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逸讲透资治通鉴》021 韩氏家族是怎么找回存在感的?

2020-06-21  本文已影响0人  祥和鸿泰

一、关于廪丘之战,魏家视角的《古本竹书纪年》虽然提到三家联军,但将自家主帅摆在第一位,似乎他才是联军主帅,且压根没提韩家统帅的名字;采取赵家视角的《吕氏春秋•不广》中,完全没提联军合作的事,仗全是赵家自己打的;采取齐家视角的《淮南子•人间训》,让人感觉是没怎么打仗,一计定天下,矛盾被巧妙化解。

我们已经知道,同一段历史,视角不同,呈现的面貌就不同,人都喜欢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明明是三晋联军和齐国作战,但唯独韩家很没有存在感,连主将的名字都没能留下,韩氏家族是怎么找回存在感的?

答:1、在廪丘事件的两千多年之后,韩氏家族的主将终于喊出了自己的声音。

2、编钟上的韩氏辉煌

①1928年,洛阳金村的太仓古墓出土了一组编钟,全部13只。

②根据编钟上的铭文(共61字),主人骉羌当年(前404年)也许是代表韩虔出征,也许是跟随韩虔出征,征伐秦国,威迫齐国,突破了齐长城,在平阴大败齐军,把楚国人都吓得不轻。

③因此,骉羌不但得到了宗主的赏赐,还受到了晋国国君和周天子的嘉奖。这等光宗耀祖的大事,必须刻在铭文上,子子孙孙永志不忘。

3、与赵、魏两家类似,骉羌钟铭文对三家联合作战只字未提,所有功劳都是骉羌一个人的。

(补充分享: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是我们的心理定势,也是生存优势——《熊逸书院》“曹丕《典论•论文》:文人为什么相轻”:

“...... 事实上,自我评价过高,容易轻视别人,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心理定势,当然,也是我们的生存优势。人如果真能很客观,那么信心和勇气肯定不足,就会很难适应种内竞争。希望你还记得“种内竞争”这个概念。而对于我们的生存来说,尤其是对于我们祖先的生存来说,信心和勇气绝对比客观重要得多。”)

二、今天的文中:“......这也说明,《淮南子•人间训》的那段故事虽然看上去很不靠谱,像是为了证明观点而捏造出来的,但是,捏造的成分也许真有,而故事的框架倒还真是空穴来风,事出有因”,熊老师是怎样通过分析各种史料得出这个结论的?

答:1、首先回到“019 周威烈王的真实处境怎么样?”一文,看看熊老师最初给我们讲述这段故事(略)后,提出的几点疑问:

①“...... 抛开《淮南子》的人生哲理,只看史料部分:韩、赵、魏联合攻打齐国,这件事是真的吗?

②它和《吕氏春秋》所讲的魏文侯在长城打败了齐国,还把齐国国君抓起来献给周天子是一回事吗?

③看上去确实有点可疑,首先就是牛子、括子、无害子这三个人的名字,尤其是牛子,看来是首相一级的人物,为什么在其他史料里就是见不到他的身影呢?

④还有接壤问题,韩、赵、魏三家当中,只有最南部的韩国不和齐国接壤,赵国和魏国的东部边境都和齐国接壤,所以括子的敌情分析根本就没法成立。”

2、逐个分析当时的疑问:

①韩、赵、魏联合攻打齐国,这件事是真的吗?

——应该是真的。

直接证明:

一是,公元281年出土的《汲冢竹书》(后消失,朱右曾、王国维共同辑佚、编写《古本竹书纪年辑校》),魏家视角,对三晋联军的记载是“翟角、赵孔屑、韩师”。

二是,《系年》(2008年“清华简”,战国时代的竹简)记载了三晋伐齐的经过,主帅分别是韩、赵两家的族长韩虔、赵籍,还有魏家族长魏斯的儿子魏击,魏斯大约是中途加入的。除了三晋之外,联军当中还有南方的越国。越国国君亲自带兵,配合三晋军队分进合击,让齐国吃了大亏。

旁证:

一是:“平阴”就是“平陆”

《系年》给出了齐长城开工的具体时间,是在公元前441年,那是齐宣公的时代。

骉羌钟的铭文里说“入长城,先会于平阴”,这个平阴,就是齐长城最西端的要塞,在今天的山东平阴附近,从这里开始,长城沿着济水一直修到渤海。

《淮南子•人间训》记载:“韩、赵、魏联合起来进攻齐国,包围了齐国的平陆。”

在古文字里,“陆”和“阴”写法很像,所以平阴才被误写成了平陆。

二是:《古本竹书纪年》“翟角、赵孔屑、韩师”中的“赵孔屑”就是《吕氏春秋•不广》中的孔青。

“青”和“屑”字形很像,那个年代又还没有“书同文”,不同的书里对同一个字常有不同的写法。

②它和《吕氏春秋》所讲的魏文侯在长城打败了齐国,还把齐国国君抓起来献给周天子是一回事吗?

