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愿你能常想一二
11组-丹丹-《活着》-书评
最近突然和朋友聊天时突然想到科学巨匠霍金的故事。世人推崇霍金,不仅仅因为他为人类科学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更因为他是一位人生的斗士。
霍金曾有一次出席了一场学术报告会,结束时,一位年轻的女记者悲悯地问他:"霍金先生,卢伽雷病已将你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
面对这个突兀和尖锐的问题,报告厅内顿时鸦雀无声,一片肃谧。
而霍金却依然带着恬静的微笑,用他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于是,随着合成器发出的标准伦敦音,宽大的投影屏上缓慢然而醒目地显示出如下一段文字: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
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
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
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人们纷纷涌向台前,簇拥着这位非凡的科学家,向他表示由衷的敬意。
人们深受感动的,并不是因为他曾经的苦难,而是他直面苦难时的坚守、乐观和勇气。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我更喜欢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加的后一句,叫做“常想一二”。“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事事如意。”
最近读了一本书,叫做《活着》,是著名作家余华的作品,他的多部作品被翻译成了4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地区出版。《活着》还曾经获得了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活着》这本书主要告诉我们,什么是苦难;直面苦难才能勇敢地活着;怎样战胜苦难。
什么是苦难?
我曾经以为,自己过去经历过的那些工作复杂的人事、生活中杂乱的琐事,以及身体上痛苦的疾病和感情上曲折的磕绊,能算得上是一种磨人的苦难了,因为我在经历这些“苦难”时,都有一种快要窒息的压抑感,我以为这是我所能承受的“苦难”的极限了。
但是《活着》的主人公福贵,经历了家道中落、父母离世、儿子早夭、女儿产后大出血而亡、妻子被病痛折磨而逝、女婿意外身亡、外孙因自己疏忽而殒命,他活着,就是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离去,最后,不得不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所谓“苦难”,大抵如此。是数以倍计的那不如意的“十之八九”。
直面苦难才能勇敢地活着
福贵经历了种种苦难,最终一个孤独又坚强地活着,而他的战友春生,却因熬不过苦难而选择了自杀。有时候,活着比死去更需要勇气。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生活的苦难到处都有,但是我们在面对苦难时的坚持、乐观、与勇气才是导致幸与不幸的最终因素。如意或着不如意,并不是决定于人生的际遇,而是取决于思想的瞬间。
从旁观者看,福贵的一生简直就是“苦难”的代名词,可是站在福贵自己的角度,他或许会觉得自己虽然历经苦难,但始终夹杂着幸福和快乐,那些和家人一起共度的美好时光,虽然短暂,但谁又能说这不是苦中的一丝甜呢?正是因为他能够勇敢地面对苦难,才能在苦难中步履维艰地前行着,虽然缓慢,但从未止步。
怎样战胜苦难
武志红老师曾经在《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一书中说,“化解悲剧的唯一道路是接受失去。”
想要战胜苦难,首先必须要从内心接受苦难。就像福贵一样,平静地接受亲人的离去,接受自己孤独终老的事实。把“苦难”当做一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事情,不要让它占据你太多的情绪和意识,你的不排斥,是与苦难和解的最好方式。
其次,“常想一二”。林清玄先生说:“常想一二的观想,乃在重重乌云中寻觅一丝黎明的曙光,乃是在滚滚红尘中开启一些宁静的消息,乃是在濒临窒息时,有一次深长的呼吸。生命已经够苦了,如果我们把几年的不如意事总和起来,一定会使我们举步惟艰。生活与感情陷入苦境,有时是无可奈何的,但是如果连思想和心情都陷入苦境,那就是自讨苦吃,苦上加苦了。在波涛汹涌的海上航行,我早已学会面对苦境的方法。”这方法是什么,早已不言而喻。
最后,只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不要在乎别人对你的评价。福贵的一生都在经历苦难,可他依旧友好地对待着生活,没有一句抱怨的话。他的一生,是动荡苦难的一生,却也是平静快乐的一生。你的人生取决于你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而绝不是别人对你的评价。
《活着》的作者余华在自序里说:“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很多年前看过一个电影,忘记了名字甚至情节,却始终记得其中一句台词:“幸福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的苦难也好,你的快乐也罢,都是只属于你自己的感受,不会因为别人的看法不同而有任何改变。罗马诗人贺拉斯曾说过:“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愿你能常想一二,走出苦难,拥抱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