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读「论语」1.14:废寝忘食好学,敬业慎言正己
「学而篇第一」14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食不求饱,居不求安,敬业慎言,就学有道以自正,这就是好学。”
【解释】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君子”此处指有德之人。
“安”即安逸、安乐。
君子是志道求学的人。君子之所求,比食居更重要。君子好学,可以废寝忘食。是故“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孔子的弟子颜回就是这样的好学之人。孔子曾赞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有多重含义,此处应作“勤勉”解。例似的用法还有《论语·公冶长》中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以及《中庸》的“人道敏政”。
有人将“敏”作“疾速”解,我认为这与孔子以及儒家惯常的主张似有不符。比如在《论语》“子路篇”中孔子说“无欲速”、“欲速则不达”;再如《礼记·缁衣》中有“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中国民间自古也以“戒急用忍”、“事缓则圆”为处事原则。
另外,《玉篇》将“敏”解为“敬”、“庄”,也很有道理。这就与孔子的“敬事”主张相吻合了。
仔细推敲“敬”和“敏”两字,“敬”乃存之于心,“敏”则行之于外。“敬”在行动上有两个体现,一是“敏”,即勤勉,如“人道敏政”之类;二是“慎”,即“慎重”,如“慎于行”、“慎于言”之类。因此,“敏于事”与现代的“敬业”一词涵义非常接近。
“慎”,谨也。君子说话谨慎,是为慎于言。慎言可使其守信合义。
3、“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就”意为靠近、跟随。
“有道”指有道德、有才学的人。
“正”意为匡正、纠正、改正、修正。
这句话是说,要通过向有道德才学的人学习来修正自己的言行。
【评析】
本章讲怎样才算好学。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并不是在提倡克制物质欲望,而只是将之与君子的精神追求相对照。人皆好广厦美食,此人之常情。但君子之所求有甚于食居者。当二者不可得兼时,遂舍物质追求而务精神追求矣。这与孟子所谓“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是同样的道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级理论也指出人类的精神满足处于需求的最高层级。
孔子本章的内容给我们现代人提出了一个很有挑战的问题:人最重要的追求究竟是什么?是精神的充实?还是物欲的满足?
【小知识】
《玉篇》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分门别类的汉字字典,是南朝梁武帝的太学博士顾野王于大同九年(公元543年)所撰。
今天我们看到的《玉篇》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陈彭年等重修,顾野王原本在宋代就已亡佚,只有日本还保存一部分传写本,共存2052字,相当原书的八分之一强。这些都是唐代日本到中国的留学生和僧人传抄带回日本的,是希有的秘籍。
【历史人物】
勤勉好学的陶行知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曾被赞“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
![](https://img.haomeiwen.com/i10954709/614ac143b1109847.jpg)
陶行知幼时家境贫寒。六岁时曾在邻居家厅堂玩耍,看见厅堂墙上挂着对联,就坐在地上临摹起来,被邻村方庶咸秀才看见,免费为其开蒙。后入家乡蒙童馆吴尔宽处就读。在那里,陶行知练出了一手好书法。
十岁时,因父亲失业,陶行知开始半工半读。他每天砍一担柴,挑到城里卖掉后再去上学,每天往返20余里,就这样学完了四书五经。
陶行知特别好学,学习非常自觉刻苦。他听说距家十五里外有一位满腹经纶的前清贡生王老先生在主持学馆,便前去求学。王老先生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便免费让他伴读。
为了减轻家里的生活压力,陶行知经常参加劳动。他有时替父亲挑瓜、挑柴进城出售;有时帮母亲挑水、洗菜。
崇一堂校长见陶行知勤奋好学,便允许他免费入学。这样,15岁的陶行知进入了崇一学堂。由于基础扎实,他一入学就直接被编入二年级,毕业时,他的成绩名列第一。在崇一学堂读书期间,陶行知既学现代科学知识,又没丢下古典文学。
因为家境不好,他向崇一学堂的同学借来唐诗选本,在吟诵之余将一本书工工整整地抄完了。还书时,同学的父亲问陶行知唐朝诗人中最推崇谁。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杜甫和白居易。”并说:“杜诗沉郁有力,多伤时忧国之作;白诗通俗易懂,道出民生疾苦。”同学的父亲为陶行知有如此成熟的思想而深感惊奇,认为陶行知一定会有所作为。
1914年,陶行知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从金陵大学文科毕业。之后赴美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孟禄、克伯屈等美国教育家研究教育。
1917年秋,陶行知回国,开始了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陶行知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而健康过损受损的陶行知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