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河西解红楼(第五回)游园省亲1
论推理细看门外事
明内情粗言大观园
钥匙不见怎能寻?十步徘徊假作真。
烟雨楼台三百万,大观园内见芹心。
大门紧锁,《红楼梦》文本就像一扇紧锁的大门,我们只有找到大门钥匙,才能打开大门一探究竟。
前几回的分析文章,我们说明了对《红楼梦》文本的总体认识、喜爱程度、哲理内涵及变换手法,既说出了我们的总体评价,也确定了我们进行研究的总体方向。但这些都是我们找到的大体方向,还不是真正的指导方法。我们要想追寻红楼迷踪,解开这一巨大的整体谜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我们仔细研究了三十年,也相互探讨了好多命题,还认真拜读了好些研究文章,更是专心致志地倾听了很多有关讲座。说真的,我们十分认同他们的研究和解读。只是因为对他们的研究角度、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比较陌生,我们不想对此作过多品评。研究领域不同,其结果也会存在不同。因此,我们只想将他们的研究作为一种参考。我们选择的研究领域是隐匿学,我们也只想就这一研究领域来说些也许并不成熟但却很新颖别致、惊心动魄的观点和想法。我们甚至看到了一些惨不忍睹的血泪真相。也许有的红迷朋友很不认同,那就权当是为红迷朋友们提供茶余饭后的闲聊娱乐话题吧!也许连这个都达不到,那就增增笑料也好啊!
我们从头至尾读完《红楼梦》文本(其实,我们只是反复阅读了前八十回,后面的四十回实在是因为写作笔法太不同的原因,一拿起来就很是不爽,如鲠在喉,如针刺眼,根本无法再看下去,只好就此打住)。如果抛开其中的故事情节不论,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红楼梦》文本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写作笔法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自然,这与后四十回的作者有关。至于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我们先暂不讨论。我们首先关心的问题是雪芹写的前八十回显然没有将故事情节写完,雪芹在后面肯定还有故事要讲。如果是这样,那就带来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雪芹是否已经写好了后边的故事情节?如果写好了,这些故事情节又会在哪里?如果没有写好的话,是有一个大的框架呢?还是什么都没有?二是后边的故事情节雪芹会准备写多少章回?是二十回?还是四十回以及其它?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就成为我们当下的拦路虎,也成为当下我们追寻红楼迷踪面临的首要问题。那我们该如何在《红楼梦》文本中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呢?
我们搞研究就得寻找和关注研究对象呈现出来的特殊现象。这是因为特殊现象的背后往往隐藏着鲜为人知的真相。搞研究是如此,追寻红楼迷踪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就得来寻找和关注其中呈现出来的比较明显的特殊现象。然后再以此作为我们追寻时的切入点来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以求能从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从而能看清这些现象背后隐藏起来的真相。我们在阅读《红楼梦》文本时,立刻就注意到其中的第十七、十八两章回并未分出章回目录这一特殊现象。这是非常明显的特殊现象!因此我们觉得由此展开追寻会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我们选择第十七、十八两章回作为追寻起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雪芹在前边是有提示的。只是因为这种提示会牵扯到一些雪芹在创作时运用的其它具体手法,这些具体手法不是本回分析文章的重点,所以我们打算放在以后与其它手法一起进行分析揭示。
