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察日记-2021年1月

2021-01-31  本文已影响0人  Selena_5b5g

20210106

事件:送孩子上学的前一刻,我在卫生间听见儿子在房间发脾气,妹妹说哥哥穿不好袜子而发脾气,我顿时火冒三丈,冲到房间吼了他,指责道:发脾气能解决问题吗?还不得想办法穿进去,如果想要别人帮忙。也要好好表达自己的需求。

我的情绪和感受:生气,被儿子的情绪带走,想要控制他,压制他。感觉到有一股能量往脑袋上冲,人处于攻击的状态中。

背后的信念:我都那么努力地身体力行给你们看,管理自己的情绪,遇到困难想办法,好好说话,怎么没有一点效果呢?怎么还是动不动就发脾气呢?

内心的期待:儿子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遇到困难能够去尝试想办法,而不是抱怨;上学快迟到了,孩子不要给我添麻烦。

如何调整:我自己学习了两年,不也是常犯管理不好自己情绪的错误吗?孩子们在我的身边长大,自然受了不少我的影响,我怎么能要求小小年纪的他做得完美呢?我这么容易就被他的情绪带跑,说明我内在对自己的不接纳,不允许。刚刚又给他做了不好的示范,如果我能够温柔而坚定,一定会处理得体。孩子是来帮助我成长的,万一迟到了,也是另一份礼物。

20210107

事件:一准客户下周产检,想敲定一下上月和她谈的孕妇险,早上发送的信息,到了下午有了回复,大意是她之前的经纪人已经跟进了这份保单,理由是想全家人的保单在一人手中比较方便。

我的情绪和感受:我忍不住哭了出来,感受到失望,无力,怨愤。

背后的信念:他(她的经纪人)什么都没做就签单了,我做出了牺牲却什么也得不到,太不公平了。原本我是约她线上见面的,她非让我去她家讲解,为了这份保单,我冒险把两幼娃独自留在家中两小时,还给她买了礼品(去孕妇家拜访不能两手空空吧)。

内心的期待:客户可以拒绝我,但不要有过多的牵扯,麻烦别人。如果只是线上见面损失了这单,我不至于想哭,不是输不起,而是觉得委屈,被耍的感受。

如何调整:我真的一无所获吗?从经验上说,我多了一次实战的练习,我能发现这次见面中我的优点和不足。从育儿上讲,我给与孩子的信任,孩子回报于我的支持,都是让彼此惊喜的。从成败上讲,我自认为产品的优势都展示给客户了,非常清晰,她不选择是她的损失。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已经尽力做了自己能做到的。入职一年来被拒绝多次,第一次哭出来了,也是释放情绪的一种方式。

20210108

事件:生活中和先生互动小细节里保持觉察。今天做炒米粉,先生炒的配菜,我负责最后把米粉下锅,因为先生说他做不好米粉,容易成坨,我也表示做不到外面卖的颜值。后来乘盘时,先生抱怨了一句,怎么菜和米粉没有混合均匀?我立马起了抵抗情绪,抱怨道:都说了我做不好,以后还是不要买米粉了。吃饭的时候,先生故意说了米粉做得好吃,我连忙接过话头表扬他:主要是你做的菜好吃。

我的情绪和感受:当先生指责我时,我立刻像斗鸡一样摆出攻击的姿态,在觉察下马上分辩出先生只是在陈述事实而并非否定我这个人,便放弃了攻击,转而示弱。对抗情绪消失了,变得平和冷静。当先生夸奖我时,我感到愉悦,而且也看见他的付出,及时给予肯定。

背后的信念:说我没有把菜和米粉混合均匀就是在抹杀我的劳动成果,否定我,指责我做得不好。

内心的期待:先生看见我尽力了,给予肯定而不是指责。

如何调整:陈述事实不代表否定我这个人,即使我做得不及预期,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保持觉察会让我和先生的互动更有技巧,心情舒畅。

20210109

事件:

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先生没有问我,就直接把东西扔了,或者买重了。

我的情绪和感受:

不爽---源于我的领地意识,简单地说,他常年不在家,我就是这个家的主人,物品的使用者和拥有者,我不反对添置家当或者以旧换新,也可以断舍离,但招呼都不打,问都不问一声,感到不被尊重,在家里没有存在感。

指责---你不问我就做错了吧,我多聪明,我才能保证家庭正确运转。

控制---我想要按我的意愿来,他可以提出想法,我认同后再操作。

背后的信念:

我是有话语权的人;凡事告知才是尊重。

内心的期待:

先生可以问问我,把他对家庭的关心表达出来,我看得见,听得到,也能参与进来,同时提出自己的意见也是一份价值的体现。

如何调整:

我在家里真的没有话语权吗?也不是,先生没有问我而“擅自行动”的不过是些他认为“没必要讨论”的小事情,否则,他还是会了解一下我的想法。生活中我是不是事无巨细都告知先生的人呢?好像也不是,如果说凡事告知才是尊重,我岂不是也没有尊重他。但是,凡事告知才是尊重是真的吗?未必。先生看到就做了,其实是他的一种做事方式,经营者的表现,他把家里视为自己的职责范围,分内之事,看到了就去做。当我带着情绪命令他“下次先问问我”时,他总是忘记,或许他接收到的只是情绪上的控制和指责,如果我不带情绪,言语达意表达我的需求,他可能就能接收到文字信息而不是情绪了。

20210110

事件:

今天和妈妈视频的时候,她正好在邻居家烤火,感觉不方便,我正要挂断,等她回家后再打,结果她表现得很兴奋,大声地呼唤孩子们,我只得硬着头皮继续视频,全程都不自在,想要快点结束。

