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章婚姻育儿大果贝拉老师情商育儿干货集

真相|还在寻找育儿方法吗?也许根本没用!

2017-04-10  本文已影响82人  大果情商

 这篇文章是贝拉老师去年底写在公众号的文章,说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细想又发现事实就是这样。所谓的家庭教育不是你选择什么样的育儿方式,而是你本身是一个什么样的家长。家庭教育是潜移默化对孩子的影响,而不是用你的方式独断的把孩子打造成什么样的人。

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你看不到的,是千万个被毁掉一生的董卿》这与贝拉老师那篇《还在寻找育儿方式?》的文章契合,可以看来选择什么样子的育儿方式并不重要,如果你是一个连爱自己孩子的方式都是极端的人,那么即使在棍棒底下未来变得很“成功”的她也是极度缺爱和不幸福的,在这种不健康的“坚强”之下有太多对自己甚至对生命的不期待。


如果在当当网上书店搜索“育儿书”,会出现3450本相关书籍,而在百度上搜索“育儿专家”一词,则有1380万的相关结果。真可谓育儿经书满天,育儿专家满地。包括我们大果情商这个公众号,也经常开设给父母的育儿讲座。本篇就冒着打脸的风险,重新审视下“育儿”这件事。

做一线儿童教育的人,只要你接触的大量的案例,时间足够长,就会自然地得出一个结论:即没有一种育儿方法对所有的孩子都是适用的。放养好,还是严管好?让孩子自主阅读好,还是读书给孩子听好?兴趣是刻意培养好,还是随着孩子好?根本没有一个标准答案,都是因人而异。

但令人意外的是,“育儿方式”这件事也许根本没有家长想得这么重要,你孩子最终什么样跟你用什么方式去培养他,不、相、关!

这个结论很劲爆对不对?!这也许就意味着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几乎没有一个育儿专家敢冒死说这样话。但是得出这个结论的,却是互联网的大数据。这项研究来自16年一本畅销的经济学著作——《魔鬼经济学》。

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教育部开展了一个意义深远的项目,名为“童年早期的纵向研究”。该项目意在测算2万多名儿童从幼儿园到五年级期间的学业进展,研究对象从全国各地抽取,准确体现了美国小学生的构成结构。该项目统计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收集了每名儿童的一般调研信息:种族、性别、家庭结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的教育水平,等等,但该项研究的调查内容远远不止这些基本信息,还包括对学生家长以及教师和学校行政人员的采访。采访问题很多,且内容比普通的政府采访更为私密:父母是否打孩子、多久打一次;父母是否带孩子去图书馆或博物馆;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有多长。结果,他们得到了一组极其丰富的数据,只要问题能问到点子上,这些数据就能呈现出出人意料的规律。

研究结论

与孩子成绩高度相关的8个因素是:

父母学历高

父母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母亲在生育第一胎时的年龄为30岁或30岁以上

父母在家讲英文

父母参加家长教师联谊会

家中藏书多

出生体重低(负相关)

是被收养的儿童(负相关)


与孩子成绩无关的8个因素是:

家庭完整

父母最近搬入了条件较好的小区

母亲在孩子出生后至上幼儿园之前不工作

参加过启智计划

定期随父母去博物馆

经常被打

经常看电视

几乎每天都听父母读书


概括而言,前8个因素是对父母特点的描述,后8个因素是对父母行为的描述。也就是说,从数据上显示,父母对孩子做什么并无影响,有影响的是父母本身是什么。作者史蒂芬·列维特说,如果你天资聪颖、踏实肯干、教育水平高、收入颇丰且配偶也条件相当,那你的孩子就有更大的概率能在生活中有所成就。(正直诚实、体贴周到、富有爱心、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想必也不会有害处。)而至于你的所作所为则并无太大影响,重要的是你本身的特质。

作为个体父母,我们可以提出若干个例子来反驳上述结论。但请注意这个结论是基于大量数据的分析。数据一定准确吗?未必,但是我们总得离正确的事情近一点。

一只黑天鹅

罗振宇在他2017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里谈到6只黑天鹅。那么在家庭教育领域,会不会也出现1只黑天鹅,即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失效,而父母把自身变得更好才是对孩子最正确的教育姿势?

我们今天搞奥数背英语,把大人小孩搞得失魂落魄,也许还没等孩子完全长大,10年后人工智能就会解决世间所有的逻辑推理运算;同步翻译软件可以帮助你听懂可汗学院里的任何一堂课。你今天那么害怕孩子玩iPad游戏,会不会20年后收入最高职业之一就是游戏选手?你反而会后悔当初怎么没让孩子多玩游戏?

作为父母,如果我们承认未来的不确定性,那么我们对抗不确定的方法,就是不固执己见地按照已有的知识体系和方法去教孩子,而是保持开放及对未知的敬畏,与孩子一起并肩成长。

在把“教育孩子”这件事做到足够好之前,先把“自己的事”做到足够好!

童年早期纵向研究的大数据表明,是父母本身的特质而非具体的行为影响了孩子,那么对我们父母而言,所做努力的目标就应该是改善自己的特质,而不是改善孩子。我们家长是不是首先要找找自己的“自律挑战项”、提高自己对“积极情绪”的捕捉、对配偶老人孩子给予换位和同理、也给自己设定几个目标?把情商工具先用在自己身上。

当家长自己用情商工具时,你就会跟孩子建立共同的语言体系,这就不再是“我要求你”、“爸妈要求我”,而是我们都在让自己提高和升级,这就变成了真正的言传身教

我们大果的老师常常坐在一起聊孩子。我们聊中心的果娃,也聊自己家的孩子。以家长的身份,大家对自己的孩子普便感觉满意!平心而论,老师这个职业总是顾大家而舍小家的。要说对自己孩子教了多少?肯定没有教别人孩子的多。但碰巧的是,大果的老师总是要求自己“知行合一”,要求自己是一个情商工具的重度实践者。在教孩子自信、自律、积极情绪、好人际、有目标、做明智的决定之前,我们就在努力地这样做着,而且会一直努力这样做下去。

2017年,希望所有的果爸果妈,不仅再是工具情商的旁观者,而能成为使用者、受益者、发烧友,这才是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好和最正确的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