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感,记录旅行中的感悟想法读书

王阳明的“致良知”究竟在讲什么?

2019-04-27  本文已影响233人  奔跑的刺猬先生

刺猬先生 2019.4.27 版权所有

无题(刺猬摄于黄酒小镇)

现在请大家系好安全带,来看一下王阳明核心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咦?没人了?客官请留步!

为什么要来这么一出呢?一是这四句话有点绕,再一个是一眼看过去,有两个字特别刺眼:善恶。这两个字出现了四次!话说当年刺猬先生刚看这四句话的时候,立马想跑,因为善恶两字给人的含义是非善即恶的一种价值判断,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对人盖棺定论的审判,你是好人还是坏人?当年刺猬先生联想到“存天理、灭人欲”,立即想说:“你们聊,我先回家!”反正儒家很多假道学伪君子,拜拜喽。因为刺猬先生自认为是一个普通人,如果你用善恶来评判,那么善人咱当不了,恶人又不想当,所以碰见这反复讨论善恶的四句话,只能回见吧,眼不见为净。

蓬莱古渡(刺猬摄于运河园)

然而,随着阅(lian)历(pi)增(bian)加(hou),刺猬先生逐渐了解了儒家和心学。刺猬先生发现,王阳明的善恶之意,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我们理解的好人坏人的行为标准,另一层意思是心的清醒理智程度,清醒为“善”,被遮蔽为“恶”。而好人坏人的行为标准历朝历代话语权都不在学者手中。所以善恶的第一层意思,其实王阳明并不重视,或者说不敢去过度解读,只是一带而过,他更关心的是后面一层意思,也就是心的清醒程度。所以我们可以研究王阳明的理论而不必担心被抓去做好人。可以说,“好人”也有时不清醒,所以“好人”也会为“恶”,而“坏人”也会经常保持冷静理智的,所以“坏人”也为“善”。

东浦古纤道(刺猬摄)

除了善恶,另一个重要的词就是“良知”,良知语出《孟子·尽心上》: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不虑而知”的意思就是不用考虑就知道,可以理解为人的常识或人之常情。但这个标准是很含糊的,非常不严谨,因为每个时代,每个国家民族,每个阶层都会有不同的“不虑而知”的价值观。如果作为一个严谨体系的基础不是很合适。也可以说,王阳明的“致良知”的伦理体系是建立在一个比较模糊的“良知”概念基础之上的,这也是一带而过的后果。

古纤道石亭(刺猬摄)

良知,从四句教的语境来看,也是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是善恶的标准,一个是能知善恶的能力。

为什么说是两个层面,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因为把这两个层面的意思混为一谈才导致后世学者争论时往往产生鸡同鸭讲的情况。这里需要仔细解释一下。

第一个层面,善恶的标准问题

一件事情当别人问你是善是恶的时候,你是可以给出自己的判断的,我们暂时先不管对错,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善恶对错的标准,就是价值观。这就是“良知”第一个层面的意思,就王阳明来说,“良知”就是儒家的价值观,而不是指个人的价值观。个人的善恶对错标准不管是好人坏人还是智者愚夫都有,只是每个人不一样,有人觉得这样是对的有人觉得那样是对的。王阳明或者孟子所说的良知,即:“不虑而知”。

柯岩奇石(刺猬摄)

第二个层面,能知善恶的能力

有人会比较奇怪,认为有了价值观,自然就知道善恶了,就有了知善恶的能力了。这么说,对也不对。对,可以说我有了判断的标准,遇到事情用标准一判断立即就知道对错好坏了。不对,就是王阳明说的要格物才行。我们有了对错标准,但要让这个标准能够去判断某事善恶,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人,清醒的人才能理智的判断。所谓清醒的人,除了没有喝醉、没有饿晕、没有睡着,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心中要没有“物”,这个物的意思你可以理解为一切影响你正常理智判断的情绪或欲望(欲望也可以算是一种情绪)。只有把你心中的“物”都格(铲除)掉,你才有能知善恶的能力,否则,你的理智被“物”遮盖住了,善恶标准就变成一纸空文。举个例子,比如我们知道骂人是错的,骂人可能并不解决问题,但是我们有的时候一生气就骂人了。这个不代表我们就认为骂人是对的,只是我们生气的时候良知被遮蔽了。也就是说,标准我们是有的,但标准不能执行,如果时时刻刻不忘记骂人不对,那么我们就不会骂人。(有的时候人会故意骂人,因为骂人是一种手段,在某种情况下,骂人能解决问题,所以会采取骂人这个策略,就不是标准被忘记了的问题,而是有意识的骂人,比如古代打仗前双方骂阵,骂是一种战术)。

王城西桥(刺猬摄于运河园)

王阳明的另一个重要的观点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在传习录里有记载学生不理解并反复辩论,包括王阳明的一些朋友也有到最后也没明白知行合一,而和他在学术上分道扬镳的。其实这里的“知”是能知善恶的能力,不是指死的价值观,而是让价值观能够时时起作用的能力,而一些人仅把它理解为善恶标准的价值观,仅是我说的第一层意思,所以才辩论不清。

当我们良知被情绪遮蔽时,价值观和标准就会被抛到脑后了,这时我们会做我们认为错的事情。就好像色令智昏、财迷心窍等。在清醒状态下,一般人都会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就算有时情况复杂、对错难辨,但也会理智的综合考量有个取舍然后再付诸行动,还是在做对的事情。

黄酒小镇(刺猬摄)

所以“知”如果没有被遮蔽,那么我们都会做我们认为对的事情,就是所谓的“知行合一”,如果“知”被情绪欲望遮蔽,就可以说是不知,不知之时,自然就做了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人不“知行合一”,所谓的不“知行合一”之时其实就是不知之时。因为一些人把“知”仅仅理解为善恶标准,而不是知善恶的能力,所以有人会说某人“知行不合一”,但王阳明会说,那不是“知行不合一”,而是不知,或知之不切,知的能力不坚固。

“为善去恶是格物”就是要时时保持“知”的能力,这样就要随时看看心里有什么遮蔽良知的情绪和物欲,把它格掉就好了,这样我们就会做自己本来认为对的事情,而不是胡作非为,让自己后悔。哪些情绪和物欲需要格掉呢?王阳明在《示弟立志说》中提出了八项:懈怠,轻忽,浮躁,妒忌,愤怒,贪婪,傲慢,吝啬。这八种情绪要被格掉。怎么格掉呢?就是通过反省。

无题(刺猬摄于徐锡林故居门外)

这四句教,前两句刺猬先生现在不想讲,主要是觉得讲不讲意义不大,因为前两句就算不懂,只要明白后两句对于想实践王阳明心学的人就足够了。前两句主要是需要结合自身的证悟“经验”(假说是经验),了解的看了自然明白,不了解的讲了反而容易误解。

今天先写到这里,被王阳明“一带而过”的善恶标准问题,其中必有蹊跷。还有一个重要问题也是需要仔细斟酌,就是“反省”究竟有什么用,为什么这么重要。都留待后述吧。

鲜酒原酿枣(摄于黄酒小镇八仙品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