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营销个人见解
互联网营销的本质,流量的获取,流量的转化。
企业/个人获取流量有3个的难点:
1、流量变现,转化率不高或者无闭环操作。发了个微信圈或H5,阅读过千,但没有购买,“叫好不叫座”。
2、流量陷阱:无效性、作弊。
3、持续增长,流量的持续低成本获取。线上流量的获取成本,每年都在上涨。百度每年增长30%左右,最贵的广告现在应该是微信朋友圈,今日头条是信息流广告。流量的成本不仅贵,只要曝光、点击就得交钱。
目前企业/个人营销的套路离不开这五点:
第一,获取用户;
第二,提高用户的活跃度;
第三,提高留存率;
第四,获取收入;
第五,用户自传播。也就是常讲的病毒式营销、裂变式营销、口碑式营销。获客、提频、留存、拉新、裂变,基本思想就是这样。
传统互联网营销的打法,带着一点“急功近利”。“急功”就是快速建立品牌,“近利”就是快速获取用户。
互联网营销转变流量池思维
一、品牌是最稳定的流量池
品牌是竞争的壁垒,而且是高壁垒,从流量的角度讲,品牌是最稳定的流量池。去四川旅游,提及吃饭,脑海中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火锅,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如何快速的建立品牌,总结了一些方法:
1、差异化定位
有三种定位是比较容易快速出来的:
一是差异化、强竞争性定位 (对手定位),如瓜子二手车“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二是USP定位 (自我定位), 功能性为主,如OPPO“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
三是品类第一卡位,创造新品类,成为第一,如苹果“开启智慧生活”。
2、打造符合(标签)
用户每天接触的信息量非常大,看到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粉末化的,这个时候要尽量让你的品牌能够符号化,简单清晰、刷存在感,不断强化品牌记忆的关键点。
这里面有一些技巧:形状符号,如天猫的猫头造型,LV两个字母;色彩符号,如luckin coffee(瑞幸咖啡)鹿、波点形状符号和品牌蓝色彩符号,小黄车、小蓝单车、摩拜橙色单车;形象符号。
3、后发入局:场景化突破
后发入局的情况下,前面的对手很强大,怎样实现流量突破?这时可以选择一些垂直化的场景切入,在垂直化的场景里先站稳脚跟。在垂直场景积累口碑,拿到第一批用户,慢慢杀入到了主流市场,“农村包围城市”。
如神州专车就选择了六个垂直场景突破:最核心的是接送机市场,逐步做到占据接近40%,后面又延展出异地出差、会务用车、夜晚加班、孕妈专车、亲子出行等场景。
二、裂变:存量找增量,高频带低频
老客户具有一定的黏性,就有可能使用第二种流量获取方式,而且这种流量获取方式是所有方式中成本最低、效果最好、持久不衰的,这种方式就是——裂变营销。
1、产品裂变
基于产品设计感,或基于产品本身功能性的裂变。
也有“线上+线下”的集卡式裂变,如ofo搜集小黄人卡片活动,骑车扫码就能集卡,集齐卡片可能得到77块钱的包月,这个就属于比较好的线下跟线上打通的裂变。
2、微信裂变
微信裂变其实现在是最常用、最主流的。基于微信的裂变,就是把传统的广告费用变成了用户福利。
常见的玩法比如:微信裂变海报,设计利益金字塔,用户生成专属海报,微信群和朋友圈自传播;微信礼品赠送,如星巴克微信咖啡券;团购裂变的极致玩法,如拼多多。
三、Social时代的轻快爆法则
社交化时代、社交化媒体讲究的是轻快爆,轻就是花钱不多,快就是效率高时间快,爆就是效果很爆炸。
1、企业/个人微信常见问题
死气沉沉,没什么趣味,没什么效果,也比较无聊。
2、创意+技术+福利
微信的改造方式,就是“创意+技术+福利”。创意和福利解决分享问题,微信后台改造提高流量转化。微信服务号,就是一个超级APP,很多的业务,基本在微信端都可以完成。
所有的创意都要求带福利、带转化,而且创意不要复杂。我们看到一些H5创意搞得特别复杂,其实没什么用。一般来讲,第一页最容易转化,第二页就流失30%,第三页流失20%……3、Social 内容营销
案例:王先生今早赶飞机迟到了;小成本大传播的网易丧茶;闪送借势传播“我们是谁”漫画;神州专车创牌阶段“Beat U”事件营销……
4、PBL:点数、徽章、排行榜
用“点数”沉淀用户,如招行信用卡刷卡送积分,国航凤凰知音用里程兑积分;
用“勋章”打造成就感和身份标签,如“明星专车”勋章炫示分享,Keep运动勋章提升用户在线时长;
用“排行榜”激活攀比的社交心理,如微信运动步数榜。
四、用流量去找流量:IP化合作
一个企业/个人没有流量没事,如果你有一定的用户、或者IP化的东西, 你没有流量,但是你有福利、有创新性的玩法,就可以跟别人合作,把别人的流量带进来,而且是免费的,我们叫BD式流量交换,或者叫流量互洗。找到跟你合适的企业/个人,通过他的流量把你的产品分销出去。
1、把自己的流量IP化
或者开发打造自有IP,比方说自己的企业/个人家很有名,或者打造企业/个人网红形象,如小米雷军、网易考拉虚拟员工形象茱莉亚。
2、寻找外部可合作的IP
寻找好的IP资源,特别是有一些娱乐和艺人推广资源,有人有流量愿意跟你免费互换。我们经常使用一些电影和电视剧的海报资源,别人都以为花了钱,其实没有花钱,都是免费获取,因为都是用流量换流量,因为他也需要推广,需要花广告费,那我们双方把流量互导一下,这些资源就有了。
流量池转化为用户池
什么是用户池?
