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三家的端午
儒家的端午:为国为民,家国天下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有很多纪念名人的节日,比如寒食节纪念介子推,上巳节纪念黄帝,妈祖节纪念妈祖。
但是这些节日都是区域间流行,统一的全国范围内纪念某一个人物的,却只有端午节。
唐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屈原心系百姓,却被小人陷害,在楚国灭亡前夕,屈原投汨罗江而亡。
江百姓舍不得忠良就此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同时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装着米的竹筒投入江中。
端午节,是在纪念屈原,也是在纪念为国为民的无私精神。
当然端午的粽子还有另一种说法。
人们在丰收之后,把这些谷物先抛入山上、江中,请大自然享用。
这是一种感恩的祭祀。
人们感谢大自然的赠与,感谢大地生养万物,养育万民。
这种对大地、对自然感恩的情愫,养成了中国人安土重迁,重视家庭、安于土地的观念,再加上后来的屈原的爱国精神,逐渐形成了中国人家国天下的情怀。
道家的端午:平安和顺,祈福纳祥
端午节离不开艾草。
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五日是恶日,五月五日是恶毒之日。
这天太阳毒辣,毒虫横行,很多地方都有传染病流行。
所以,端午这天人们吃艾草煮鸡蛋,用艾草煮水洗脸,喝雄黄酒、挂菖蒲(菖蒲叶子像剑,取祛邪之意)、系五色丝绳,以此来辟邪、祛毒。
除此之外,为了祈福纳祥。古人在这天流行请天师钟馗。
天师钟馗为鬼中之神,在端午日请他来吃鬼,斩灭五毒,祛除百病,镇宅佑安。
人们还会把绘着天师张道陵画像的香囊挂在身上,把他称之为天师符,认为可以百毒不侵。
道教有一部经典《朝修图》说:“五月五日,乃续命之辰,其日可请道迎仙,请益寿。”
由此产生了古人在端午日在手臂上系百索、续命索、延命索等习俗。
端午节最早一直是作为避疫、驱邪的节日传下来的。人们在这天祈福纳吉,求神避祸。一直到唐代,人们才逐渐把端午节当成佳节良辰来看待。
佛家的端午:慈悲为怀,普度众生
因为古时候五月五日不吉利,所以古人认为在这一天出生的孩子会克父母。
很多孩子从小就被送往寺庙,意思是了断尘缘因果。
如唐代著名的“法云公”。父母把他送到寺庙当和尚,这既救了孩子又避了祸。这样的人成为高僧后就是禅林的佳话。
而在端午节圆寂的僧人,也备受佛家重视。
唐代著名高僧扬州大云寺鉴真大师,公元763年五月五日无疾坐亡,其真身不坏。
佛家讲: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五月五日,炎火流世,毒虫四起,小鬼横行,高僧圆寂本来就是一种“献祭”。
以个人的生命和道行,换来世间的安乐太平。
所译佛经如果在五月五日这天封笔, 也是佛教的大事。
《大乘入楞伽经》七卷、《入定不定印经》一卷、《大方广普贤所说经》一卷等, 于武则天久视元年( 700) 五月五日在东都洛阳的三阳宮译毕,朝廷也下诏褒奖。
佛经入世,也是一份普度众生的力量。
《华严经》里讲:盛暑炎毒,当愿众生,舍离众恼,一切皆尽。暑退凉初,当愿众生,证无上法,究竟清凉。
这是众生的渴望,也是佛家的慈悲与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