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乡土故事民俗

咱村来了说书的先生

2017-08-29  本文已影响136人  王慧丽whI

         “说书的先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农村人眼中的崇拜对象。

        不管在哪个时代,乡野文化具有自身的朴实、贫乏和寂寞。所以,打完麦子的乡亲们终于盼来了说书的先生(有时也指女性)。村里的广播破天荒地派上了用场,村长在大队部的广播室里,对着话筒吹口气,又用手指头弹了弹——村子的几个喇叭里同时传来了“嘣嘣”几声,接着,他“嗯嗯”威严地清清嗓子,“下面播送通知,下面播送通知,说书的先生来了,今晚7:30在打麦场里说评书《三国演义》,各家各户喝罢汤(即吃过晚饭),锁好自己家的门,来听《三国》;再广播一遍,再广播一遍……”

        于是,急急地吃过晚饭,人们便三五成群地聚在了打麦场上,一般是男的坐在一块儿,女的抱着吃奶的孩子或拉扯着大一点儿的孩子们围坐在一块儿,议论纷纷,期盼着快快开场。说书,只需一张桌,一把凳,外加一块“惊堂木”;月亮是最好的灯,没有月亮就扯上一个灯泡,说书先生往桌边一站,“惊堂木”啪的一声响,下面刹时安静下来。

        于是,万物静寂中,打麦场里回荡着说书生抑扬顿挫的声音,向人们描绘着丰富多彩的世界:战场上的金戈铁马、血雨腥风,男主人公的英雄豪气、人生跌宕,女主人公的似水柔情、我见犹怜,大人物的豪迈激情、指点江山,小人物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都真实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你恍若置身其中。

         听到伤心处,女人禁不住撩起衣角悄悄试泪,还有掩饰的哭泣;男人掏出劣质香烟,随着火柴划着的瞬间,伴着失望和惋惜的轻轻叹息:“唉……”

         到了紧要关头,女人紧紧握住孩子的手一动不敢动,微微张着嘴巴,连呼吸都是小心翼翼的了;男人的香烟夹在手指中忘了吸,要么慢慢地熄灭了,要么忽然地烧住手指头,“呀”的一声,赶紧猛吸两口或者直接按到地上,再用脚去跐几下,接着听下文。待书中人的危险过了,女人才“哦”地松了口气,换一下抱孩子的姿势,摇几下扇子,趁机再活动活动早已麻木的四肢,男人则小声地问旁边的人:“哎,借个火,点个烟!”

        有时,不知谁家的孩子梦中惊醒,“哇”地哭出了声,妈妈赶紧转转身,背背人,撩起衣服喂奶,压低声音,半是哄半是吓唬地说:“乖乖娃,娃娃乖!吃吧吃吧,不许哭,再哭老猫都来了……”孩子呜呜咽咽地,哭声渐渐小了,慢慢地又睡着了。

        曹操的奸诈,刘备的仁厚,诸葛亮的智慧,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武……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一张张鲜明的脸谱在如此美妙的夜晚,伴着惊堂木几声脆响的“啪,啪”声深深地印在了乡亲们的脑海里。

        随着说书先生“欲知事后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结束语,乡亲们大声吆喝着相约一块儿来时人的名字,议论着,依依不舍地回家去了。第二天,闲时唠嗑,某人因为冒失和莽撞会被形象地形容成“破马张飞似的”;某人因为精明,也会被戏谑:“精,你再精,还能精过诸葛亮?”

        不能不承认,乡亲们朴实地认识外界,或者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大部分来自于说书先生(少数上过学的精神世界来自于书本)。像《平凡的世界》、《岳飞传》、《秦琼卖马》等快炙人口的作品都在村里说过。

        前一段时间回老家,发现路修宽了,房子也大了;打麦场早已不复存在;家家有了电视,能收好多个频道,想看什么节目就看什么节目。互相交谈起来,不免又提到二十多年前听说书的情景,纯朴的乡亲们无一不咂摸着嘴,惋惜地说:“唉,啥时候大伙儿能再在一块儿听听说书就好了!”

        是啊,什么时候能再美美地听一回说书呢!

img","#ebooksImgBlkFront"],@�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