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成长励志每天进步一点点

“我活了30年,终于战胜了我的讨好型人格”

2019-04-02  本文已影响29人  海猫君

你在生活中经常这样吗:

① 打车时,不好意思不跟司机聊天,不管司机想聊什么,都配合着一起聊。

② 在同事中,从不发脾气,也不和其他人发生矛盾。今天帮人改个PPT,明天写下文案,总能尽力满足对方需求,即使有时牺牲自己利益。

③ 微信聊天,没有秒回就心存愧疚,每次都仔细斟酌自己的用词和表情,对话框的文字写了又删,总怕说错话。

这些场景以前在我生活中经常出现。

我总能敏锐觉察别人需求,

几乎难以拒绝任何人请求,

即使无礼或过分的,都会无条件满足对方。

当被别人夸奖时,会觉得很不自在,甚至反驳他们。

一旦事情进展不顺,就会觉得都是自己的错。

“委屈自己、成全别人”是我的人生信条。

虽然觉得这样很累很痛苦,但始终难以做出改变。

这在心理学上叫“讨好型人格”。

这种人格的真正问题,还不是把自己搞的很累,

而是这样做根本不讨好。

你会发现越是讨好别人,

别人就越不把你当一回事,越看不起你。

而你,也会愈加觉得自己一文不值。

更可怕的是,一旦别人接受了你的人设,

你之后只要稍有拒绝或排斥,

就会遭到比普通人更多的不满和非议。

这种讨好型人格是如何产生的?

研究发现,大部分都是从小形成的,

两种典型家庭氛围,容易让小孩形成讨好型人格。

1.父母控制欲过强

在这种父母眼里,小孩不能有自我和意见,

一切都要围着父母打转。

一旦小孩做不到,就会被指责、甚至打骂。

渐渐的,小孩变得胆怯,不敢表达自己需求,

觉得自己必须讨好父母才能不受指责。

当他们长大后,就会把讨好心态带入社会。

很难意识到自己已经不是小孩,

其他人也不像自己父母,

一旦不符合他们要求或评价,就会被斥责。

忘记他们拥有捍卫自己需求和利益的权利。

2.附加条件的爱

一些父母在跟小孩表达爱意时,

通常会附加一些条件:

“你要考到100分,爸爸才会高兴。”

“你这学期要得三好学生,妈妈才会喜欢你。”

这就是附加条件的爱,

也许这些并不是父母真实想法。

但这样的教育方式,

会让小孩觉得自己跟周围的关系不稳定,

一旦自己表现不好,不讨人喜欢,世界就会崩塌。

讨好型人格对安全感、

别人的认可有着超乎寻常的渴望。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心理呢?

我分享3个亲测有效的方法:

01  明白被人喜欢不是必须

讨好者一般有这种想法,就是我必须帮别人做什么,

或是忍受什么,别人才会喜欢我。

背后的原因是自己无法接纳自己,

必须要通过外部来获得肯定。

但你要明白,你无须去刻意追求别人的喜欢和接纳。

从现在开始,想想如果全世界的人都不喜欢你,

你身上有哪些值得自己肯定的地方,

不需要靠别人喜欢我,让别人开心,

能自我实现的价值是什么。

你首先要自己喜欢自己,然后你会发现,

全世界也都自然的接纳和喜欢你了。

02 预演反应模式

即使我们现在意识到,这种行为对我们有影响,

但还是难免有讨好倾向,

因为这近乎是你的本能反应。

所以我们要在讨好行为发生前,

做好预演反应的准备,

想好你会出现讨好行为的场景,

想出你恰当的反应。

比如,上班前,你设想如果同事今天又拜托你帮忙,

不要立刻答应对方,把答复的时间拖长。

你可以回答:

“我现在有点忙,下班再答复你。”

给自己时间去考虑,值得付出时间和精力这样做吗?

这是帮助我们,不要本能地对别人的拜托都说是。

03  持续创造

讨好行为的另一个原因是内心空虚,

他们无法自我满足,必须从外界寻求认可来填补。

我建议你成为一个创造者。

无论是写文章、录播客或成为短视频博主,

这些都能给你成就感、满足感,

还有别人的关注与赞美。

而这种因你的才华、技能、坚持等,

体现你能力和价值的东西,得来的关注和赞美,

远比你通过讨好换来的珍贵。

拿我举例,以前我是很容易空虚和自我怀疑的人。

当我开始写作,逼着自己深度思考、吸收、输出,

最重要的是拥有创造和分享的心态,

我发现生命变得无比充实和有价值。

当我收到读者 “谢谢你的文章,对我真的很有帮助” 之类的反馈时,

就会觉得成就感爆棚。

这时我会意识到,我没必要讨好别人,

也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我们从心里没有接纳自己,

别人的认可真的能有用吗?

答案肯定是不能。

我们只会更加小心翼翼地去看别人脸色行事,

更加敏感,觉得自己一文不值。

这样的委曲求全与讨好,给了全世界伤害你的权利。

正如蒋方舟所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价值,如果你放弃自己的个性和价值,

去打造一个被人喜欢的人设,就意味着:

你吸引来的,不是真正欣赏你的人。

真正能欣赏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讨喜的样子。"

不要去寻找自己的意义,而是去赋予。

活着不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而是更好地成为自己。

-END-

你有讨好型人格吗,聊聊你的感受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