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说明史|唐伯虎真的没有点秋香

2021-07-05  本文已影响0人  跑跑变胖的猪

“小人本住在苏州的城边,家中有屋又有田,生活乐无边……”

这段数来宝出自星爷的经典无厘头电影《唐伯虎点秋香》。讲述了风流才子唐伯虎为躲避宁王招揽躲到太师府还顺便泡妞的故事。

宁王在史上确有其人,也确实起兵造反。不过他和唐伯虎没有任何关系,唐伯虎也没有潜伏到太师府点秋香。与之有联系的是明朝另一位天才——王守仁。他有另一个更为当代人所知的称呼——王阳明。

说来王守仁和唐寅还有诸多相似之处,不过最终两人的成就和历史评价却大相径庭。

王守仁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他少年聪慧,他爹可乐开了花,觉得此子定能考得功名。但是这个娃总是“不务正业”,对四书五经之类的经典兴趣寥寥,却钟爱于兵法典籍,对金戈铁马的军旅生涯充满了热情。

虽然经过老爹的敲打有所收敛,但也为之后的不世功勋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暂时放弃军事家梦想后,王守仁又萌生了另一个远大的“理想”——成为圣贤。气得他爹吐血三升。

之后的日子,王守仁穷其所有精力“格物致知”,因为“朱圣人”说格物方能穷世间之理。王守仁如醍醐灌顶,放佛找到了成圣之路。

这时候王守仁老爹坐不住了,自己是个状元,不能自己儿子是个没有功名的废物啊。他给王守仁下了最后通牒,只要考中进士,以后想做什么由他来。

天才就是天才,荒废了这么多年,王守仁拿起四书五经补补课就在二十一岁那年高中举人。可惜临时抱佛脚的水平在中央就露馅儿了,连续两次殿试未中。

王守仁苦思之后豁达了,他说旁人以科举不中为耻,我以科举不中而懊恼为耻。从此他开始勤加学习兵法谋略以及武艺骑射。

当然未免气死自己老爹,他还是抽空读一读四书五经。别说,王守仁还真没白瞎自己的高智商。就这么糊弄了三年居然让他中了进士。他也自此走上了仕途。

正德年间,“熊孩子”出身的朱厚照不理朝政,太监刘瑾专权。六部九卿联名上书要皇帝杀小人,肃朝纲。

结果嘛,这些上书的人都被刘瑾抓去一顿板子伺候。其中南京给事中戴铣最惨,被活活打死。为了救他,又有一批人上书,当然这批人也免不了一顿板子,其中就有王守仁。

之后他被贬官到龙场做了驿丞。他父亲也受牵连,被赶到南京做吏部尚书。

贵州的日子是艰难的,有多艰难呢,整个驿站驿丞、驿卒以及其他工作人员都是他王大人一人。

此外这个地方民风彪悍,且由于地势险要,跑来这个地方的一般都是悍匪或者逃犯这样的穷凶极恶之徒。

王守仁没有消沉,他积极地尝试与当地土著沟通,开设学堂,教化他们,深受当地人爱戴。

面对低谷,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在这激情燃烧的奋斗岁月,王守仁顿悟了。他意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在这一刻,“心学”这门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学问,在他的手上绽放了耀眼的光芒。这就是龙场悟道。

之后就是功成名就故事。有朱厚照这么个皇帝,这个时代注定消停不了,这也给了王守仁实现自己匡济天下抱负的机会。

文武全才的王守仁平定思田、诸瑶叛乱,剿灭南赣盗贼。1519年,宁王终于登场了,在江西发动叛乱。

可惜他智商有限,玩儿不过老谋深算的王守仁,最终被其所败。

宁王被俘后,皇帝带着十万人浩浩荡荡地往江西开来,要把宁王放了再打一次。王守仁懵了,皇帝陛下居然还能这么玩儿。江西这穷地方怎么经得起这十万人瞎折腾。

他找到宠臣张永,为民请命,希望他说服皇帝勿要劳民伤财。在南京举行受降仪式就好了。

张永被他为民请命的正气感动了,但是张永有个条件,要把宁王给他,这是一件邀功的珍贵礼物。

王守仁仰天一笑,当即同意了将宁王交与张永,他告诉张永,他平叛是为天下百姓,为国泰民安,其他再无所求。

之后的王守仁远离朝堂,广收门徒。他不论出身,不论资质,只要一心求学,他都倾囊相授。

1527年,已经名满天下的王守仁受朝廷征召平定两广叛乱,在归途中重病而亡。

临终前门人们陪在身边,当问及遗愿是,他指了指自己的心留下了他在世间最后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是啊,王守仁可以无愧于心的说自己内心光明,说自己从未向艰难困苦低头,说自己一生都在未天下万民忙碌着。他已经实现了自己当年看似狂妄的“圣贤梦想”。

与王先生比起来,唐寅的人生就没那么多波澜壮阔了。

此人是个天才,十五岁岁府试第一名,三十三岁乡试第一名。作为名动天下的才子,大家都认为状元非他莫属。他不中状元反而不正常。正常发展下去,他极有可能会成为明史上第二个“连中三元”者。

唐寅虽然才高八斗,生活作风方面却难以恭维。他喜欢喝花酒,经常与好友宿妓喝酒,放浪形骸。

文征明写信劝他,哥们儿你虽然有才,但做人太轻浮,长此以往恐难有大的成就。

唐寅不以为意,回信文征明,说看我不顺眼可以不跟我交往。其态度恶劣,言辞刻薄。之后还要和文征明断绝关系。

也许唐寅的嚣张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了。在其后的殿试中,他卷入了徐经舞弊案,被牵连入狱。出狱后被贬为小吏,从此心灰意冷,更加放纵自己。风流不羁的名声也广为流传。

晚年的唐伯虎生活贫困,经常要靠朋友救济。失意的他寄情诗画,终成一代大师。

王守仁和唐寅都是智商爆表的天才,也都在仕途上遭遇重大挫折,被贬为小吏。但一个龙游浅滩,终一飞冲天。一个自此一蹶不振,自暴自弃。

是什么在相同的开始,造就了不同的结局?是价值观,是个人的格局。

唐寅自青年起就流连于声色犬马之中,且为人嚣张听不得逆耳之言。可以看出这是个贪图享受之人。其读书的动力只怕也是为了功名利禄。一旦功名无望,人生自然没了方向。

而王守仁不同,他胸怀天下,自幼便以家国天下己任。因此不管何种困境,只要还有报效国家的途径,他都不会轻言放弃。哪怕只是个边远地区的派出所长,依然是在为朝廷效力,他就要咬牙抗下这份责任。

这就是以天下为己任之人和自我享乐之人的境界差距。格局,真的可以造就不同的人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