《红楼梦》文本我们看了不知多少遍,其中的第十七、十八两章回更是看了无数遍。这两章回雪芹写得十分巧妙和深刻细微。雪芹先是讲述了大观园基本建成时,贾政带着贾珍、贾琏、贾宝玉及一干儒士巡览大观园时的整个过程,在这之后又讲述了贾贵妃省亲过程中热闹富丽、繁华似锦的欢庆场景。放下这些故事具体情节不说,我们主要先来看看其中隐藏着的一些大的方向内涵。就我们读后的直觉来说,第十七、十八两章回在《红楼梦》文本中的作用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它们拥有深刻别致的引导地位,同时也起着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它们既向我们红迷朋友指明了追寻红楼迷踪的总体方向,也向我们红迷朋友说明了追寻时的部分具体原则,还解答了《红楼梦》文本到底是多少章回的问题。对部分具体原则的分析我们将放在下一回的分析文章中来进行分析说明。其实,《红楼梦》文本第十七、十八两章回的合并描写就像两扇关闭起来的大门一样,我们只有敲开这两扇大门,才能看到《红楼梦》文本中的血泪真相,看到雪芹的隐藏语意,也才能明白无误地追寻到红楼迷踪的指导方向方法。
我们红迷朋友都知道大观园的顺利建成,为众多人物日后行为提供了重要场所,也为书中重要人物的各类活动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艺术舞台。贾政一行人的巡览是《红楼梦》文本中唯一一次从男性角度全方位描写大观园总体样貌的文字介绍,其中很多大的重要地方都被雪芹具体生动地描写了出来,这其中包含的意义自是非同凡响。大观园是《红楼梦》文本的典型环境,可以说是《红楼梦》文本的压缩版。而贾政一行人的巡览过程和我们看了一遍《红楼梦》文本的过程是极为相似的,几乎可以等同于我们看了一遍这部巨著。我们由这种相似性来推断,雪芹于其中的描写内容也会包含着一些重要的隐藏语意。因此我们研究这部分内容也就变得十分必要和重要了。这也是我们选择这两章回作为追寻红楼迷踪起点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么,如何追寻就成为我们当下必须首先解决的重点问题。
我们先来从总体上说一下这两章回的深刻内涵。首先,贾政一行人巡览大观园的整个过程是因为贵妃省亲的缘故,因此他要先查看督促大观园的建造情况。结果在贾政一行人进园时被贾宝玉顶头撞见。贾政因近日听闻私塾掌教称赞贾宝玉专能对对联,虽然不喜欢读书,倒还有些歪情斜才。于是贾政便有心借此机会对贾宝玉进行一番考察考试。在巡览大观园期间,贾政主要考察了贾宝玉,看他能不能应对各种情况下的纷繁考验。贾宝玉最终回答了这次相当于人生高考一样重要的各种各样的复杂难题,通过了贾政设置的重重考验。贾政平日里是见不得贾宝玉的,看到贾宝玉的表现,心情都变得愉悦起来,只是这种愉悦是隐而不露的。最后贾宝玉的试卷传到贾贵妃手里,就连文采斐然,精通诗书,满腹经纶的她也是连声赞叹。虽有几处改动,但绝大多部分都被最终采用。贾政等巡览大观园至此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我们不关注具体故事情节,主要关注整部事件的内在事理及其隐藏语意。贾政等巡览大观园的整个过程和我们红迷朋友追寻红楼迷踪的整个过程有着很大的相似性,是可以进行比较推理的。我们运用的是逻辑推理中的类比推理。那我们能不能运用这种推理形式呢?其实这是雪芹制作的一个小谜局。雪芹已经在《红楼梦》文本中给出了答案,揭开了这个谜局的谜底。这种能进行类比推理的谜底是雪芹的一种隐藏语意。雪芹已将这种隐藏语意以“交错阴阳法”来告诉我们红迷朋友了。这种叙事方式我们在以前的分析文章中已经做了专门探讨。
贾政一行人巡览大观园中包含的写作手法是被雪芹放在了别的一些章回之中进行交代的。这种写作手法在《红楼梦》文本第一章回中也有运用,但第一章回中的运用一是因为比较复杂,二是因为还牵扯到雪芹的其它创作手法,因此我们放在以后进行探讨分析。雪芹这样做既有躲避满清封建王朝迫害的原因,也有阻挡我们红迷朋友探寻血泪真相的隐藏语意存在。
我们还是先来说说贾政一行人巡览大观园与《红楼梦》文本可以进行类比推理的依据吧。雪芹在前面的章回和后面的章回中各有两次写到了这种相似性的类比推理依据。这四次写到的类比推理看起来很是“荒唐”,正像第一回中说的“满纸荒唐言”,实际上却是有很多隐藏语意想要表达的“辛酸泪”。这和我们上一回的分析文章中讲到的那副对联是十分相似的表达手法,与之不同的是类比推理的内容不太一样罢了!
