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课堂笔记与所感
1,脑洞远比现实来得精彩,联想万岁。
2,关于选择,要做多少举证,类比,校量,要多精密严谨的计算才能得出一个妥善的决定,或者说,这世界真的存在十分正确的决定吗,曾以“不要后悔”慰人慰己的我,不恰恰是最容易后悔的吗。来自上苍的嘲讽,这巴掌打的响亮。
3,只要有(为了答案)的行动,都是好的。突然想到,如果我为了解脱而自杀,是不是也是好的行动呢?是好的吧,少了个资源消耗者也是贡献。
4,老师讲,读书是为了获得情报或感动。
那我麻木而机械式的看网络小说,并不能够获得任何回馈,没有出发点没有目标的我的行动,己经不能谓之“读书”了吧。
5,如果一天由24小时变为48小时,人是否能生活的更加游刃有余?一致的答案, 如若本身能够自律,有序的生活,那无论是48小时或更多更少,都可以,反之则相反。
时间只不过是种概念,而掌控这概念的,是人。所以,就让我一天只活一个小时吧,质不变时,量再大也不会变,不如省省吧。
6,人反正是会死的,重要的是目标,无聊会杀死一切,有目标才有价值。
而我的人生目标,人生价值,人生意义,又是什么呢。
7,
网络男频小说,大多以“爽”为中心,这“爽”在于强大,在于快意恩仇,甚至是,在于暴力。我通常只以作者的角度为出发点,考虑如何吸引读者目光,故事如何曲折离奇,如何精彩。来欣赏这样的爽与暴力与不公,但作为种思想的接收者,这样的元素会带去什么样的改变?使人暴力,渴望“爽”?或是加重社会的浮躁,同化更多的人,让这不公习以为常?
可人读小说就是为了发泄为了爽,这是读者选择的,不在这里被同化就在社会里沉沦。
书与现实的反差会让人越来越浮躁并渴望书中那种自由,爽吗?黑与白的世界该如何平衡。
要写出什么样的作品才能让人感觉美好?
老师说,书是一种媒介,书不分好坏而人与思想分。
8,脑子坏掉的人,居然被认为成团队里的“大脑”我替你们感到悲哀。
9,强行凑九,王菲的能听的歌都听完了。
接下来是陈奕迅或者张国荣?
还是先单曲循环吧。
嗯好了,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