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深度工作成为一名有作品的知识创作者?

2023-01-03  本文已影响0人  淓华说

《深度工作》的共读已接近尾声,11月份也马上要走完了,从这本书里我收获了什么呢?它跟我的读写和生活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又在践行哪些动作呢?

1、网络工具影响着我们的读写和生活

《深度工作》里写到:知识工作者之所以远离深度工作,原因显而易见——网络工具

短视频、微信、电话、游戏,电视剧这一系列的网络信息,使我们无法专注的投入到读书写作的。

这样的写作经历你有吗?

按照惯例,我调好闹钟,开始30分钟的写卡时间。

当我写下“书中原文”这4个字的时候,手机叮的响了一声,我忍住了,没去管它。

在我把第1句写完的时候,手机又叮的响了一声,我忍不住了,随之放下笔,打开手机,看到是猫粮到了的提示信息,我仔细查看了一番,哦,这次没有放在驿站,放在丰巢里了,要不,现在我就去取上来吧,虽然穿着睡衣,但是披件外套就可以下楼了。算了,还是等一会儿吧。

我不由自主的又拿起另一部手机,打开微信。

山东的朋友正在看日出呢,这图片拍的真漂亮,太让人羡慕了,我什么时候才能去看日出呢?

哇,讨厌刘的文章又得了那么多好评,太棒了!我的文字为什么看的人这么少呢?

房车群的群主说这周安排去凤桥露营,我要不要参加呢?算了,说了这个月减负,我还是轻装上阵吧……

当我拿起笔再继续写的时候,已经是10分钟以后了。

20分钟过去了,我连概念转述都还没有完成呢。

台湾的漫画家蔡志忠说,他曾经在从济南坐到上海的火车上,画了58张漫画。

如果他这一路不停的翻看手机,这58张漫画还能画出来吗?

所以,每次读书写作时关掉网络,手机调成静音,全身心的投入,以提高专注力。

2.知识创作者要用作品来说话

要想有所成就,就应该有生产力,拿得出作品。深度工作有助于精英级产出的实现。

个人发展共读会星球的界面上,有两个功能区,一个是积分榜,另一个是精华区。这两个区域都代表着一个现象:优秀的人都是能有所产出的,在持续不断的输出自己的作品。而正是这些作品,让我们认识他们,从而喜欢佩服,成为我们的榜样,更是在该领域的领路人。

在共读会的学员里,有刚刚加入一两个月的伙伴,也有加入一年以上的老人,即便是同样的时间,大家的结果却是不同的。

有的伙伴两个月写了四五十张卡,有的伙伴一年了仅仅只有几张,甚至有人还没有开始写。

读写本是一体,只有阅读没有输出就无法形成闭环,也不利于我们阅读能力的提升,更别说深度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加强了。

那些被我们记住的熟悉面孔,代表着我们无数次在界面上看到他们的身影,这里的频繁出现,不是刷存在感,而确实有东西拿出手。

古典老师每天都有写日课,已经写到第344篇了,雪梅老师的卡片马上就能看到1000张了,白读老师600多张,大蓝老师也接近600多张……雪梅老师都要出书了。

创造知识,成为一个有作品的人,需要我们在单位时间内专注于工作,并且持续下去。

3.全情投入工作带来的幸福感,让我们遇到更好的自己。

生活的满意度不是来自你做了多少事,而是你是否全身心的投入。而沉浸于在深度工作中创造价值才是最好的自己。

每年的寒暑假,琴行都会有集训的活动,寒假大概半个月,暑假7月份和8月份会有两次集训,每次都是十几天。

不同于平时的只有周六日上课的情况,集训需要每天至少6个小时连续上课,中间只有一个多小时的休息时间,可以说一整天下来,整个人都是瘫的,饭都不想吃,一句话都不想说,只想回到家里倒在床上,埋头便睡。

就是这样不停节奏的工作,却让我们产生一种愉悦感和成就感。当我站在台上,走在教室的每个角落,看到孩子们每天不断在技艺上发生变化,有了提升和突破,内心无比的自豪,也正是因为这种自豪,让我喜欢和孩子们打交道。