——有这么一回事,但事实记载有出入。

根据逻辑分析,大约可以采信的《系年》记载是,和谈之后,晋国国君带着俘虏来的齐国将士朝见周天子,举行隆重的献俘仪式,同行的还有刚刚即位的齐国国君,以及鲁、宋、卫、郑四国君主。

这倒印证了《吕氏春秋•下贤》的记载,只不过后者把功劳全揽在魏斯的身上,还说齐国国君是被俘虏来的。

(《吕氏春秋•下贤》采取的是魏家视角讲述的这件事。《吕氏春秋》是集体创作的作品,视角不一。)

③看上去确实有点可疑,首先就是牛子、括子、无害子这三个人的名字,尤其是牛子,看来是首相一级的人物,为什么在其他史料里就是见不到他的身影呢?

——《系年》的记载,齐国国内正在经历着“陈□(上鹿下巠,读yǐng)子牛之禍”

现在我们可以推断,这位惹祸的子牛,应该就是《淮南子•人间训》里边提到的牛子,现在可以推断他的身份了,他是田氏家族的一员干将。

④还有接壤问题,韩、赵、魏三家当中,只有最南部的韩国不和齐国接壤,赵国和魏国的东部边境都和齐国接壤,所以括子的敌情分析根本就没法成立。

——这个可以确定是为了证明观点而捏造出来的。

3、总结:

《淮南子•人间训》的那段故事,捏造的成分也许真有,而故事的框架倒还真是空穴来风,事出有因。

三、齐晋和谈,三晋出面的是各自的家臣,齐国出面的是田家族长田和(还有一个叫田淏的人)。盟约有两项核心内容,一是不许齐国继续修长城,二是要求齐国放弃廪丘(给赵家)。和谈之后,盟约的效力一直持续了几十年,这种不平等条约,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明显属于“弱国无外交”。回到当时的情境,简单分析一下,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答:1、为了更方便理解春秋战国时代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光怪陆离的外交手段,我们不妨借用佛学的思维方式,缘起性空,把“国家”和“国家利益”这种集合名词不断拆解、细分一下。

2、当我们切换到佛学的“无我”视角,就会发现“国”也好,“家”也好,都是想象的共同体,都不是实体,都只是因缘和合、乍分乍合的产物。

(此处的“国”,就简单理解为诸侯国;“家”就简单理解为,韩家、赵家、魏家、田家。)

3、“国家”既然是想象的共同体,不由自主,没有自性,不能恒存,那么建立在想象共同体上的“国家利益”就更不存在所谓恒常不变的利益了。

4、此次和谈,齐国和晋国都在争取自己的国家利益吗?显然没有。

谁能代表齐国和晋国的国家利益呢?无论晋国的国君还是韩、赵、魏三家的族长,都不能代表;无论齐国的国君还是田氏家族的族长,同样都不能代表。

5、在田和升格为诸侯,取代齐国的姜姓政权之前,田家的家族利益和齐国的国家利益并不完全合拍,田家毫不介意出卖齐国利益来保障自家利益。

他们甚至愿意成全三晋战胜齐国,因为三晋如果能够因此升格为诸侯的话,等于开了一个很好的先例,自己将来也可以有样学样。

6、等到田氏真的有样学样,篡夺了齐国政权,此时,齐国的利益才真正和田家的利益相一致,齐长城才继续兴建,夺回廪丘的任务才重新提上日程。

7、套用《金刚经》经典句式:“佛说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田氏篡位后的齐国,“佛说齐国,即非齐国,是名齐国”。三家分晋后的晋国,也同样是“是名晋国,即非晋国”。

8、此时,若回到“弱国无外交”这句经典名言,请问,你说的是哪个(齐)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