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才能自觉 自觉才能自由
文/夏木
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就曾强调,我们中国人缺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后世的许多教育家也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视为培养人的较高境界。
人生皆苦,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规律,孤独更是人生常态,也是许多人不愿接受但不得不接受的人生真相。人生本来就是一个体验挫折、幸福、孤独、分离的过程,痛并快乐着。总有一天,自己的父母、手足、伴侣都能离自己远去,能拥抱你、爱你的人只有你自己。因此,只有一个思想独立自由的人才能有充足的爱的力量,才能主动去适应环境,痛并快乐地走完一生。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适应社会、能自食其力、自由快乐的孩子,这也是为人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同伴教育。其中,最为关键的教育就在家庭。
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与孩子接触最多的人。父母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力量远远大于学校教育。所以,现在流行一句话:“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对问题家长”。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怎么的孩子才能自由快乐、健康成长呢?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呢?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的孩子呢?答案是:自由才能自觉,自觉才能自由。
“自由才能自觉,自觉才能自由”这句话中的两个关键词之间有何内在联系?我认为“自由”是“自觉”的基础,“自觉”是自由的保障。只有给一个人自由的空间,他才能拥有更加完整独立的体验,才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想做的是什么,才能形成某些心甘情愿的“自觉”。一个懂得自觉实现自己梦想的人,才能体察到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长的力量与自由。
首先,父母应该充分信任自己的孩子,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让孩子去多方面尝试与体验。
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一群父母,他们总是对孩子的教育充满焦虑。总能听到他们抱怨,孩子在某一方面不擅长,应该给孩子报一个课外辅导班。孩子见了生人从来不敢打招呼,显得很不礼貌。别人家的孩子会好多种乐器,自己也必须给孩子报一个培训班。这些都只是父母的意愿,孩子真正想要什么呢?
有的父母说:“我们很重视孩子的自由选择,孩子的好多选择都是自己做出的。”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不错,这种选择的确是孩子自己做出的。可是,在孩子做出选择之前,父母做了太多的诱导,孩子的选择真的是心甘情愿的吗?最后孩子没有学好自己选择的事情,父母又会失望。原因还是在于父母没有给孩子真正的自由。这样的父母自以为高明,其实与强迫孩子的父母并无本质区别。
父母还是应该耐心一点,多让孩子去体验,去选择。孩子真正自由体验到乐趣的事情,他们才能心甘情愿的去做,自觉去实现。
孩子到底是“杨树”还是“柳树”,这取决于孩子本身,不是取决于父母的决定。要把一颗“杨树”培养成“柳树”的人是愚蠢的。
其次,身教大于言传,越是爱讲大道理的家长教出的孩子越不讲道理,越不自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接触最多最亲近的人。父母的行为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孩子。有些父母从不约束自己的言行,喜欢给孩子讲一些连自己都做不到的大道理。他们教育孩子要诚信,可他们自己却经常说谎。他们教育孩子要多读书,可他们却一本书都不读。他们不让孩子玩手机,可自己玩手机从没停过。这些父母总是给孩子讲一堆大道理,甚至拿别家的孩子做比较。这些做法不能令孩子心服,孩子也会变得越来越叛逆,甚至和父母对着干,父母让干什么偏不干什么,变得越来越不自觉。
什么样的父母就会养出什么样的孩子。父母做出改变,孩子才能有所改变,父母想让孩子做什么,自己必须让孩子心服口服,孩子才能自觉地去学习。
再次,父母要多陪伴孩子,发现孩子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
大多数父母忙于工作,他们认为,只要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就行了。他们经常疑惑,孩子要什么有什么,怎么还是不好好学习,还有好多问题。其实,父母根本没有深入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真正想要的东西。
新时代的孩子缺乏的不是物质的满足,他们缺乏的是精神上的爱。父母忙于工作,很少陪伴孩子,孩子的内心得不到关注,许多孩子就将自己锁在网络游戏里,至少在游戏里可以得到别人的关注,可以得到交流的机会。所以,每一个沉迷于网络,沉迷于手机的孩子,都需要父母的爱和关心,这些不是物质能解决的。父母不要总是怪孩子不自觉,一个内心缺乏营养的孩子怎么可能做到自觉?
总之,要想培养出自觉自由的孩子,父母要首先做出改变,而不是一味的大叫大吼,讲大道理。孩子人生的起跑线是他们的父母,而不是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