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A学习力」《故事思维》NO.8,聆朵
![](https://img.haomeiwen.com/i15234684/c2bbc21ff874d583.jpg)
「RIA学习力」输出第八天 2018.12.17
「R,阅读原文」
今天的内容来自第一章《每个人都应该学会讲的6个故事》,在这一章,讲述了下面6种类型的故事。
1.“我是谁”的故事
2.“为什么我会在这里”的故事
3.“愿景”的故事
4“教学”的故事
5.“行动价值”的故事
6.“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的故事
在第三天,我说,我会将6类故事与后续章节的知识点交替进行。前几天的拆页我们已经学习了“我是谁”的故事,““为什么我会在这里”的故事”,“教学”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愿景”的故事。
拆页十
P24
好的梦想故事应该能激发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从而克服当下的挫折和沮丧,振作起来。
一位跟我关系非常要好的朋友曾跟我讲过一个非常好的梦想故事。
有个人来到一个建筑工地,那里有三个人正在工作,他先问第一个人:“你在干什么?”那人说:“我在砌砖啊。”他接着问第二个人:“你呢?”得到的回答是:“我在修一堵墙。”然后他又走到第三个人那里,问他:“你又在干什么呢?”那人正一边哼着小曲一边千活,对他说:“我呀,我在修一座教堂。
倘若你想最大限度地影响别人,就应该给他们讲愿景故事,并使之成为他们心中的大教堂。在愿景故事里,你要把点点滴滴编织在一起,特别是那些艰难抗争和让人倍感沮丧的细节,这样才真实可信。
「I,重述知识」
请大家问问度娘,写出“愿景”的含义,帮助理解愿景故事。
“愿景”是愿望看见的景色。“愿景”出现在2005年4月29日胡锦涛与原国民党主席连战的会谈公报中,后收录于《现代汉语大词典》第5版。一般而言,企业愿景大都具有前瞻性的计划或开创性的目标,作为企业发展的指引方针。企业的愿景不只专属于企业负责人所有,企业内部每位成员都应参与构思制订愿景与沟通共识,透过制订愿景的过程,可使得愿景更有价值,企业更有竞争力。
「A1,激活经验」
1、你听到过的大咖们关于公司的愿景故事,比如马云的,俞敏洪的,赵周的,挑一个你熟悉的。
马云讲的故事:
过去的32年里,这是我的第三次纽卡斯尔(Newcastle)之行。
第一次是我21岁刚进大学的时候,收到Ken Morley先生的邀请,在那年暑假来到了纽卡斯尔。当时,我从没想过可以到中国以外的国家看看。当时可以拿到护照是一件稀奇的事,是Morley先生鼓励我:“试试看,说不定你能拿到护照”。好,我就决定去试试吧!
我用了差不多半年的时间才拿到我的护照,我以为我拿到护照之后就可以去澳大利亚,但他们又告诉我,你还需要有签证。我去了上海澳大利亚领事馆,使馆官员说,你需要到北京去签发签证,其实那时候去北京的费用对我来说是非常昂贵,但我还是要去试试吧。
我去了北京,住在一个地下宾馆,在7次申请签证都遭到拒绝后,我第八次去申请,我对当时面试我的使馆官员说:这是我最后一次机会,我已经在这里待了一个礼拜,已经尝试了7次都被拒绝, 我希望这次能申请到签证。
那个使馆官员问我:你为什么要去澳大利亚?我说我的朋友邀请我去,他说不能发这样的签证给我,我们只能签发给探亲或是由政府派你出差去的或者是留学等性质的签证。当时是没有旅游签证的。
我跟他讲了我是如何遇到Ken 和大卫的。Ken找了一些新南威尔士的朋友帮忙,并向澳大利亚驻中国大使馆发了一个电报。当时那个使馆的人就说, “你真的想要这个签证吗?”我说当然想要”他就说”我能5分钟后给你。” 我就这样终于拿到我的签证。这就是永不放弃的例子。
我的澳大利亚之旅真正地改变了我。是我没法想象这么大的改变。我出生在中国,100%是中国制造。
在纽卡斯尔待的那29天,在我的生命中至关重要。我每次回到中国,在那接下来的10年,我都在想中国需要改变。我们需要更开放的思想,我们要用一个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事物。
那是1985年我认识的澳大利亚,从那年开始我知道纽卡斯尔大学。那是我第一次到访这所大学。
Ken没有上过大学,但是经常和我谈起纽卡斯尔大学。我不知道是怎么原因,如果我足够幸运,能够成功,我总想我想要为纽卡斯尔大学做点事情,因为这是Ken经常提到的一所大学。
每一次我们相遇,我们都会辩论很多的事物。他会说“Jack,你是瞎扯的,都是废话!”即便那样,他总是那般支持我。
他知道我讲话的方式,知道我干起来会很不一样,但他总是支持我,用他极大的好奇心与善意去支持我。
