑的事物同时摆在你的面前的时候,以绝大多数人的品味来判断,大家会明显分辨出高下。艺术的品类和艺术水平是两个维度。

这就好比,安妮海瑟薇和林志玲,你可能会觉得她们俩都是大美女,只不过一个人具有西方白人美女的气质,另一位是东方美女的风韵,二者难分伯仲;但你一定会同意,不论是安妮海瑟薇还是林志玲,她们俩都远比凤姐要美得多(没有侮辱“凤姐”的意思,仅仅是讨论颜值),而同样的道理用在吴彦祖、阿汤哥和郭德纲身上作对比也成立。

因此,不论是对于产品经理、创业者还是任何一个正在打造一件“作品”的从业者们来说,我们一定要承认“美”的重要性并清晰感知自己产品的颜值,千万不要被“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句话所误导。

3.2 “美”是一项系统工程。

“美”讲究的是“搭配”,有时甚至需要无数“美”的细节以一种系统化、和谐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整体上的“美”才会诞生。而如果有一个细节是不美的,或者与其他要素搭配得不协调,整体上的效果都出不来。咱们还是拿高颜值的明星举例,可能一个明星的五官(眉毛、眼睛、鼻子、耳朵、嘴)单拿出来任何一样,你都不会觉得有多“美”,顶多是觉得不丑。但如果五官中有一个部位很丑,那么即使其他部位再好看,整体上也很难形成高颜值。而且即使是五官每样都很漂亮,但如果彼此之间搭配不协调,整体上仍然很难达到“美”的境界。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就是“系统美”的经典案例,而“卷轴”又是整场开幕式最美的一个瞬间

3.3 审美是一种专业能力。

人和人的审美能力是不同的(你可以理解为“品味”)。跟“美丑之间存在明确界限”是一个道理:虽然无法明确量化,而且大家喜欢的风格也不一定相同,但不同人的审美水平实际上是有很明确的高低的。比如,经过专业审美训练的艺术家(比如设计师、从事美术的专业人员等)的审美能力,就会明显高于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或艺术熏陶的常人。审美能力强的人通常会具备两种能力:

他们能在经常被我们普通人忽略的时空里发现“美”的存在:这些“美”可能只存在于一个被忽视的角落,也可能在一个不经意的瞬间。但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可以用画笔或镜头把这个“美”的瞬间转化成艺术品,然后我们才会后知后觉地发现生活中蕴藏着那么多“美”的东西。

他们能一眼就告诉你什么是“丑”的:生活中,我们很多习以为常的事物实际上都是非常缺乏设计感、甚至是很丑的。可我们很多时候都“习以为常”了,就像张小龙在演讲中提到的“可怕的常识”。但有审美能力的人会很敏感,并在第一时间为你指出来,然后我们才会后知后觉地发现生活中还存在着那么多“丑”的东西。

当然了,审美能力更专业的艺术家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还会凭空创造出“美”的艺术品。

我相信审美能力虽然有很大的先天因素,但对于像我这样没有“天赋”的人,也不用绝望。因为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反复不断地训练、熏陶和兴趣培养在后天也能形成的。因此,对于创业者或产品经理们来说,只要肯努力,我们都能做出“美”的产品。

3.4 审美水平是不会退化的

如果一个人很单纯,那么他可以通过人生经历变得更加有城府。但如果一个人已经很有城府了,那么想让他(在不“装”的情况下)再变回到原来的单纯,就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了。

审美也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人的审美品位提升了,那么他就永远都获得了这种十分宝贵的能力,他的审美水平也只会越来越水涨船高,而一旦让他看到任何“丑”的东西,他永远都会觉得“别扭”。正所谓“由检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那么说了这么多,

如何打造一件“美”的产品呢?

我们至少从Rams那十条建议里得到了这些启发:

含蓄不招摇

不会放过任何细节

环保、不浪费

“少即是多”

简单地说,Rams就是把极简主义的美学发挥到了极致。“极简主义”并不意味着“简单乏味”,而是意味着独具匠心,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做到极致。在这方面,中国的瓷器和水墨画、北欧的“性冷淡”装修风格和乔布斯的IPhone无不遵循着这样的风格。正如乔布斯的那句名言:

Simplicity is the Ultimate Sophistication.

当然,极简主义也仅仅是一种审美风格而已。随着市场口味的变化,未来大众的审美是否会转向另一个极端也未可知。但至少,iPhone能成功地把这种审美趣味带向全世界,很有可能是因为极简主义的风格有着环保和含蓄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会节省用户大脑中的认知带宽,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消费娱乐经济如此繁荣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帮助用户节省资源的做法非常聪明。而对于微信这款国民级的产品,往“极简主义”这个方向上发展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在我们打造心流造物这个品牌的过程中也融入了这方面的考虑,也有很多有意思的心得。具体的故事我年后会找机会向大家汇报。

北京门店 合肥门店

就像我刚才提到的,任何产品都要时刻警惕“用户会腻”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道理。而对于一个产品经理来说,做出“美”的产品、用颜值来征服用户,才会最大程度上增强一个产品的用户忠诚度。

明天,我会跟大家聊聊在打造产品的时候其他方面的因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