第一次类比推理的依据被雪芹描写在了《红楼梦》文本第二回中,书中写道:
子兴道:“……目今你贵东家林公之夫人,即荣府中赦,政二公之胞妹,在家时名唤贾敏。不信时,你回去细访可知。”雨村拍案笑道:“怪道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我心中就有些疑惑。今听你说的,是为此无疑矣……”
这里的描写十分有趣!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封建社会的“避讳之制”,这只是其中的表面意思。雪芹想要表达的隐藏语意是在给我们红迷朋友进行两点提示:一点是我们在追寻红楼迷踪时可以像林黛玉对“敏”字进行加减笔画处理那样,对《红楼梦》文本中的某些字可以进行加减笔画处理,从而构成新的字,用以解读雪芹的隐藏语意。这种理解看起来十分“荒唐”,但正是雪芹想要表达的真正语意,是一种“辛酸泪”。自然,这种追寻必须是逻辑推理出来的相应结果,而不是我们红迷朋友凭空想象的毫无联系的任意结果。另一点是我们追寻红楼迷踪时还可以像林黛玉对“敏”字进行读音变化那样,来对《红楼梦》文本中的某些字进行音变处理,从而构成新的字来追寻红楼迷踪。这种变音处理必须是根据一定的蛛丝马迹而做出来的判断推理,而不能是毫无根据地胡乱想象。这两点可以合在一起来运用,也可以分开来运用。这也是我们进行类比推理的一种依据。它们看起来很难理解,但我们以后运用时,红迷朋友们就会发现其中显现的巧妙之处了。这是雪芹创作的表达手法之一,我们就将其称为“加减音变法”。
类比推理的第二次依据被雪芹描写在了《红楼梦》文本第九回中,书中写道:
贾政看时,认得是宝玉的奶母之子,名唤李贵。因向他道:“你们成日家跟他上学,他到底念了些什么书!倒念了些流言混语在肚子里,学了些精致的淘气。等我闲一闲,先揭了你的皮,再和那不长进的算帐!”吓的李贵忙双膝跪下,摘了帽子,碰头有声,连连答应“是”,又回说:“哥儿已念到第三本《诗经》,什么‘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说的满座哄然大笑起来。
这里李贵看似是“满嘴荒唐言”,其实也正是雪芹的“满纸荒唐言”,并呈现出雪芹的“一把辛酸泪”,这其中包含着雪芹很深的隐藏语意。李贵引用的这句话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而李贵却误认为是“呦呦鹿鸣,荷叶浮萍。”这里雪芹有几个意思想要表达:一个是李贵读错句子的这一行为能造成一种轻松诙谐的表达氛围,这样有利于人们阅读和传播《红楼梦》文本。二是李贵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错误认知是因为他出身卑微,没有文化。这说明他的家庭处境只能勉强度日。这也反映了他们家庭不重视文化教育而呈现出来的愚昧无知状况,更反映了整个满清封建社会对底层平民的欺压和愚民政策。三是李贵出错还是因为他耳朵不灵,没能听清楚贾宝玉读的到底是什么字的发音,这也同样反映了李贵没有读过书的状况。四是李贵听错的四个字里有两个字的音是正确的。这说明李贵听得似是而非,然后凭借自己的想象而推断出来的一种结果。五是塑造了李贵这个贾府底层奴仆的传神形象。李贵虽然没有文化,但却精通世道,深明事理,他在处理顽童闹学堂一事上就显现出非凡的精明才干,颇有大将之风。以上这五点意思是雪芹想要表达的显性语意。雪芹还有一层隐藏语意在里边。这就是雪芹想通过这种“荒唐言”来告诉我们红迷朋友解读《红楼梦》文本的一种方法,即“音似字异法”,这也是一种“谐音手法”。雪芹善于运用谐音这一点已经是普遍共识,雪芹将“谐音手法”的推理依据写在了这里。而且我们从李贵读错的是四个字来看,这里边还存在一个“四字句法”。这是雪芹在告诉我们红迷朋友解读《红楼梦》文本时要采用“四字句法”来进行分析推理。这才是这段“荒唐言”的主要意思。有关“四字句法”的精妙之处我们回头再说。这种“音似字异法”是对字的读音进行变换,从而形成新字,用以表达雪芹的隐藏语意。这同样是要在一定的逻辑推理基础上而形成的新字。雪芹这样创作是在给我们红迷朋友进行提示。