我学到的是,你在书本上学到的、你的父母告诉你的,可能不全是真的,这个世界太有趣了,这个世界太独特了,你需要自己去体验。你需要用你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当我回到大陆的时候,我完全是另外一个人。
没有那29天我永远不会像今天这样思考,我可能只会像其他中国人的方式去思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决定成立Ma-Morley奖学金,以支持即帮助一些年青人、那些想自己看看这个世界,经历它、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的人。
我想要感谢Ken Morley和他的家人对我的帮助、支持、和理解。过去的30年,我一直怀着感恩的心生活着,希望有一天,因为这份友情,我可以成为像Ken Morley先生那样的人,帮助和支持自己根本不认识、只是在街上遇到的年轻人。我希望自己可以做的更多,希望可以在未来一直做下去。
2、你所在公司的愿景故事。(如果没有,请略过。)
3、你自己的愿景故事。(如果没有,请写一个;如果已经在前面写过,请对照今天的愿景故事的描述,尝试修改。当然如果没有需要修改的,也请略过。)
我的愿景的故事:
我五岁的时候父母离异,我同母亲远嫁北方一个偏僻的农村,母亲年轻的时候脾气很不好,那时的我也很调皮,所以经常遭受母亲的打骂,要求我煮饭洗衣服,继父有时候也是合伙与母亲一起打我,在这种成长环境中,在我意识里觉得连自己母亲都这样对待我,这个世界上没其他人会爱我,我形成了回避性依恋人格,在上大学的时候,寝室的姐妹都恋爱了,唯独我一个人没有,不是没有人追,可是我不知道我为何恐惧,总是将追求者拒之千里。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我比较好几年,我一直对自己有这样的疑问,想知道为何。我很幸运遇到了选择的闺蜜,她是学习心理学的,给我讲了很多心理学的好处,如何让自己更具有包容性,ABC理论,原生家庭……似乎我意识到了我可能是创伤让我在潜意识里形成了固有模式。那段时间我疯狂的学习心理学,认识自己,觉察到了很多自己给自己设定了太多限制,我发现自己条件反射的想法,专注当下,逐渐我疗愈好了我自己,当然这是一个很漫长的时间,在这个疗愈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段真实的爱情,在这段关系中我也看到了我的模式慢慢减缓在消失,再重建先有开放平和,相信遇到每件事都能疗愈自己的想法。《与童年创伤和解》书中说:“尽管你将自己深陷井中,你依旧通过足够长久的努力爬了出来,进入关系中,比如结婚生子。你的孩子并不理解,其实你还在应对童年问题,因此,他们现在会被你以从父母那里遭遇到的方式进行对待,受伤者伤人,有意或无意,就这样 童年受虐的怪圈循环不息。”,希望大家都多学习心理学,不然自己的创伤复制给孩子,愿他们能拥有健康的人生。
来自第二章 何谓故事P46
假设,有一个生产规模庞大的制造部门。生产线上的产品要被淘汰,部门要在一年内转型生产一款全新的产品,人们都慌了。他们知道失业会是改组的一部分,他们眼睁睁看着自己一生积累的专业知识化为乌有,而摆在眼前的是年复一年的尝试和“重新开始”。如果此时让他们再以加倍的劲头,加快结束他们一直喜欢的这份工作,没人会去做的。
一个中层领导决定改变人们的想法。
他设想了十个愿景故事,让这最后一搏变得有价值。刚开始时,他只是为了让自己头脑清醒一下,但是当他在一个更大的会议上分享这个故事时,这个故事就如一盏希望之灯,照亮了绝望和困感的人们。
他说,他知道公司砍掉了不止一条生产线,生产同类产品的其他几家工厂也要关门大吉了。他是这样看待这件事情的:那些即将关闭的工厂的工人,还在加紧工作,他们是在加速终结自己的工作。相比之下,我们的工厂还有前途,我们要生产新的产品。一个故事结束了,而另一个故事刚刚开始。他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新的开始,这个开始可以解决印染部门的陈年旧疾;可以重新整顿工厂的结构,以便有足够的地方开设托儿所;可以采用新的程序控制系统。他的新故事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结束──相同的事实,不同的背景。
这就足够了,他的新故事告诉他的团队,他们所面临的繁重的劳动并不是没有意义的。一且挫折和繁重的工作有了意义,工人就不会介意加班和更加辛苦的工作。事实上,他的故事影响了所有人,一些从来不曾努力工作的人,现在,反倒干得比别人都要多。听了这个故事,人们从三心二意变成了全心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