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营销

你是怎么一步步被品牌洗脑的?

2016-06-23  本文已影响0人  北燕
《品牌洗脑》马丁·林斯特龙 著

看到这个标题,有人会说,“这对我不适用,我根本就不在意什么品牌,我的购买都是基于自己的理性决策。”别着急下结论,先看完这本书。据可靠的科学实验,打从娘胎里起,我们就开始“被营销”了。

这并不是夸张的说法,而是事实。我们都知道准妈妈会听音乐、讲故事来进行胎教,实际上,胎儿不仅对声音有感知,对气味、味道也格外敏感。Kopiko糖果商通过医院渠道,为产科的孕妇们免费提供某种糖果。他们可不是雷锋——他们瞄准的是新生儿的味蕾。很多妈妈们反馈,她们宝宝从来没有吃过这种糖果,但只要他们喝一小口该糖果味的咖啡(Kopiko的同系列产品),闹腾的宝宝就会立刻安静下来。

很神奇,对吧!我们在几个月大甚至出生之前有意或无意中受到的营销,可能几十年后甚至一辈子都还影响着我们,而我们对此全然不知。与此相关的还有“怀旧营销”,顾名思义,利用你强烈的回忆和熟悉感促使你选择购买、接受某一个产品。想想六神、百雀羚等国货焕发青春,回力鞋、海魂衫这些复古品重新成为时尚,《变形金刚》、《哆啦A梦》系列电影引发80后集体缅怀,可见怀旧的力量。甚至一支广告的背景音乐正好是承载着你美好回忆的老歌,都可能成功驱使你打开钱包。

除了“从婴儿抓起”和“怀旧营销”,书中还系统分析了其他几大类营销法:

● 恐惧营销:非典期间,洗手液销量猛增,尽管没有任何机构证明洗手液能预防通过空气传播的疾病。《穹顶之下》能引起那么大的反响,也是由于它击中人们内心对空气污染的恐惧。除此之外,我们的害怕和恐惧太多了:害怕牛奶里的激素,害怕日光太强,害怕经济不景气,害怕腋毛没剃干净而失去魅力,害怕孩子被人贩子拐走……“没关系,我们有解药!”所有广告的重点其实都是这句话。

● 让消费者上瘾:在食品中加入特定的香料,让你吃的根本停不下来;Carmex唇膏中含有让嘴唇更快失去水分的苯酚,使得你越来越依赖唇膏;各种电子游戏,闯关、徽章、金币、经验值等等这些设计,都是让你的大脑释放出更多令人愉快的多巴胺,从而将你牢牢拴住,欲罢不能。

● “性”的营销:这个无需多言。有意思的是,女人看男人,男人也看男人,换句话说,那些诱人的男模们,对男性消费者(直男)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尽管他们自己羞于承认。也就难怪超市里男士内裤的包装盒几乎千篇一律都是倒梯形身材、健硕的胸肌腹肌以及傲娇的裆部了。

● 同侪压力营销:大家都用这款,你不用就out了!甚至陌生人的偏好也会影响你的决定——想想各种畅销书榜单、热门歌曲排行榜、app下载排行榜以及网店热销榜。淘宝商家们不惜血本也要打造爆款,正是这个道理。

● 名人营销:看看满世界的名人代言。

● 感觉营销,给你健康、幸福与心灵感悟的感觉。一句话,卖的不是产品,而是“感觉”。各种神乎其神的保健品、化妆品。它们真的是从全球仅存的某稀有矿物(植物、水源……)提取的精华吗?说服你掏钱的只是那种感觉。

● 数据营销。“大数据”已经成了一个时髦词儿,大家都懂。商家通过大数据,挖掘你的使用习惯、个人偏好等等,它甚至比你还了解你自己。

● 口碑营销。现在流行“安利”。好朋友跟你推荐一个产品,你接受的概率就极高。数据表明,消费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远远胜过那些营销、广告等的作用。

作者马丁·林斯特龙是全球知名的品牌营销大师,曾给数家著名企业做过顾问,并亲身参与了多个营销实验。为了研究口碑营销的诱惑力,他甚至做了一个真人秀节目,让“一家人”住进一个高档社区,在“正常生活”中以自然的方式说服其邻里买一些产品(变相的“楚门的世界”)。而且,像作者这种深谙各种营销逻辑的高手,也曾多次掉进营销“陷阱”,其中的侦查与反侦察、营销与反营销、猎取与反猎取,简直是一场激烈无声的心理战,哪怕不是为了你的钱袋子,只当做心理案例也值得一读。

诚然,任何人都无法避免被营销,但我们应该了解我们是怎么被影响的。当你知道了可乐广告画面中气泡的个数都是精心设计的、甚至连开瓶盖的那“砰”一声都是经过反复试验敲定的,知道了牛奶包装上绿油油的草原牧场只是为了让你潜意识里感到“新鲜”,知道了那些十几岁的偶像代言人其实不只是针对青少年,更是针对那些不再青春的大妈大婶们——当你知道了越来越多的此类花招和技巧,对于买什么以及为什么买,相信你会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