类比推理的第三次依据是被雪芹写在了《红楼梦》文本第二十六回中,书中这样写道:
薛蟠笑道:“你提画儿,我才想起来。昨儿我看人家一张春宫,画的着实好。上面还有许多的字,也没细看,只看落的款,是‘庚黄’画的。真真的好的了不得!”宝玉听说,心下猜疑道:“古今字画也都见过些,那里有个‘庚黄’?”想了半天,不觉笑将起来,命人取过笔来,在手心里写了两个字,又问薛蟠道:“你看真了是‘庚黄’?”薛蟠道:“怎么看不真!”宝玉将手一撒,与他看道:“别是这两字罢?其实与‘庚黄’相去不远。”众人都看时,原来是“唐寅”两个字,都笑道:“想必是这两字,大爷一时眼花了也未可知。”薛蟠只觉没意思,笑道:“谁知他‘糖银’‘果银’的。”
这里描写得十分有趣!雪芹这样进行描写有好几个意思想要表达:一个是通过认错字的行为塑造出“呆霸王”薛蟠薛文起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形象,也进一步说明满清富家子弟的可笑无知,欺世盗名,无所事事的无聊行径。雪芹在这方面塑造得十分生动传神。另一个意思是雪芹这样写造成了一种滑稽可笑的表达效果,使我们红迷朋友能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心境中阅读故事情节,这有利于《红楼梦》文本的广泛传播。还有一个是我们如何看待“呆霸王”认错字这一问题。如果我们正常看待,不进行深入探讨分析,那雪芹这样写就只是一种人物塑造的表达手段。但如果我们进行一些联系,再进一步探寻解读雪芹这样写是否包含隐藏语意的话,那情况就变得完全不一样了。我们以前的分析文章中专门探讨过一副对联包含的哲理。这副对联是雪芹的创作总纲之一,对联中的“真与假”是相互转化的,因此,我们以这副对联包含的哲理来分析探讨“呆霸王”认错字的情形就会发现:如果我们将这种错误当做“真”来予以肯定的话,那认错的那两个字“唐寅”本身反而变成了一种“假”,即那两个字反而是一种错误。这种互换是完全可以的。我们这样反过来看《红楼梦》文本是完全可以的。因此,“呆霸王”的认识反而变成“正确”的了。那“呆霸王”到底是正确还是错的呢?实际上他是错的。这种正确和错误之间实际上是一种相互转化的类比推理。雪芹通过这种类比的形式来告诉我们红迷朋友认识是相互的。我们认为正确的事物,在别人看来可能是不正确的事物;我们认为错误的事物,在别人看来可能是正确的事物。而真相却只有一个,无论事物怎样发展变化,其中包含的事理是不变的存在。人们看做“真”也好,看做“假”也罢,都不能改变事物发展变化中的事理,即其中包含的规律性内容。这也是“呆霸王”认错字包含的另一层意思。
其实在这里,雪芹是以“呆霸王”认错字来为我们红迷朋友指出追寻红楼迷踪的一种路径:相似的内容或形态之间是可以相通的,甚至是可以等同的。即“呆霸王”行为中的“唐寅”和“庚黄”是可以等同来看的。这是雪芹创作的一种写作手法,即“形似取代法”。我们在追寻红楼迷踪时是可以将《红楼梦》文本中的有些字看成其形似字的。这些字必须是经过一定推理得出来的文字,而不是我们红迷朋友的随意认为。我们红迷朋友都知道《红楼梦》文本表面上是在讲贾氏家族,实质上却是在讲雪芹的曹氏家族。这两者之间的“贾”字和“曹”字就属于“呆霸王”认错字的情况,都是从形似上来进行类比推理而得出来的一种结果。“贾”字本就是雪芹给我们红迷朋友的一种提示。这种看似“荒唐”的推理在《红楼梦》文本中却是完全可以的,它也同样适用于我们追寻红楼迷踪时的推理。这也是雪芹创作出的相似性质的类比推理的一种方法。因此,雪芹塑造“呆霸王”认错字的行为实际是在为我们红迷朋友指明一种逻辑推理的方式方法,即一种类比推理。雪芹虽然有点调笑的意思在里边,但其真正意思是在逻辑推理上。这与前面李贵的错误是完全不同的,李贵是听错字,这是在字的读音上,而“呆霸王”则是看错字,这是在字的形态上。这也反映出二人的文化水平是完全不同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以前专门分析的那副对联之中包含的哲理,这是雪芹创作时的总纲之一,即包括真与假之间依据一定条件相互转化的内容。