我的情绪和感受:

尴尬---我们在家穿着随便,万一邻居在镜头里和我说话,我会因为有些邋遢而不好意思。

心虚---因为过几天是孩子们的生日,妈妈在视频里不断和孩子们讨论这个话题,声音大,让我觉得妈妈有些显摆,会引起旁人的不适。

背后的信念:看我穿得邋遢就是过得不好,别人会嘲讽,出去混得也不咋地嘛!不就过个生日嘛,有必要这么大声?生怕别人不知道似的。

内心的期待:妈妈把我们的视频作为私人时间,不与别人分享。

如何调整:我过得好不好和别人有什么关系,我又不是过给别人看的。其实,深层次的,是我担心别人的评判会对我爸妈造成影响,增加他们的焦虑。我是一个目标要活出自我的人,我过得好不好,父母一定会感受得到,目前的状态我认为不差,我又何必担心呢?妈妈是真爱孩子,想念孩子,溢于言表的兴奋是可以理解的,我清楚妈妈并没有要显摆什么,何况这种想法是我自己产生的,并不代表别人,我也希望妈妈活出自我,那又何必管别人在不在意?只要自己开心,没伤害别人,就OK啦,在意别人的眼光是没办法活出自己的。

20210111

事件:

晚上和妈妈视频时,意外得知邻居帮我爸妈开通了支付宝账号,顿时怒不可竭,我已经很少跟妈妈发火了,而今天我却控制不住自己。隔着屏幕,妈妈都能感受到我的愤怒和无奈,她也慌了,不知所措。

我的情绪和感受:

愤怒---一股像火烧的怒气喷涌而出,胸口感觉到压抑,憋闷,声调不由自主地变得高亢而坚硬,我头脑里一片空白,只觉得没有办法了,爸妈都上当了。

厌恶---有一股想要质问邻居“居心何在”的冲动,为了蝇头小利而利用老人的行径令人唾弃和不齿。

担忧---会不会有人利用他们的账户诈骗?

背后的信念:

给两个不会上网的老年人开通支付宝就是欺骗和利用。我知道推荐支付宝新开户是有一定的奖励的,两个老人既不网上购物,又不移动支付,拿着身份证实名验证开户,除了能给推荐人带来一点蝇头小利,我实在想不到她这么做的意图是什么?利益自己得,风险丢给老人承担,就是赤裸裸得欺骗和利用。

趁着我不在家欺负老年人。这是我愤怒情绪的根源,背后还有我对不在父母身边照顾他们的愧疚。换言之,如果我在父母身边,她岂会用这样的心思?总该会忌惮收敛一些的。有那么一刻,我是很想在微信上质问她,甚至是警告她,我最终忍住了,不是我不敢,而是脑海里跳出两个字“界限”,不管怎么说,这是她和我爸妈之间的事情,我爸妈有处理的权利和自由,我不应该把事情交回给他们,只是给建议。

内心的期待:

爸妈有意识地警惕所有需要身份证操作的事情,并让我第一时间知道。我能够守护好爸妈,哪怕是在千里之外。

如何调整:

发泄完情绪,我终于肯面对问题了。怎么办?当然是赶快注销账号。因为之前经历过某宝会员名不能修改,我潜意识里误认为没办法销户。在我大脑一片空白时,先生帮我查了说可以解除绑定,我才缓过神来上网查,然后电话给妈妈,一步步教她注销。并不顺利,我尝试登陆她的账号帮她注销,却没办法过刷脸验证这一关,顺便说下,爸妈连支付宝的密码都是别人设置的,自己不知道。后来通过不断截屏指导,才终于使得“账号不存在”,但没出现“注销成功”的字样,也不肯定是不是真的成功了。我又通过自己的支付宝尝试转账过去,提示账户不存在,才放下心来。

遇事不冷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衍生新问题。这件事最终是解决了,但是情绪带给爸妈的恐吓才是最坏的影响,他们可能草木皆兵,可能今晚不能好睡,可能自我否定,消极......我应该在觉察到自己情绪出来时,先独处来处理自己的情绪,然后寻找解决方案,再联系爸妈操作,这样就能把事情处理圆满了。

20210112

事件:

下午,妈妈发来语音信息: 88岁的外婆突然中风了,神志不清,不能言语,小舅急电妈妈明早回老家照顾。入院前还要做核酸检测。

我的情绪和感受:

紧张---突然有一种浑身紧缩的感受。外婆年事已高,三天两天住院已经是家常便饭,但这次和以往感受不同,预感将有很糟糕的情况出现。

担忧---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万一外婆去世,目前的形势没办法回国奔丧,内心有遗憾。二是担心妈妈连续疲劳(上月底刚刚照顾完外婆回家),身体吃不消。她如果病倒了,除了我爸,我想不到还可以照顾她的人。爸肯定照顾不好妈妈。

愧疚---爸妈看到外婆的遭遇,肯定会担心自己老无所依,外婆有这么多儿女在身边,爸妈依靠得了我吗?

