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章句序2
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极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其学者焉,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俛焉以尽其力。此古昔年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
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余裔,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着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已尽节目之详者也。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
自是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其他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众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其闲。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泽,晦盲否塞,反复沈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坏乱极矣!
天运循环,无往不复。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犹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为之次其简编,发其归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虽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与有闻焉。顾其为书犹颇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辑之,闲亦窃附己意,补其阙略,以俟后之君子。极其僭踰,无所逃罪,然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则未必无小补云。
淳熙己酉二月甲子,新安朱熹序。
大学章句序2【译文】
在夏商周三代兴盛的时期,各种教育制度和教学设施都很完备,从王宫京都到乡间到处都有学校。八岁大的孩子上自王工大臣的公子,下到平民百姓的子弟都会进入小学学习,小学主要教孩子们待人接物的礼节,算数礼乐等文化知识,以及骑射等技艺。等孩子们长到15岁的时候,从可继承帝位的太子和国君的其他儿子,以及王侯大臣,官员的正妻所生的儿子到平民百姓中的优秀子弟,都可以进入大学。大学的教育内容,服务于国家的政治,以使受教者穷理、正心、修己,掌握治人之道为目的。当时的学校教育在大学小学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划分得非常清楚。
等到周朝衰落之后,君王不再贤明。上述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也不再推行,教化随世事的变迁而改变,民风民俗也逐渐败坏了。当时即使出现了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也得不到君师的地位来推行他的政教学说,于是孔子只好通过私人办学的方法来推行先王之法,他广招弟子,把先王之道传授给他们,再由弟子传授给后人,向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等篇本来都是小学中的分支和支流,而这一篇大学则是在小学教育完成的基础上,向人们传授大学教学方法的,是儒家学说的纲领和基础。大学研究的对象非常广泛,规模也很庞大,涉及的内容非常详细而有条理。孔子的3000多名弟子都听过孔子的讲解,但只有曾子理解了其中蕴含的真义,于是就将它撰写成书,传于后世。孟子去世后,大学的教学传统消失了,虽然大学这部书还在,但明白其真义的人太少了。
从此以后,普通的学者着丽于诵读记忆词句文章,虽然花的功夫比小学多很多倍,但却没有用处。异端虚无寂灭的教化,看上去比大学高明,但并没有多少实际内容,其他全谋术数,一切以追求功名利禄为目的的说教,以及百家众技之流,都是一些蛊惑人心、充塞仁义的说教,又杂乱纷呈的并行于世,这一切都是君王、大臣无幸听到大道的精要,也使普通百姓无幸享受到政治修明带来的恩泽。政治昏暗不明,教化受到阻塞,日积月累,难以消除。到了五代十国的时候教化已经衰败,混乱到了极点!
天道循环往复。到了宋代,君王圣贤,政教修明,于是出现了河南程氏两位先生。二人继承孟子的传统,开始推崇大学,并将其发扬光大,他们将留传下来的古书加以删减,取其真意,重新编撰成书。这样,古代大学的教育方法,圣贤学说的宗旨精要又出现在世上了。虽然朱熹我不够聪明,但也幸运地从我的老师那里学习了程氏的学说,我觉得程氏的书仍存在一些缺点疏漏,于是忘记自身的不足,将此书重新编撰,有时也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写入书中,以弥补书中不完备之处,等待以后的学者加以修正。我知道自己这样做有僭越之过,难逃罪责,但对于国家教化百姓,改良风俗以及学者修身养性,治国安邦则不一定没有帮助。
淳熙己酉二月甲子,新安人朱熹作序。
(每日练脑第2日
在我的宝贝小女儿娇娇
每隔三五分钟
就喊妈妈妈妈的时候
抄写记诵绝对是挑战呀
昨晚做了30个酥掉渣的油酥烧饼
幸好俺一边揉面一边背了少许 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