除了来自孩子有了成就,自己的喜悦感,这种连续十几天纯粹简单的生活方式,也吸引着我。没有太多复杂的人际关系,不用担心风吹日晒,也没有来自外部的压力,我喜欢这份纯粹和简单。

一天下来,半个月下来,每天六七节课,对我的精力和体力都是一种挑战,虽然人是很累的,但我的精神世界却是富足的。

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我每天都在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心无旁骛。正如古典老师说,当你真的付出了,你的工作才有价值。

希望不管是写作和工作,自己都能简单而纯粹的投入,去遇到那个最好的自己。

4.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和坚持

通过上面的内容,我相信大家对深度工作的好处,有了一些了解,也想坚持到底,好的习惯养成不是口头说说就可以了,而要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历练,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一旦习惯养成,对我们来说有更深远的意义。

来琴行学习的小朋友都知道我有一个要求,一节课的时间不允许掉鼓棒超过三次,否则哪只手里的鼓棒掉了,那只手便没有鼓棒可用,只能做假动作。

刚刚新来的学生,并没有拿着这条规则当回事儿,会拿着鼓棒玩,难免会掉到地上。我一般会很严肃的按照我的要求来。

一只手有鼓棒,一只手做假动作,这样的操作在练习的过程中会很不舒服的,孩子们一次就记住了这种痛苦的感觉。

有了几次的处罚,小朋友们都知道,我不是说说而已,而是来真的。即便是在以后的课上,因为不小心掉了鼓棒,他们也会拿眼睛偷偷瞅我,看我是否有注意到。

看着他们诚惶诚恐的小表情,简直可爱极了。当时我不会说什么,但是课后我都会告诉他们,我有看到,慢慢的孩子们都养成了好的习惯。

其实,我希望他们不是一定要牢牢的把鼓棒拿在手里,一次都不掉,而是认真的来对待敲鼓这件事,既然选择了就要态度端正,这是一门技艺而不是随便玩玩的事儿。

同样的道理,好的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一旦做到了形成肌肉记忆或者条件反射,自然而然,我们就有可能长期坚持了。

不断尝试有益的动作行为,并养成习惯,更有利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5.在任何时间都要做有道理的事情

过去我常常以为,因为意外事件导致我不能完成今日计划,那接下来的时间我就可以任意处置了。现在看来,一定要改变这个观念,不管什么时间段,我们都要认真对待,做正确的事。

计划是可以调整的,即便接下来的时间不足以让我们完成最重要的事情,但我们也不应该放弃,任由自己自由散漫,浪费每一分钟。

之前因为种种原因,我没能按照计划来完成自己的行动清单,看着最后那一两项任务,再算算剩余的时间已经不充裕了。常规下,我可能就没有心情再做任何有意义的事情了,就任意妄为,得过且过了。

拿昨天来说,一般我写一张卡的时间需要30分钟左右,可是我真正需要思考、阅读到写卡完成,30分钟是不够的,一般在一个小时左右。昨天临睡觉前明明还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来写张卡片了,可是我认为自己没有办法完全投入进来,完成一张卡片不太容易了,就此我打消了写卡的念头。

那做些什么呢?我看了一会儿手机,看了几页书,听了会儿音频,在星球看了几张卡片,一晃时间过去了。这一个半小时看似我都在做重要的事情,可是并没有留下什么,这种行为只是为了应付自己——看我没有偷懒。有结果吗?严格来说并没有,这只不过是变相的一种放松和消遣而已。

所以,即剩余的时间不足以完成一件计划内的重要事情了,我们也不能放任自己的行为,还是要问问自己,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做什么最有道理,我想这样就不会虚度每一分钟了。

一如书里说的,我们不一定非得忠于自己的计划、结果。完全可以改变,只要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是正确的、有道理的。

当我们再想虚度光阴的时候,就问问自己,我所做的这件事有道理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去做正确的事吧。

最后

作为一名想成为知识创作者的人,要在读写的时候,关闭掉所有的网络,给自己准备一间“林间小屋”,持续的创作出作品,享受深度工作带给我们的幸福感。长时间的坚持下去,做一个随时都做有道理的事情的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