背后的信念:

让爸妈老无所依就是最大的不孝

不能尽孝,将背负一生的愧疚。

内心的期待:

我能够照顾爸妈

如何调整:

说实话,两年自我成长下来,我都没有找到可以两全其美的办法。内在的愧疚感一直存在,没有什么办法能将它消除。老师说活好自己就是父母最想看到,可是,如果我只关注到了自己,怎么能不为没有给予他们而自责呢?妈妈照顾外婆,那是她的人生功课,是她需要完成的使命,而我一定会有我需要做的功课,完成我的使命。这样想想,觉得开阔些了。

20210113

事件:和先生念叨担心妈妈照顾外婆会吃不消,先生来了一句: 可以请护工啊!顿时起了对抗情绪。

我的情绪和感受:

愤怒---对先生起了批判心,认为先生没有人情味,外婆中风不能动就要请护工,没有责任担当。

鄙视---认为我比先生道德高尚,我是有孝心的人。

背后的信念:

家人应该由亲人照顾,不能假手于外人。

先生就是外人,对我家人缺乏同情心。

内心的期待:

先生能和我一样表达对妈妈的担忧,甚至能有更好的建议。

如何调整:

先生和我家人没有血缘关系,不会产生我一样感受是正常的,正如我对他的家人也是如此。这本身就是一个普遍的难题,提不出什么好意见也是正常的,他想得出的主意我们也能想得到。何况,先生建议请护工就一定是没有责任担当的表现吗?就一定是不关心我妈吗?虽然请护工会让人不放心,没有亲人做得好,但如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也是一个办法,我不应该一棍子打死。

20210114

事件:

今天接孩子的时候,被这学期刚刚认识的一位中国妈妈塞了一包水果,我当时很疑惑,为啥这么客气送我水果?她说这个水果挺好吃,所以就买给我们了。这时候,我才发现另外两个中国妈妈也拎着一样的袋子,看来她准备了三份,给我们每人一份。

我的情绪和感受:

不自在---有“无功不受禄”的想法,又有“却之不恭”的矛盾,那一霎那,我以为她娃过生日,送给小朋友的礼物,后来发现不是,纯粹的好意,让并不熟识的我觉得有点不好意思。

压抑---我得承认脑海中闪现两句诗: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或许是我想多了,可她的行为分明给了我这样的感受。拿着的不是一份心意,而是一份人情。其实大可不必专程买包装好的水果,我心中自然一些的做法就是一人分一个尝尝,挺好。

担忧---她们三个上学期就认识了,我是这学期转到下午班才结识她们的,难道她们平时都是这样“互惠互利”来交往的吗?总觉得太刻意了,不自然。

背后的信念:

来而无往非礼也。我想要融入这个小圈子,是不是也要挑选合适的礼物?物质相交都是面子功夫,带着面具,带着戒备,不能交心。

内心的期待:

简简单单地交往,很自在地相处,不需要刻意附加一些物质。即便是涉及到物质,也在水到渠成的时候。

如何调整:

我是不是得准备礼物才能平等得和她们交往,不然就会心虚,理亏,被别人贴标签?我内心的确是有这样的想法。拿人家的手软,吃人家的嘴短。遇到合适的机会,也送送小礼物,至少自己安心。物质相交真的都是面子功夫吗?别人若真的只是想分享好东西给大家呢?我也可能是误会别人了。与他人交往,把握好几个原则:1. 自尊尊人,不贪小便宜,也不随便给别人贴标签,想当然;2. 把握好各自的界限,尊重界限;3. 不要刻意讨好别人,做不到让别人喜欢自己,就勇敢面对别人的不喜欢。4. 爱自己,做自己。

20210115

事件:

从鸟园回来时,我们兵分两路,爸爸带着哥哥先回家做饭,我和妹妹在图书馆下车后去借书,回家正好吃饭。妹妹一直看书不肯走,爸爸电话催促后,我们终于离开了图书馆,上车以后给爸爸发了信息,让他好掐准我们的到家时间。回到家,孩子的饭已经备好上桌了,我的面条居然还没下锅,有些生气,抱怨肚子饿了马上要吃。

我的情绪和感受:

生气---其实无关乎肚子饿,只是觉得不被重视,不按我的预想来,不高兴。

委屈---让爸爸先回来的目的没达到,真是成事不足,早知道我自己先回来一定安排地妥妥当当。

背后的信念:

我的安排是最佳方案,你们都要配合我。这么点小事都办不好,猪一样的队友。

内心的期待:

回来就能看见饭菜上桌,能马上吃到,自己被重视,被满足。

如何调整:

我们对完美的理解不一样,先生觉得面条放碗里久了会坨,我一到家煮出来的才是最好吃的。我认为万事俱备,只等我回家才是温馨的画风。其实先生在等待我的过程中更受煎熬,明明饿了可以先吃,他还是等我回来了再一起吃,换做是我,先满足饿了的肚子。先生其实比我做得更令人赞赏。以前不按自己的心意,只顾生闷气,完全看不见别人的付出,现在有情绪出来时,能及时觉察到,并看见别人,慢慢接纳,情绪自然就消融掉了。

20210116

事件:

儿子的华文作业要求写名字,我把他的名字一笔一划地写在纸上供他模仿,他艰难地写了下来,对最后一个字始终不满意,搽写了好几次,总希望不突破下划线,对他来说,不突破又写不下,渐渐地就有些烦躁了。我们的标准不同,我认为现阶段能把笔画大致写对就行了,不必在乎美观,而儿子追求完美,稍不满意就要搽掉重写,来来回回几次后,儿子失去了耐心,扭捏着带着赌气,不要写名字了。

我的情绪和感受:

烦躁---小屁孩动不动就想着不写了,畏难。我已经尽量在允许你了,为什么还在作?

恐惧---会不会认为华语难,就不想学华语?以后华语达不到国人水平,岂不是数典忘祖?