如果我们把“呆霸王”认错字的“荒唐”行为看做是一种“真”的话,即雪芹进行创作时的一种手法的话,那就会变成雪芹在借此向我们红迷朋友说出创作《红楼梦》文本时的方式方法。正像雪芹在《红楼梦》文本第一回的那首诗中说的那样:“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些看似“荒唐”的言语之中包含着雪芹的良苦用心,也包含着一定的隐藏语意。就“呆霸王”认错字的行为来看,这是雪芹在给我们红迷朋友提示:可以运用这样的类比推理来追寻红楼迷踪。这也是雪芹创作“呆霸王”认错字的另一层隐藏语意。
雪芹第四次写到类比推理的依据是在《红楼梦》文本第四十一回中,书中这样写道:
一时来至“省亲别墅”的牌坊底下,刘姥姥道:“嗳呀!这里还有个大庙呢。”说着,便爬下磕头。众人笑弯了腰。刘姥姥道:“笑什么?这牌楼上字我都认得。我们那里这样的庙宇最多,都是这样的牌坊,那字就是庙的名字。”众人笑道:“你认得这是什么庙?”刘姥姥便抬头指那字道:“这不是‘玉皇宝殿’四字?”众人笑的拍手打脚,还要拿他取笑。
雪芹这里同样写了认错字的情形,但这里与前面“呆霸王”的不同。雪芹同样有几层意思想要表达:一层是塑造了刘姥姥的朴实可近,不拘调笑的合群形象。另一层意思是说明了底层平民受教育程度很低,就是这么简单的几个字却一个也不认识,就连十分常见的“亲”字也不认识。这也说明了满清封建社会底层平民生活都难以保障,根本就没有接受教育、读书识字的银钱,他们始终处在受压迫、受歧视、受困苦的悲惨境地。穷苦的处境使得他们为谋生而东奔西走。善良朴实的底层平民为了生活不得不受尽封建统治者的嘲笑数落,他们自己还得迎合说笑,表演洋相,毫无自尊可言,自信丝毫无存,就更谈不上自强了。因此,刘姥姥认错字的行为也是其自身处境所决定的。刘姥姥认错字和“呆霸王”认错字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我们并不觉得刘姥姥可笑,反而更多的是对刘姥姥深深的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的满腔愤慨。而我们对“呆霸王”的这种行径则是一种恨意,不会有丝毫同情,反而是充满了蔑视鄙视以及痛惜痛恨之意。雪芹这样写的另一层意思是:这样塑造人物也是在给我们红迷朋友指明追寻红楼迷踪时的一种路径,以让我们红迷朋友进行逻辑推理时,同样可以运用这种相似性来进行类比推理,以此来探寻《红楼梦》文本的各个谜局及其对应谜底。还有一层意思是刘姥姥认错字与前面的“呆霸王”认错字又是形式完全不同的。“呆霸王”认错字是字形相似而认错字的一种可耻行为,这也是他不学无术而引起的必然结果。这也表明“呆霸王”虽然不成器,但还是有一两个墨水在肚里的,只是知道的字不是很多,稍微一点的字他就不认识,还容易看走眼。他看见文字就爱晃眼,甚至可能连身体都晃得厉害。而刘姥姥认错字却是根本看不懂一个字的一种行为,根本不存在字形上的相似性,刘姥姥只是能数得清那是“四个字”,其它一概不知,她只是以前看到过庙宇匾额是四个字,字数与她这时看到的相同,于是,她由此而联想到是“玉皇宝殿”这四个字的读音,这是一种只看字数及环境而加以想象所引起的模糊认识。这也是刘姥姥认错字和“呆霸王”认错字之间存在的一种区别。如果我们将刘姥姥认错字当做是雪芹在为我们红迷朋友指示追寻红楼迷踪的路径的话,那么,雪芹在这里告诉了我们红迷朋友两个隐藏语意:一个是我们可以像刘姥姥那样只看字数和环境来运用一定逻辑推理,从中探寻出雪芹的隐藏语意,这是一种探寻方法,我们称之为“字数环境法”。还有一个是刘姥姥认错字的行为之中也有正确的部分。那就是刘姥姥虽不认识这“四个字”,但她眼力好,看清了那是“四个字”而不是“三个字”或其它。她之所以会读成“玉皇宝殿”而不读做其它,就是因为刘姥姥看得很清楚,这块匾额是“四个字”,而不像“呆霸王”那样爱晃眼,并且这“四个字”还构成了一句话,这是呈现出来的很明显的事实,即“四个字"构成一个“四字句”,而且是非常明显的“四字句”。这其中的隐藏语意就是雪芹创作出了一种全新的“四字句法”。这也是刘姥姥认错字给我们红迷朋友的另外一种启示。这个“四字句法”雪芹还通过“通灵宝玉”中的文字也说了出来,这一点我们将放在以后对“通灵宝玉”的分析文章中来进行分析说明。刘姥姥认错字是雪芹在指示一种追寻红楼迷踪的具体方法,实质上是一种“四字句法”。即四个字构成一句话来揭示雪芹的隐藏语意,这是雪芹创造的一种写作方法。这才是雪芹让刘姥姥认错字的真实意图。“四字句法”是雪芹创造的一种修辞手法,是《红楼梦》文本隐藏血泪真相过程中应用的最多的、最主要的一种方法。
