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教育想法

老师,请原谅当年我们的不懂

2017-04-04  本文已影响0人  姑射山秋水
老师,请原谅当年我们的不懂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

人类都生活在一个现实世界,是的,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是,我们真的生活在一个世界里吗?

狗只能分辨黑、白、灰三种颜色。蚂蚁生活在二维空间里,在蚂蚁的眼里看到的只有平面。你看,即使生活同一个现实世界,我们眼里的世界还是不一样的。

我们头脑里的认知千差万别,有多少不同的认知,就有多少个世界。我们的判断囿于我们的环境、眼界、见识。我们误以为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就是整个世界。

真的不懂

以我自己为例,我出生在农村,所在的村子距离最近的县城车程近两个小时。我和我当年百分之九十九的同学连镇政府驻地都没有去过。

初中三年,对两位班主任老师至今记忆犹新。第一位班主任是我初一的政治老师。我依然记得他在后黑板上给我们全体同学的一句寄语:憧憬美好未来。每天早读,他都要背着手在教室里踱来踱去,然后,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书声琅琅时(你看,老师多周到,为了照顾女同学的情绪,篡改了诗词),或者,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可惜,这两句话听在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耳朵里,除了感觉顺口,还是感觉顺口。

第二位班主任是一位正儿八经的大学毕业的英语老师,她对我们全体同学的顽劣已经忍受到了极限,见到我们,基本就是是一副怒目金刚的模样。一次,她让我们站起来背诵一段课文,全班叫了一遍,50多名同学,仅三名达到要求。她简直是用全身的力气敲着黑板,声嘶力竭对我们吼:再这样下去,你们的人生一点价值都没有!咱们走着瞧,看看最后坑的到底是哪个王八蛋!

一节课很快过去,下课后,我们继续聚集成群,继续无法无天。同时,认为老师的愤怒莫名其妙,都认为老师对我们的态度简直可以“被开除了”!

多年后的某一天,当我在课堂铿锵有力的告诉孩子们:个人价值=社会贡献率的时候,突然,大脑“唰”的一声,当年班主任因愤怒而变形的脸浮现在我眼前。鼻子倏得一酸,于是,我转过身去,抹去眼角的泪水。

下课后,我大脑里一直回旋着《庄子》里的三句话: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你如何让一只井底之蛙相信大海的辽阔?又如何让一只仅活于夏天的虫子相信冬天的寒冷?或者,你能同一名见识浅薄的乡野村夫坐而论道吗?

老师,请原谅当年我们的不懂

是的,老师没有说错,只是,那时的我们是井蛙,是夏虫,是曲士。我们只见过头顶的一方天,我们视野不够,我们见识不足……所以,真的不懂。

我们只见过父母春种秋收,我们只听过父母谈论粮食,我们怎么会懂得什么是人生价值?我们周围的人都是土里刨食,看天吃饭。我们怎么会懂得自己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有的同学吃饱喝足穿暖尚且困难,我们怎么会意识到除了吃穿还有更为高远的精神追求?

老师,请原谅我们真的不懂……

说实话,即使进入高考考场的一刻,我还是不懂为什么要拼这么一下,只是觉得反正已经走在这条路上多年,两手空空实在难见江东父老,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真的懂了

我一直在想:自己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发自内心去努力的?一直往前追溯,追溯。我发现,自己努力的第一个节点:工作后。工作后,肩上有了责任,我是一名老师,我的肩上担负的是我所教的孩子的未来,因而,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我与我当年刚参加工作的同事,每天六点上早读,每晚在办公室备课到12点甚至更晚。我们为了一个教学环节的设置反复讨论,不断重建,不断推翻再重建……

第二个节点:还是工作后。不过,这个蜕变不仅是为了责任,还是为了自我成长与实现。智能手机的应用,让我能有机会接触到了国内顶尖的智慧人群。可以说,自己从那口“井里”跳了出来,发现了与他人的巨大差距。“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我常常自问:同是人,为什么会有天壤之别?其实,真的不是源于出身,他们卓尔不群的原因主要有两条:足够自律,永远好奇,不辍学习……

这些顶尖的智慧人群,毫无例外的全部实现了个人的财富自由。但是,他们依然在努力。这种努力,真的应了我当年班主任的那句话:实现个人价值。不以利己心,而是以创造社会价值的利他心在努力。这也不就是我们说的“佛性”、“圣人之道”吗?

老师,请原谅当年我们的不懂

孩子如何能懂?

时至今日,对当年所有恨铁不成钢的老师们,心存深深感激:倘若不是他们的鞭策,倘若不是他们的“威逼利诱”,我会在哪里?同时,我还想换个角度:倘若不用威逼利诱,我们能否有一种方式让囿于自我世界的孩子能尽早能懂?

其实,我说了这么多,最想表达的是:如果让一个孩子放任自流,他绝对不会选择努力,因为“玩”是所有孩子的天性。所以,你能完全放手,允许他一直按照自己的心意安排自己的生活吗?今天他若能放任自流,将来他必怨气冲天:我不懂,你们做家长为什么不管我?

如果不想“威逼利诱”“声嘶力竭”,那么我们还有没有其他方式?

有!因为不懂,所以不知道要做什么。一旦懂了,自然马不扬鞭自奋踢。要懂的就是:为什么要学习?学不学有什么差别?说教没用,把孩子带到一个优秀、上进的群体里,带孩子去见识一个更好的世界,就这么简单。

正如吴军老师(原腾讯副总裁,Google中日韩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所说:我们在很多时候,成败与否取决于见识的高低,而不是自己简单的努力,而见识的高低,取决于我们的环境。……人最终能走多远,取决于他们的见识。我们常讲名师出高徒,或者要与比自己好的人为伍,实际上就是为了提高我们的见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