背后的信念:

遇到困难就退缩,难成大事。华语作为母语,必须要学会。孩子喜欢字母胜过汉字,从没看他不愿写自己的拼音名字。

内心的期待:

即便是难写,也要一点一点学着去写,不要轻言放弃。我接纳允许你当下不去写,等情绪平复下来了再继续。妈妈好言相劝,不要再跟我叽叽歪歪了。

如何调整:

孩子第一次写自己的中文名,笔画较多,复杂,不会写是正常的,不想写也是正常的,畏难是本能,让一个小孩子去挑战本能,本身就是荒谬的。我陷入了滑坡谬误,现在不想写名字和长大了畏难,难成大事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完全没关系。我对孩子的接纳允许背后是有控制之心在的,如果听我的安排,就和颜悦色,不听安排,就暴跳如雷,又怎么会是发自内心的允许和接纳呢?摒弃穿着外衣的控制之心,真正的看见,接纳,允许。

20210117

事件:

今天带孩子们户外,爸爸发现鞋子不适合踢球,就想回家换,儿子不肯爸爸离开,我希望他将就一下,最后爸爸还是选择回家换鞋,让我们先踢着,去去就回。我带着孩子们踢了一会儿,孩子们兴致不高,特别是儿子,一个人抱着球跑去草地中央,面朝爸爸回来的方向,不惧阳光,坐等爸爸。那个小小的背影一动不动地持续了几十分钟,直到爸爸回来,才起身快乐地踢球。

我的情绪和感受:

心疼---原来儿子那么渴望爸爸,近一年的分别中,虽然他并没有时常提起爸爸,虽然视频时他也常常要做自己的事不予理会,但这些都不妨碍此刻他那么眷念爸爸的陪伴。

感动---为儿子的执著感动,小小的身体,平静下来默默等待,不在乎炙热的阳光,只为那个方向正好能看见爸爸回来。

愧疚---一直不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来自爸爸的陪伴,可能很快又要分别,小小的心灵要承受这些。

背后的信念:

小孩子玩在当下,不在乎谁的陪伴。

妈妈是全能的。

内心的期待:

爸爸能够多一些高质量的陪伴,弥补孩子们内心父爱的缺失。

如何调整:

晚上,我把这个细节讲给爸爸听,爸爸说孩子想踢球,我说不是,他真正的需求是爸爸的陪伴,这是妈妈没办法给予的,同时告诉他我的需求: 多给孩子们一些高质量的陪伴,让孩子们感到丰盈而不是匮乏。

20210118

事件:

连续好几天,孩子都过了十点才睡觉,想起宝爸回来前,每天九点以前上床睡觉的好习惯打破了,心里恨得牙痒痒。

我的情绪和感受:

郁闷---明明早上可以早起跑步的,现在一拖再拖起不了床,时间规律变了,每天追得好辛苦。

怨恨---都是爸爸拖了后腿,现在要花更多时间在晚餐上,又缺乏时间观念,挤压了睡觉时间。

烦躁---不想管了,凭什么都是我一个人在着急,你们爱咋咋地。

背后的信念:

孩子睡眠不足影响发育。

我把孩子上学换到下午班,就是为了充分利用时间,现在乱成一团,我挫败了。

内心的期待:

爸爸既能陪伴娃,又能不打乱孩子的作息规律。

所有事都能井井有条,按部就班。

如何调整:

臣服于现实: 爸爸下班到家七点半左右,晚餐成了全家人的正餐(以前是午餐),需要花费时间在做饭,吃饭,洗碗上。孩子即便半小时吃完,半小时洗碗,半小时洗澡,不和爸爸有任何玩耍,上床也是八点半,睡觉九点,才能达到原来的标准。现在睡觉是十点,如何消化掉多出的一个小时?

如何规划: 保证七点半晚餐上桌,到家开饭;用定闹钟的方式,把孩子们的吃饭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内;八点,一娃洗碗,一娃洗澡,八点半,一娃活动半小时,一娃洗澡;九点准时上床,九点半熄灯睡觉。

如何实施: 和爸爸商量,统一意见,相互配合,尝试执行,在实践中逐步调整。

20210119

事件:

晚上上网的时候,无意中看到《铁血丹心》的超高无损音质,好奇地点开听,作为80后,无人不知80年代港版的《射雕英雄传》,当然也不会陌生这首由罗文和甄妮演唱的主题曲《铁血丹心》。

我的情绪和感受:

百感交集---脑海里会自然浮现上个世纪的气息:小女孩,黑白电视机,夏夜,蒲扇,竹制躺椅,年轻的父母,无忧无虑的童年,单纯而快乐。当然还有俏黄蓉和木郭靖的容颜,至于剧情,统统不记得,也不重要了。

感受:随着音乐响起,心咚咚跳,有种不敢呼吸的小紧张,瞬间穿越了。心口像是打开了一扇门,曾经的岁月犹如浩瀚的大海,零星的画面如同海中的浪花,心口往下,很开阔的感觉,感受到一股能量聚集在那片大海中,想凝视又不敢凝视,似乎害怕被回忆吞噬,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但又深信远逝的岁月无比幸福而珍贵。把注意力收回到自身,我看到自己就像一个发光体,心脏的位置正是光源,所有的能量向外发散,我把左臂往回收,感到微微的酸,似乎从很遥远的地方回归到身体,似乎用了很长的时间才回到身体,遥远到身体对手都感知不到了。

背后的信念:

音乐是通向灵魂的,和一个人的认知无关,刻印当下,化作历史。

内心的期待:

生活中不能少了音乐,以后作为回忆过往的起搏器。

如何调整:

无需调整。生活匆匆忙忙向前,岁月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能有时间停下来,回头望一望,感受一下远去时代的气息,珍惜当下的拥有,品味幸福,品味青春,品味一去不复返的人生。

20210120

事件:

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最近在和先生的互动中,会不自觉地保持觉察,发现自己的旧模式依然很顽强,比如说话的方式,和妈妈的口吻很像,尽管我不喜欢她总是抱怨指责爸爸的样子,好在我有觉察,能常常阻止自己脱口而出的话,但也有漏网之鱼。

我的情绪和感受:

失望---怎么学了两年了,还没有脱胎换骨呢?