“呆霸王”认错的是两个字,是人的姓名,这也是与刘姥姥的另一点区别,并且他认错的这两个字中有一个“寅”字,这是雪芹祖父的名字。这让我们联想到上面的林黛玉运用封建社会的“避讳之制”时的情况。这和“呆霸王”的认错字又是完全不同的含义。林黛玉是认得这个字的,是一种有意识的进行变换的行为,是主动的变换行为,而“呆霸王”则是一种不认得这两个字的、无意识的行为,是一种被动的变换行为。雪芹通过“呆霸王”认错字来表达的隐藏语意是在告诉我们红迷朋友《红楼梦》文本中描写的贾氏家族实质上是指自己的曹氏家族。贾宝玉(他一方面也是雪芹的化身)的纠正行为实际上则是为了迷惑满清封建统治者的一种手法。因为雪芹有着叛逆思想,根本就不相信这些,他从小就像林黛玉那样遵守封建社会的“避讳之制”及其它制度,但雪芹这样做并未为曹氏家族带来好运,曹氏家族反而最终被封建统治者抄家,所以雪芹根本不相信封建社会的那一套腐规朽制。而刘姥姥认错的则是四个字,并且还不是人名,而是一句完整的话,这也是与“呆霸王”认错字的另一种区别。
综上所述,我们红迷朋友知道了雪芹的这种“荒唐“创作其实是想要表达隐藏语意的一种写作方法。雪芹的这四次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描写其实包含着“辛酸泪”。这其中主要包含着变换《红楼梦》文本中的某些字时,我们红迷朋友可以对这些字运用“四字句法”、“加减音变法”、“谐音手法”、“形似取代法”、“音似字异法”、“字数环境法”等手法来进行变换,使之构成相应的文字,用以追寻红楼迷踪。这是雪芹在告诉我们红迷朋友要能从相似性这一点上推理出其中包含的隐藏语意。这既是我们这一回的一个重点,也是我们红迷朋友得要看到的大的指导方向方法。
明白了这些,我们再来说说《红楼梦》文本第十七、十八两章回中大的方面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点,大观园大门的隐藏语意实际上是指从《石头记》一直修改到《红楼梦》文本所对应的五部书 。在《红楼梦》文本第十七、十八两章回中,贾政一行人巡览大观园时,先是将园门关了瞧外面。贾政摆正姿势正儿八经地先看大门。雪芹在这里用了十分准确的数学来说明大观园是五开间的正门。我们红迷朋友都知道宁荣两府的大门才只是三开间的,并且私家园林以五开间作为大门的很难见到。雪芹这样创作是想用大观园的五开大门来暗指《红楼梦》文本的五部书,这也是一种类比推理。大观园是五开间大门,书也同样是五部,并且书这一名词的意思和大门的意思是十分相似的。书平时是合着的,大门平时也是关着的,我们看书要翻开来看,进入大门也要打开大门才行,因此,两者是可以类比推理的,即大观园的五开间大门就是《红楼梦》文本的五部书。这也可以看出,五开间大门都是通向大观园的,大观园基本等同于《红楼梦》文本,而五开间大门对应着《红楼梦》文本的五部书,因此,五部书都是通向《红楼梦》文本的,即《红楼梦》文本中包含着五部书。并且从五开间大门的含义来看,《红楼梦》文本是处在中间的大门,其它四部书则分别处在两边。也就是说《红楼梦》文本是最主要的,其它四部书既是对《红楼梦》文本的一种补充说明,也是另外包含各自内容的叙述文字。因此,贾政等巡览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就成为我们追寻红楼迷踪时的一些关键所在。这两回中包含的隐藏语意也会成为追寻红楼迷踪的成败所在。还有一点就是,大观园的五开间大门和谜局的制作有着相似性:制作谜局肯定会运用好多不同的手法,一种手法是肯定不行的,五开间大门高低不同、形状各异也和制作谜局的方法不同之间存在一定的类比性。
