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 草稿 - 草稿

2018-06-30  本文已影响76人  嘀嗒和叮咚

今年5月,高中毕业25周年聚会在老家县城举行。很难得的是,全班50人,到了38人,算是比较齐整的一次聚会了。没到的同学中,一部分定居国外,一部分受困于工作或家庭,还有一个,已经因病去世了。

老同学见面,最爱聊的依然是青葱岁月的趣事、糗事,有些梗被抛了无数次,再听还是止不住狂笑。在彼此的心中,我们仿佛从未老去。但残酷的事实是: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已是中年。

越来越高的发际线、越来越有规模的肚腩、越来越混沌的眼睛、越来越深的皱纹……

初衰的外表对应着沧桑的内心,我们是一群中年人。回首毕业后各自走过的路,每个人都可以大书特书。

                                    1

同学中有三分之一留在老家的县城,三分之二留在省会城市或者国外。暂且将他们分为留守派和出走派,从以下从几个方面梳理下他们的现状:

一、工作

留守派们在县城的职业有:中学老师、电视台摄像、医院医生、人劳局干部……,他们都是爱岗敬业的模范,一个岗位一呆就是二十年。

出走派们的职业有:律师、法官、检察官、私企老总、银行高管、国企中层、政府官员、证券公司经理……,还有全职妈妈。职业还呈现一定的流动性,比如曾经的法官辞职做了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比如某支行行长四年内跳槽了三家股份制银行;比如某老总从实业转型到了房地产……

二、婚姻

留守派们结婚普遍偏早,年龄在二十五左右,男女差别不大,目前没有人离婚。其配偶都是一个县城。

出走派们初婚年龄在二十八至三十左右,三人离婚,二婚年龄在三十五左右,还有一人至今未婚。其配偶多为省内不同地市。

三、子女

留守派们在二胎政策出台前,利用各种明的暗的办法,已育有二至三个孩子,最大的已经上大二,最小的也上了初一。

出走派中有五个男生响应了政策,育有二胎,皆为“老夫少妻”模式,两个女生育有二胎,皆为全职妈妈。最大的孩子上高中,最小的才七个月。

我高中同学的现状,可以作为一个样本,是中国无数个留守派和出走派的缩影。

                                    2

出走派王同学的一天。

6:00,手机闹钟声刺破了清晨的静谧。

出走派王同学挣扎着起床了,身边的老公打着疲惫的鼾声继续酣睡。她没顾得上梳洗,直奔厨房,先热上牛奶煮上鸡蛋,再把今晚要吃的牛排倒入电炖盅里,洗好米下到电饭煲里,预约定时。再洗好青菜,包上保鲜膜。

6:30,王同学把老公踹醒,把上五年级的儿子拍醒,一家三口紧紧凑凑地洗漱、穿衣、吃早餐。

6:50,老公开车,载着王同学和儿子出门了,所幸早高峰还没到。王同学在车里快速地描眉、搽粉底液、涂口红。

7:10,到了儿子学校门口。看着儿子蹦蹦跳跳地踏进省级重点小学的门,王同学拍着老公的肩膀,感慨道:老公,我们的学区房买对了。

7:30,王同学在地铁口替下了老公,他的公司在城市另一头的创业园,坐地铁更快更顺畅。

8:00,王同学准时出现在办公室,她现在是公司新上马项目的负责人,底下管了十五个年轻人,不是清华就是人大,个个精力充沛,虎视眈眈她的位子。她只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

12:30,王同学终于忙完了,点的外卖已经放凉了。她扒拉了几口,毫无食欲,掏出手机给在托管机构寄午的儿子打了个电话。

13:00,她靠着办公室的椅子,不知不觉睡着了,不过迷糊了十五分钟,仿佛睡了一个世纪。她突然惊醒,下午还有一个重要的协调会,连忙坐将起来,把资料翻了又翻,准备会上提出方案。

16:00,王同学接到明天去成都出差的任务,她的思绪顿时乱了:出差的十天,家里怎么办?婆婆不是个善茬,几个月前开撕的情景历历在目,好不容易请走,可不敢再招回来。思来想去,她厚着脸皮给在老家的妈妈打电话。毕竟是亲妈,一口就答应明天坐动车过来应急。放下电话,王同学满心愧疚。自己毕业后定居省城,离老家不过四百多公里,可每年回老家次数屈指可数。爸妈七十多岁,身体不大好,在电话里却从来只报喜不报忧。前三年,为了让儿子能上省属重点小学,她将130平米的三居室,置换成80平米的二居室学区房,还申请了五年的房贷做补充。房子小了,接爸妈来一起生活的想法就变得不现实。想着没法尽孝还要劳累父母,她长叹一声,定定看着窗外的雾霾。

18:00,她开车从学校旁的托管机构接上了儿子。儿子下午四点半放学,在托管机构里已经写完了大部分作业。正长身体的时候,一路喊饿,只能先啃一个面包充饥。

18:30,穿过拥挤的车海,总算到家了。儿子趁她做饭的功夫,开始练习钢琴。感谢现代厨房电器的发明,饭已煮好,汤已煲好,抄道青菜

留守派们的小日子从容悠闲。

吃的是家乡味,喝的是家乡水,睡的是家乡人。

单位与家最远就是骑个电动车十几分钟的路程。上班中途,可以溜出去买个菜。下午下班,接娃~做饭~吃饭~洗刷一气呵成。此时,夕阳余晖刚刚散去,华灯初上,一家人正好就着凉风去江边散步,去广场跳舞,去草地遛狗。

出门十步能遇见一熟人,随时可以停下来拉拉家常。办事有困难,多打几个电话,总能找到关系,走个后门。

出走派们在大城市生活,各项成本都高:

时间成本高---家的功能对他们而言类似旅行者住的酒店。清晨迎着朝霞出门,夜晚披着月色回家。普遍的城市交通拥堵,造成了每天最少要花两到三小时奔波在家和单位之间,消耗了大量的业余时间。

生活成本高---高房价高物价成为抬高生活成本的主推手。

教育成本高---想让孩子上重点幼儿园、重点初中、重点高中

内容简介:我们跋山涉水穿越红尘,抵达的不是远方,而是内心最初出发的地方。饱经的风霜,历练的人事,都是生命里温柔的灌溉。

北京打拼,故乡和家之于我们这样漂泊在都市的人来讲,既熟悉又陌生。陌生的就是,如果不提起它,我也甚至可以经常忘记我曾经时刻拥有着它。熟悉的是因为,我们不管在哪里都会记住它的模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