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欲人见,不是真善
原创/王漫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人生在世,人人都有为难之时,需要帮助,才能挺过难关。关键时刻就是看你伸出的那一双手。
但怎样帮助人,让受助者不丢失尊严,心里没有受施舍的感觉,让其乐于受助,而不露声色,则是一门大学问大智慧。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晏子的故事:
齐国的相国晏子,出使晋国完成公务后,在返国途中,路过赵国的中牟,远远看见一个人:头戴破毡帽,身穿反皮衣,正从背上卸下一捆柴草,停在路边歇息。
走近一看,晏子觉得此人神态、气质、举止都不像粗野之人,为什么落魄于此?于是,晏子让车夫停车,并亲自下车询问:“你是谁?为何到这儿来的?”
那人如实相告:“我是齐国的越石父,三年前被卖到赵国的中牟,给人家当奴仆,失去了自由。”
晏子就用自己的一匹马作代价,赎出了越石父,并同他一道回到了齐国。
晏子到家后,没跟越石父告别,就一个人径自进屋去了。这件事使越石父十分生气,他要求与晏子断交。
晏子百思不得其解,派人出来对越石父说:“我过去与你素不相识,你在赵国当3年奴仆,是我将你赎回,使你重获自由。为什么你这快要与我绝交呢?”
越石父回答:“一个自尊且有真才实学之人,受到不知底细人的轻慢,是不必生气的;可是,他如果得不到知书达理的朋友相待,他必然会愤怒!任何人都不能自以对别人有恩,就可以不尊重对方;同理,一个人也不必因受恩惠而卑躬屈膝,丧失尊严。
晏子把我赎出来,是他的好意。可是,他在回国途中,一直没给我让座,我一直以为一时疏忽,没计较;现在他到家了,却只管自己进屋,竟连招呼也不打一声,这不说明他依然把我当奴仆看待吗?因此,我还是做奴仆,请晏子再次把我卖了吧!”
晏子听了越石父的话,赶紧出来给他施礼道歉。他诚恳地说:“我在中牟时只是看到了您不俗的外表;现在我才发现您非凡的气节和高贵的内心。请您原谅我的过失,不要弃我而去,好吗?"从此,将越石父尊为上宾,以礼相待,渐渐地,两人成为相知甚深的朋友。
这正如朱伯庐在《朱子家训》中所言: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
意即做了好事就恨不得让世人都知道,希望别人看见,他人感恩,沽名钓誉,就不是真正的善,不是发自内心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