担忧---我的控制心依然很强,不自觉地希望别人按照我的想法做,尽管意识到我也不一定是对的。

怀疑---我是不是对孩子也是控制心太重而不自知?

疑惑---怎么样去平衡接纳允许孩子和引导孩子学习的时效性?

背后的信念:

我应该如同我在毕业总结里写的那种状态,我当时就是那种状态,怎么像是打回原形了呢?

内心的期待:

虽然毕了业,还是要保持好的状态,继续前行,不能退步。

如何调整:

毕竟和先生有将近一年的时间没有生活在一起,和先生相处的功课等于没做,自己最大的变化就是自我觉察能力加强了,即便回到旧模式,做不到的时候,我也是保持了觉察,在缓慢变化的状态,先给自己一点时间去适应,去摸索,如果卡点没办法突破,再去和老师交流一下。

20210121

事件:

带孩子晨跑回来的路上,俩娃因为琐事轮番闹情绪,一会这个,一会那个,搅得饥肠辘辘的我心里发毛,爱咋咋地吧,我独自离开,孩子们收起情绪,跟在身后。偷瞄时发现他俩已经和好了,路上还话不离口。我决定让他们感受一下我生气了,和以往不同的是,我用不语来传达信息。经历了吃早餐,他们收拾,读绘本,换校服,送他们上学,全程两个小时不超过五句话。

我的情绪和感受:

生气---起初有些不耐烦,路上说了多次赶紧回家吃早餐,俩人还耍小性子,我也想耍耍小性子。事实上还没到家我就不气了,因为他们没闹了,跟着回家,目的达到。

好奇---如果我一直不说话,他们能不能感受到我的“生气”?能不能把例行的事完成?

惊喜---效果不错。起初想逼我说话,吃饭的时候一会说想吃我的面条,一会问我问题,反正我就是不开口。他俩还在议论我为什么生气?吃完了,把碗筷往厨房一放,值日的自觉去洗碗,擦桌子,比我以往三令五申高效太多。自觉读绘本,不会读的单词我放录音。起初哥哥因为妹妹先读而闹情绪,表示自己不要读了,我也不理,继续陪伴妹妹读,哥哥在卧室折腾了一阵后,自己回到客厅拿起绘本读,他听不到录音了,遇到不会的单词就问妹妹,都不会读我才指导一下。读完绘本小玩了一会儿,换校服,高高兴兴上学去。我感觉起初他们感受到我的情绪了,有些谨慎,试探我,后来发现我只是不说话,没有生气,自然就放开了。

背后的信念:

孩子需要帮助才能管理自己的情绪;孩子需要催促才能做到。

内心的期待:

默契。把孩子的事情交还给孩子,我陪伴但不干涉,必要时加以引导。

如何调整:

误打误撞的一次尝试,想起之前听微课分享时提到过“不语”,实践了一把感觉不错。摒弃“干涉”孩子的信念,尽量给孩子更多自由的空间,适时引导,把控方向即可。顺便摸索如何践行人与人的界限。

20210122

事件:

今天先生休息,预定了了去儿童站的票,放学后,先生去接孩子们,在车站等我,我收拾好行李去车站与他们汇合,临出门收到妈的信息,爸早上不小心扭伤了腰,原本在医院照顾外婆的她赶回了家照顾爸。出门晚了,而且遇上了下雨又没带伞,等我狼狈跑到车站的时候,先生一顿数落,甚至在我告知爸的事了,先生只问了下怎么伤的,紧接着抱怨了一句,意思是我打了通电话能不来晚吗?顿时感到不舒服。

我的情绪和感受:

厌烦---不就晚来几分钟吗?出门去玩又不是重要的事,况且我又不是故意迟到的,这么点包容心都没有。

愤怒---你不应该多关心一下我爸的伤势吗?马上起了评判心,冷漠,缺乏同情心,不孝顺。

背后的信念:

我不是有意迟到的,你要信任我,包容我。

有同情心孝顺的人应该关心一下爸爸的情况,即便是因为打电话晚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不应该抱怨,何况我还没来得及打电话。

内心的期待:

先生能看见我,接纳我,不抱怨。先生关心爸爸,像我一样。

如何调整:

先生背后的需求是我能够早到配合他,他三点有个线上会议(我事后才知道),他担心自己没办法兼顾到孩子,需要我的帮助。但是他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通过抱怨和指责来转移他的担心。都是你迟到才让我照顾不了孩子的。

成长以前我就是先生这样的,喜欢抱怨,喜欢指责别人,他没有学习,看不透这种徒劳无功的事情,我能够保持觉察,不再计较。来晚自然有来晚的原因,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他真的是不孝顺的人吗?首先需要理清楚,他对我爸是因为我的关系才负有了责任,是道义上的,不是血缘上的,自然不可能和我一样。其次,冷漠,孝顺的评价不是说什么就行了,需要付出行动,我们都身在外地,能做的事很有限,他在问怎么回事的时候,已经从我的回答中做了初步判断。这是他表达关心的方式。至于紧接着又是抱怨我,只是他的行为模式,和关不关心爸没有很大的关系。意识到这一点,我没有和他做口舌之争,气儿也消了。

20210123

事件:

因为爸爸带娃晨跑时间太长,回到家吃午饭的时候就已经10点多了,我下午1点要去参加一个课程,就没吃午饭,临走前和爸爸交代了孩子们周末幼儿园的作业,嘱咐他们下午在家完成。到了下午四点多课间休息,我在视频里看见孩子们在客厅里玩耍,桌子上没有碗盘,推测他们还没有吃饭,就问孩子饿不饿,孩子回答饿了,然后说爸爸在做饭。等我下课回到家,已经是六点了,孩子们仍然没有吃饭,饭煮上了,菜切好了,先生在房间里打电话,见此景象,一下子就火了,心里明白现在最重要的是给孩子们做饭,而不是做无谓的口舌之争。我穿上围裙,开火炒菜。给孩子们盛饭,把炖汤端上桌,炒了一个青菜,就关火开饭。先生打完电话主动来到厨房炒另几个备菜,我在气头上,没有给他盛饭,也没有理会他。饭后发现孩子们的作业还是我走的时候做的一点点,剩下的根本没动,火又上来了,我稳住自己,让孩子们赶快吃完了来做作业。

我的情绪和感受:

愤怒---不管是什么原因,8个小时不给孩子吃饭就是做父亲的失职。一整个下午,作业没动,又没有户外或其他活动,纯粹是放羊,仍是失职。上次还数落我把孩子养的又黑又瘦,至少我没少过孩子一顿饭,如果整一年他养,能不饿死就是奇迹。

感受:

胸口很堵,手心发热,有想要一顿臭骂的冲动,但最终忍住了,我居然可以拉住自己的冲动,往内的力量增强了。

背后的信念:

争吵不会改变现状,只会给别人狡辩的机会。他能接收到我愤怒的信息,也能明白缘由。

我能不带情绪地完成孩子的晚餐和作业,是我情绪管理能力的进步。

内心的期待:

照顾好孩子的餐食,按计划完成作业。

如何调整:

孩子饿了,幸好并没有因为饿而引发情绪,我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尽早让孩子吃饭,做作业上,强过和先生做口舌之争,孩子还不受任何影响,更没有机会学我张牙舞爪的样子。和先生相处没必要争对错,他心里明镜似的,有改进不在于我千叮万嘱,没改进口舌之争会气到自己。做好我能做的就行了,我现在气也消了,事儿也了了,情绪管理能力还提高了,我自在我得意。

20210124

事件:

下午五六点的时候查看爸妈家的视频,发现客厅饭厅都没灯,打电话给妈妈,才知道她正坐车赶往小舅家,小舅召集兄弟姐妹们商议照顾外婆的事,出发前照顾爸吃了晚餐,根据计划当晚能赶回来。我又打电话给爸,看他是否可以应付妈妈不在家的这段时间,叮嘱他万一有事,打给邻居。

我的情绪和感受:

担心---老爸因为腰伤,三天没下床,妈妈不在家,完全没人照顾。妈妈前段时间辛苦照顾外婆,还没休息又辛苦照顾老爸,晚上还要往返舅舅家,不知道几点能回,会不会身体吃不消晕车。

愧疚---在家里需要帮手的时候缺席,把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都转嫁给了妈妈。外婆生病还有五个子女守在身边,爸妈只有我,却远隔千里。

背后的信念:

在爸妈身边才能尽孝。

内心的期待:

孩子快快长大,父母身体健康,我有机会侍奉父母。

如何调整:

说实在的我一直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既可以陪伴孩子接受我认可的教育,又可以陪伴父母承欢膝下。这不仅是我的苦恼,也是独生子女一代人的难题。我内心的确有侥幸心理,父母身体还好,不用直面这个问题,如果真到了那一步,再看当时的情况想办法,我想象过留孩子们自己在这边读书,我回家照顾爸妈。自己的父母肯定不能不管,只希望那一天来得更晚一些。

20210125

事件:

早上接到leader的电话,她的顶头上司需要director interview我,刚刚过去的一年,我的业绩不好看。leader希望我挂掉电话就去约时间,最好明天就能抽孩子上学的时间把这事办了。我做了两个小时的心理建设,才发出了简讯,最终约了周五上午九点。

我的情绪和感受:

害怕---怕被否定,被拒绝,被指责。对于这种情绪的恐惧远胜过失去一份工作。上级对于下级的否定会让我头脑中出现被老师批评的画面,我无力抵抗,缩成一团,内心会有一个声音:我是做不好的,我是愚蠢的。

心虚---工作上我的确没有努力,可以拿出无数个幌子,可是骗不了自己,我为我认为更重要的事花费时间和精力,工作没有排在重要的范畴。

失落---来自不被看见的失落,leader没有做错什么,只是让我感受到距离,感受到不被看见,不被理解,似乎我已经是这个游戏规则之外的人,尽管行为上她不会这么做。我似乎对她太苛求了。感受上的确是这样。

背后的信念:

我没有做到自己承担经济损失就好了,为什么要逼迫呢?

内心的期待:

的确是矛盾的期待,一方面我期待按照我的节奏,不给我压力。一方面我又想尝试一下被压到不得不行动,迫使自己改变而见到成果。

如何调整:

事情本不给人压力,压力来自一个人的信念系统。interview这件事本身是没有压力的,压力来自我如何在领导面前面对差绩?如何在目标面前做出有效果的行动?我想要做好,才会害怕做不好,我想要保留这份工作,才会害怕没有尝试突破自己就放弃了。换句话说,如果我想放弃这份工作,我就不会有压力,不会感到害怕和心虚,正是我想要继续这份工作,才会感受到困难,感受到压力。重要的是行动,行之有效的行动。摆正心态,勇敢面对,拿出行动。

20210126

事件:

俩娃同骑一个弹簧马,用力过猛,双双从马后背上摔下来,坐在后面的妹妹先落地,再被哥哥的身体压到。脑袋同时被磕到两次,幸而地面是软胶的,后脑勺没红肿,也没包,前额在重力和冲撞力作用下,有血印和紫块儿,哥哥的后脑在妹妹前额的反作用力下,也撞得不轻。全程亲眼所见,推测妹妹伤得更重一些,便去抱妹妹,起初妹妹大哭,后来哥哥的哭声高过妹妹,还带有责备妹妹的怒气。

我的情绪和感受:

轻松---我的确没有因为他们摔倒而紧张,特别是在这种软胶质地的活动场所,虽然是后脑勺着地,并不高,而且第一时间检查了没有发现伤痕。

烦躁---随着孩子一声高过一声地哭声,我开始变得烦躁起来,内心有个声音:有什么好哭的,这点痛都不能忍受吗?我已经在尽力哄了,怎么还哭?哥哥,你只是和妹妹头碰头了,伤得没她重,哭得比她凶,像个男孩子吗?

背后的信念:

要对痛有忍受力,不要动不动就大哭。

男孩子不应该娇气。

公众场合适可而止,忍者,别有完没完。

内心的期待:

孩子们在公众场合要哭得低调,不要成为大众焦点。

如何调整:

我觉察到自己的一个固有模式,之前一直没有注意到,那就是在公众场合压抑自己的情绪,隐藏伤痛,躲避别人的目光或者评判。我已经开始把这种信念灌输到孩子们的身上,不允许他们在公众场合做自己。我脑海里出现的是妈妈的画面,小时候,我在公众场合哭,她就会吼我,让我憋着,现在我也在对孩子做同样的事。我为什么不能容忍孩子们大哭呢?背后是我害怕别人的批评,说我带不好孩子,说我不是一个好妈妈。如果是我在路上遇到别的孩子大哭,我会不会认为是他的妈妈做的不好呢?回答自然是否定的,既然我不会这样想别人,为何我认定别人会这样批判我呢?即便是真的这样批评,我怕什么呢?我带孩子管别人的评论做什么。想到这里,觉得自己真是可笑,总想活出自己,却又害怕别人的目光,太矛盾了。

我明明看见了哥哥背后的情绪,他的伤不是很疼,但是他害怕我责备他把妹妹弄摔倒了,就迁就于妹妹;看见我把关爱和怀抱都给了妹妹,而不是第一时间抱起他,又起了嫉妒的情绪,所以同时也迁怒于我,这两股怒火使得他哭声带着愤怒,一声高过一声,是在表达自己的抗议和不满。我虽然看见了,却被自己的信念限制了,只想着威逼他们不要哭了,压抑自己的情绪,而没有及时地和哥哥沟通,让他释放掉情绪。梳理到这里,清晰多了,明天找个机会和他好好沟通一下。

20210127

事件:

今天有事要出门,让休假的先生带孩子们晨跑,平时半小时就搞定的运动量,今天整整花费了一个小时才回家,眼看着时间太晚,吃完早餐就没有读绘本的时间了,我吼了孩子们,命令他们必须读完了绘本再吃饭,如果没有时间了,就直接去上学,他们必须为自己浪费的时间承担后果。

我的情绪和感受:

生气---其实是生先生的气,只要他带着晨跑,就会出幺蛾子,不是磨叽,就是偷懒,每周一晨跑的时候,在周末由爸爸带着晨跑的恶习就会显现出来,跑跑走走,不能坚持,路上聊天......非得我带着跑几天才会重回正轨。

背后的信念:

习惯养成不容易,要坚持不懈怠。

要有时间观念,合理安排自己的日常。

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内心的期待:

先生能配合我教育孩子,不要总把自己的习气影响孩子。

如何调整:

反思了一下,这件事做得有好和不好两个方面。先说好的,没有直接和先生起争执,虽然有点指桑骂槐的意思,孩子这个年纪是听不出来的,而且先生一直默不吭声吃饭,没有干涉我惩罚孩子,重要的是他已经get到重点,下次不会带孩子们放羊了,不然孩子可能吃不到早餐。

做的不好的自然是我起了情绪吼孩子,在我的粗暴强制下,孩子不得不乖乖读绘本,完了再迅速解决早餐,把浪费掉的时间找补回来。如果我能够不起情绪,温柔而坚定地执行作息时间,威而不怒,效果更好。头脑里过了一遍温柔而坚定让孩子读完绘本再吃早餐的情景,不同点在于孩子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责任而读书。

20210128

事件:

哥哥因为妹妹把自己一支崭新的铅笔削了而发脾气,要求妹妹必须把铅笔还原。原本我不想理会,他们之间的矛盾自己解决。妹妹虽然知道错了,但对于哥哥的要求无法满足,选择沉默,哥哥越来越气,我提醒妹妹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妹妹和我沟通,惹怒了哥哥,哥哥不让我们说话,一边嘶吼,一边砸东西,还打翻了垃圾桶。我也被带起了情绪,斥责他不要撒泼,然后带着妹妹离开房间,顺手用力带上了门。到了客厅情绪很快缓和了,哥哥依然在嘶吼哭泣,我让妹妹进屋去跟哥哥道歉,妹妹去了。

我的情绪和感受:

生气---有什么大不了的,发这么大脾气好烦躁。说话没见你这么大声,发脾气倒是蛮会逞能。真恨不得揍几下。

背后的信念:

芝麻绿豆大的事也值得发脾气,性格暴躁,无理取闹。

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管能不能做到,都要付出行动。

内心的期待:

不要因为小事情绪失控,对别人有压制,要合理提出自己的需求,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如何调整:

孩子容易因为小事发脾气,是不是我平时压抑他太多,他寻求爆发口,是内在有力量的表现?我第一次有了这个想法。还没想到什么情况我容易压制他,要多觉察觉察。他缺乏包容心是不是我对他不够包容?女儿在这方面表现得就很不同,每天发脾气的几率比哥哥少多了,是不是我的方式适合养育女孩,而不符合男孩的成长需求?儿子长期缺乏爸爸的陪伴,目前也是表现得和爸爸格外亲近。我应该多创造机会让爸爸和孩子们相处,观察儿子的需求。

20210129

事件:

我真是尴尬地满地找洞钻!

