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VS临界知识
没有深究过的概念不一定是你所认为的概念。
《好好学习》成甲最近在看成甲的《好好学习》,其实感觉这本书真的很难读。看完它其实很快,但是真的想学点东西就不得不慢慢看。这其实已经是我第二遍看了,第一遍看完什么也没记住,很快的就翻完了。现在第二遍才看到一半,每天只能看一点点,感觉又陷入了死读书的方法,之前看彭小六写的《让未来现在就来》里说的用20%的时间看80%的重点,感觉在这本书上不适用了,似乎每一页都是精彩的不容错过的干货。
仔细思考一下才发现,彭小六说的用20%的时间看80%的重点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能明白作者说的概念。成甲的书里提到很多平时几乎没在意的概念,比如“知识”、“反思”、“刻意练习”、“元认知”、“临界知识”、“底层规律”……有些也许听过,但没有特意了解其间含义,所以导致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研究每一个概念。
大概相同圈子里的人总会有一些趋同的观点,李笑来也曾说过要“理解概念,创造概念”,我想他也是在强调一个“概念”的重要性。学习“概念”最重要的应该是思考了,但是现在其实大家都不爱思考了,习惯性的“拿来”,拿的多是别人的观点,自己的三观就关进小黑屋了。看了这本书我思考了其中一些概念的意义,这里列举两个。
《好好学习》里有一个反复论述的词汇“临界知识”,关于这个概念一定是要研究一下的。“临界知识”这个词又是从“知识”上衍生而出的,“知识”这个词汇也就变得有意思了。什么是“知识”?一直以为自己在学习知识,但是什么是知识,却从来没有思考过。
●知识
在成甲的定义里,
只有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
温室效应导致冰川融化,网络爆红的文章《月薪三万的妈妈撑不起孩子的暑假》,“得到”、“樊登”等APP里的音频课程,这些我们都可以称之为信息。如果获取这些信息后生活照旧,那它依然只是一个信息。
在我没有看过这个概念之前,我一直认为我看过的信息就是我的知识。
只有你看完一篇文章、了解一个观点之后,受到启发,改进了思考问题的方式或者做事的方式,这个信息才是知识。
我能最快学到的知识就是养生,电视里的专家说吃这个吃那个,不吃这个不吃那个,就按照专家说的去行动。我获取了专家告知的信息,进而产生行动,从而改变了我的饮食习惯和结构,所以我可以说我学到了这些关于养生的知识。
如果我知道专家所说的这些养生利弊,但是继续吃吃喝喝垃圾食品,那么专家所说的这些于我而言就只是一个信息,而不是知识。
●临界知识
“临界知识”这个词对我来说很是陌生,要不是这本书里提到,我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么个词汇,更是很难想象这是什么意思。
《好好学习》里是这么解释的:
有些知识要比另一些知识能够更加深刻地改变我们的行为。
比如,你知道从山顶上滚下的石头速度会越来越快,因此你懂得利用这一信息,当遇到泥石流的时候就会往山体两侧跑,而不是试图顺着山谷与石头比赛。
石头会越滚越快,这对你便是一个有用的知识。
不过,如果你懂得牛顿第二定律F=ma,你就不仅仅能够解释为什么下落的物体速度越来越快,你甚至有可能想办法造出火箭。
像牛顿第二定律F=ma这样能够更广泛、更普遍地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我称为“临界知识”。
如果让我举例说明“临界知识”,我能想到的就是物理、化学、生物、数学这样的学科所发展的知识应用。比如瓦特通过观察蒸汽而发明的蒸汽机,从而驱动火车;氢、氧的反应可以应用于太空的水循环;生物多样性建立起来的生态系统……
我想“知识”与“临界知识”的区别就在于,“临界知识”是“知识”的基础,有比“知识”更广泛、更普遍地适用性。
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有其临界知识作为基础,但是我们没有去发掘它的觉悟。就拿养生专家教导的吃吃喝喝的例子来说,我们得到的信息背后,也是专家运用自己临界知识的结果。
我们都愿意花时间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寻找临界知识最容易的也是从兴趣入手。保持着好奇心探寻事情的原因,尝试用基本原理来解释事情。没有解释的时候,自己创造假设去验证。说白了就是:
把科学研究的严谨方法引入日常的生活思考决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