《小群效应》这本书提出,调出了大部分APP从社交网络中获得用户和流量的数据,及用户分享去向的数据,发现都看到一个共同点:7-8成用户都分享去了“群和好友”。过去呢?过去是朋友圈排第一。用户更喜欢在自己的小圈子中聊天、分享、讨论了,在这些圈子中,用户拥有更强的信任和影响,背后则是更强的转化和更高的活跃留存。
每一个小圈子,就是一个个小池,小小的用户池。
另一个对应数据是:粉丝带来的价值越来越高,帮助企业/个人挣的钱越来越高。优秀的自媒体平均一个粉丝一年带来400-500元收入。这是非常理想的状态——自2016年以来,自媒体的社群化就一直如火如荼,背后和这个因素有很大关系。
但是呢,这些小圈子是封闭的。
关系链竖起了天然壁垒,风能进,雨能进,公关不能进,企业/个人希望传播和扩散的信息不能进。但是,企业/个人/自媒体希望获得的结果,如流量和收入、转化等等,恰恰又依赖这些小圈子。如何将一次性阅读后从此再没关系的用户,变成一个个扩散者,将信息扩散到他所在的小圈子中去,积极讨论和参与,并再度带来他的好友们?这个问题从社交网络诞生以来,就一直在回答——让用户、粉丝和企业/个人/自媒体之间形成关系。
一个典型的漏斗模型,企业/个人通过购买、BD、市场等策略获得更多流量,通过运营技巧一层层将用户沉淀、留存下来,但用户每往下走一步,就像一个漏斗一样会损失一大部分。
另一个大背景是,流量已经越来越贵,新增的用户红利没有了。包括纸媒、电视等传播渠道下滑,付费购买流量、廉价渠道这些事情变得越来越不现实——流量打法的基础都渐渐消融。
“用户池”的玩法
所谓的“流量池”玩法变成“用户池”玩法,指的是企业/个人和自媒体如何运用好每一个粉丝,将他们背后的小圈子发掘出来——这其实是典型的社群逻辑,背后是一个“放大器”的作用。
放大器一直是社交网络的核心作用,只是社群营销接过了这个接力棒。每个用户都经过分享、信任背书,将更多用户吸引而来。因此每增加一个铁杆用户,背后就相当于增加了一个巨大的“用户池子”。
流量打法是漏斗,用户打法是放大器。
运用“用户池”打法或者用户打法,三个步骤:
第一是破冰
浏览是最简单的动作,让用户产生点什么才是他更活跃的开始。
在产品中,让用户干点什么都会导致他更活跃。怎么引导用户和粉丝产生第一个破冰动作呢?以及干点什么好呢?这就看团队的规划了。
通常,参与一次讨论(写下评论)、参与调查、投票,鼓励关注等,都是常见破冰动作。
破冰还包括关系的破冰,如何在用户和企业/个人/品牌/内容之间,建立起某种关系。
第二是用户池
用户池的背后,是一个简单小问题:用户从内容中获得了什么感受或利益,并得以推动他做出分享的动作。
只有分享才能进入小圈子中去——越优秀扎实的内容这点越占优势。鼓励分享会有许多策略可言,在社交中,有六大驱动力被运用最多。分别是利益驱动、荣誉驱动、关系驱动、事件驱动、地域驱动、兴趣驱动。
第三是进阶机制
用户产生破冰动作、发生分享,但这是一次性关系,仅比浏览行为好一点点,还需要另一种持续黏着用户的策略和机制,进阶机制就是解决这个问题。
目前常见的解决方案有几种:
1. 如利益驱动会经常结合利益来做进阶,典型的策略就是邀请了多少好友获得多少利益;
2. 是结合荣誉驱动做的进阶,典型策略是做贡献多少,将会多大荣誉;
3. 是常采取的运营进阶,活跃多久获得什么称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