事情是这样的:和大老板约了见面,早上匆匆忙忙出门。到了中午去食阁吃饭,突然发现连衣裙穿!反!了!那一刻犹如惊天霹雳,浑身不自在,似有千万道鄙夷的目光投向自己,恨不得立马钻到地洞里去。天哪!我早上坐了公交,转了地铁,又转了公交,在办公室和大老板聊了俩小时,又在办公室开线上会议直到中午,和不同楼层的同事同乘电梯,到了食阁到处是人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把衣服穿反了。

我的情绪和感受:

尴尬---尴尬到流冷汗,我努力回忆有没有遭遇过什么异样的眼光和嘲笑,竟然没有,或者说我没有觉察到。

紧张,着急---发现的那一刻,我飞跑着寻找洗手间,似乎一道道目光像针一样扎向我(其实是幻觉),两腿发软,身体发紧,头脑一片空白。

自责---我怎么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太粗心了。为什么没有人告诉我?

背后的信念:

穿反衣服会受到众人的嘲笑。

衣服都能穿反,我是有多粗心。

内心的期待:

大家眼睛都瞎了,没看见。或者时光倒流,回到我出门前。

如何调整:

为什么我没有发现穿反了?特别是还在卫生间照过镜子。连衣裙是黑色的,正反差别不大,不细看肩膀的缝合和袖子上的衣扣,还真难以发现。今天又恰好披发,头发挡住了肩头的缝合和后衣领上的商标,不细看真心看不出来。一路上遇到这么多人,如果真的很明显,即便没有好心人告知,也一定会遭遇异样的眼光。和老板面对面聊了两个小时,他全程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说明他也没有看出来。现在的人,在公共交通上都是埋头看手机,可能连旁边坐的人长啥样都没注意,怎么会注意到我的衣服?或许我才是第一个发现秘密的人,想到这里,舒了一口气。

20210130

事件:

昨天和大boss的谈话一直在我心里发酵,我大脑里在不停地思考一个问题:我要怎样改变才能看见效果?

我的情绪和感受:

急躁---不得不承认压力带给我急切而烦躁的感受。想改变没有好的办法,否定自己的声音会出来,跟随而来的就是烦躁,这种状态像一只刺猬,蜷缩自己,还不忘扎痛无关的人。我觉察到自己对待孩子容易失去耐心,直接上简单粗暴的方式。

自责---为自乱阵脚而自责,冲孩子发了火又觉察到自己是因为照顾不好自己而慌张孩子的行为,同时也会自责学习过的人怎么又回到没学习时的状态?

背后的信念:

我没有尽全力,也不知道如何用力。

我真的做不到吗?为什么别人可以做到?

内心的期待:

我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看见成效。

如何调整: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因为着急而乱了阵脚只会搞砸事情。如果不知道适合自己的办法,就用最笨的办法一件一件地去做,有成果当然好,没有成果我也是尽力了,不留遗憾。想到了就去做,把想法变成行动,只管付出,不问收获。

20210131

事件:

今天去植物园玩,孩子们在扒着围栏看湖中的黑天鹅时,发生了点小意外: 围栏外沿一根手臂粗,两三米长的圆木扶手脱落,反作用力下,孩子们跌倒,扶手压在了俩娃腿上,孩子们被吓到,喊疼,却没有哭。我和先生的第一反应是拿起扶手,以免压伤孩子。紧接着,我试图把扶手安装回去,而不是去检查孩子有没有受伤。直到先生提醒说:你先放下去看孩子。

晚上,孩子睡觉了,我无意中看见她大腿根部一条食指长的淤青,才意识到孩子当时真的受伤了,进而觉察到我对孩子的粗心背后有东西。

我的情绪和感受:

事发时,其实是有点麻木的,虽然孩子们同时摔倒,被扶手压到,大脑迅速处理了信息: 地面是木板,扶手不重,跌落不高,孩子们没哭……主观结论是没受伤。

晚上看到淤痕,自责---我怎么才看到?当时喊疼我都没在意。

怀疑---我怎么会这样?我不是应该第一时间关心孩子吗?为什么我在弄扶手,一根木头有什么好折腾的?我是亲妈,怎么能关注物品胜过孩子呢?

背后的信念:

凡事靠经验。

不要矫情。

我不能犯错/不能损坏东西。

内心的期待:

我不要被指责损坏公物。

我要做一个好妈妈。

如何调整:

我最想搞清楚的点就是为何我的优先行为是试图复位扶手,而不是关注孩子?是不是我这人太冷漠了,缺乏同情心?我觉察到自己面对“搞砸了”有条件反射,就是及时去补救。回到这个场景,我的潜意识会认为是我弄坏了扶手,内在有害怕被指责的恐惧出来,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我企图装回扶手。这种恐惧如同一个印痕的键入键,是瞬间启动的,并不经过大脑的思考。所以我会首先想着去处理事情,而不是关注自己,跟孩子没有关系,即便是自己受伤,我也会先事情后自己的顺序,这的确是我的一个行为模式,是我不够爱自己的表现,今天借由此事看出了端倪,再去挖挖我对“搞砸了”的恐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