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恶意》看父母的三观

2019-02-09  本文已影响0人  红薯馍馍

      最近我中了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的毒害了,沉迷其中不可自拔。看完了《恶意》之后,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不战而栗。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

      读完,我后背发凉,多么可怕的恶意!多么强烈的恶意啊!

图片来源于网络,向作者致谢!

      回溯到日高邦彦和野野口修相识之时,野野口修被迫换了学校,对陌生的环境充满了抗拒。虽然日高每日陪他上下课,可是对于野野口修来说,心里没有一丝所谓的感恩。面对校园霸凌时,日高选择抵死不从,即使全身被绑胶带,被踩在脚下,被淋盐酸,仍然坚持着骨气与尊严。而野野口修却选择屈服于霸凌者,甚至是助纣为虐。日高相比野野口修更有骨气、更懂得生活。这似乎让野野口修有了仇恨日高的理由。

      纵观整个故事,野野口修自身性格懦弱,妒忌心强是让善意和事实扭曲的根源。野野口修有这样的性格特点,我觉得父母对他的影响极深,尽管文中对他的父母的描写很少,但是从文中的只字片语可以窥见一斑。

      野野口修的妈妈对居住环境和周围邻居有着极深的偏见,她不允许野野口修和日高一起玩,用最大的恶意去揣度日高的善意和热情。

      正是有这样一个三观不正的妈妈,使得还没有辨别是非能力的野野口修从小就忽视了周围人身上的善良品质,让他心中升起对日高没有来由的恨。

      恨意蒙蔽了他的双眼,他看不到日高邦彦对他的宽容与帮助,更看不到日高邦彦身上的美好品质。当得知日高成为知名作家,他是多么的羡慕嫉妒恨啊。一直以来他最看不起的日高邦彦竟然先他一步成为作家,而且是畅销书的作家,这让他心底的恨意更深了。直到最后他癌症复发,生命所剩无几时,他意识到自己再也追赶不上日高邦彦了,他不甘心,他恨得发狂,内心的恶意爆发了,促使他设下了一个局,杀掉日高邦彦,将日高邦彦的荣誉据为己有。

      法国学者波达斯曾说过:“人的观念、标准,深受家长影响,并根植于脑海。” 父母的价值观,塑造着孩子的价值观,并影响着孩子未来发展的方向。

      李雪在《当我遇见一个人》一书中提到:孩子在童年时的沟通模式决定了未来的关系模式。父母好比程序员,假如父母在孩子童年的潜意识中输入的是匮乏与沉重,孩子长大后将带着匮乏走入社会,被潜意识指挥着,他很容易处处体验到沉重,他进入了无法逃避的人生困局。可见,父母的三观对于孩子的影响,不可小觑

      曾看过这样一则视频,短短70秒,没有情节,没有对话,却得到了数百万网友的点赞。

      在美国弗吉尼亚州,一位父亲得知自己的儿子欺负同学后,他用一个特殊的方法,严厉惩罚了儿子。他命令儿子连续一周跑步去上学,无论天气如何,都不准停歇,并且每天在facebook上直播打卡。惩罚结束后,儿子懂事很多,再也没有欺负同学了。这位父亲说,儿子对同学有无礼行为,这是无法容忍的。父母不能总以朋友的姿态教育孩子,有时还要以家长的姿态教训孩子。

      看完视频后,我不禁为这位三观正又有原则性的父亲拍手称赞。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只有父母端正自己的观念,培养出来的孩子,才能鹤立于人群之中。”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根源应该从原件上找,而不是在复印件上死磕,生气和责怪。这个根源,便是父母的三观。

      父母的三观里,不仅藏着孩子的教养,更藏着孩子未来的人生。多一些陪伴,倾听孩子的诉求,多给予爱的滋养,让孩子内心丰盛流动,恶意便不会盈满孩子的心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