雪芹在这里写得非常详细,这一方面反映了“门面”的重要性,这可是面子工程,代表着贾氏家族的形象地位。当然,人生门面更为重要。另一方面,这也反映了雪芹要我们红迷朋友重视《红楼梦》文本的五部书中包含着的隐藏语意。这才是雪芹把我们红迷朋友引向五部书的真正目的。还有就是,这也反映了《红楼梦》文本的五部书像五开间大门一样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之间是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的关系。最后就是,这里边也反映了《红楼梦》文本的"正面反面"是自然结合、不露痕迹的独特创作。“正面反面”就是其中包含的“真与假、有与无”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也与贾瑞照的“风月宝鉴”有正反两面是完全一致的,这些相互对应也反映出雪芹创作时的高超手法。以上这些方面也是雪芹详细介绍大观园五开间大门的真正原因。
需要补充的是“西番草”即是缠枝莲,雪芹不用缠枝莲而用西番草也是含有隐藏语意的。我们红迷朋友都知道《红楼梦》文本中写的绛珠草是生在西方三生石畔,灵河岸边,西番与西方是相互对应的,西番草则是暗指绛珠草,我们从这些细节上可看出雪芹下笔处处含有深意,处处皆藏玄机。不知我们红迷朋友注意到没有,兴盛的荣国府也在相对弱一点的宁国府西边,长房长孙的宁国府处于弱势,而西边的荣国府处于强势,这也有点“回光返照”的意味,既暗示贾府,也暗示满清封建王朝虽然表面上风光无限,实际上已经是日薄西山了。并且“贾”字中也暗藏着一个“西”字,也同样是暗示贾氏家族在走向没落衰败。
雪芹为何要创作五部书?我们认为这里边既讲述了《红楼梦》文本的成书过程,这个过程也许另有深意。也说明了《红楼梦》文本是不断变换而最终形成的,雪芹的变换目的就是为了将事实真相隐藏起来进行讲述,这也是雪芹创作的全新表达手法,是一种开放着的美丽奇异之花,是一种全新的修辞手法。雪芹认为只有用五部书才能真正全面概括自己创作的《红楼梦》文本中包含的全部意思和过程。这一点我们以后再分析说明。
第二点是雪芹在详细讲述大观园五开间大门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却只字未提。贾政只是让把园门都关上,然后自己摆正姿势看门。说是看门,其实门上是什么情况却一概不讲,只说是正门五间,其它都是门周围的情况。门是什么做的?是什么颜色?门上有锁没有、有环没有、有钉没有、还有其它装饰没有?等等这些情况一概未讲。雪芹让贾政看到门而不说门上是什么情况的描写是非常有趣的!这是雪芹为隐藏血泪真相而故意不交代清楚其中内涵的一种表达手法。大观园肯定是有锁的,有锁就有钥匙。大观园巡览的过程是先得找到钥匙,然后用钥匙打开园门上的锁,再推开园门,这样才能巡览大观园。贾政等巡览大观园的过程和我们红迷朋友解开《红楼梦》文本之谜局的过程是十分相似的,可以进行类比推理。我们红迷朋友的解谜手法就相当于打开大观园的钥匙。只有找对解谜手法,才能解开《红楼梦》文本之谜局。否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寻找解谜手法就成为最关键的问题。
第三点是“大观园”名称的由来问题。这个名称是贾贵妃最后拟订的。值得说明的是贾贵妃是《红楼梦》文本中的金陵十二钗之一,她对贾氏家族的兴旺发达起着举足轻重的巨大作用,她的身份地位直接影响着贾氏家族的整体走向,事实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她处在最高地位时,也是贾氏家族最为富贵繁荣、位极人臣之时。她的英年早逝对贾氏家族造成的打击也是最大的。按理说,贾贵妃当是雪芹描写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我们红迷朋友会发现,她在《红楼梦》文本前八十回中仅仅出场了五次左右,而且只有第十七、十八这两章回中是实写,其它的都是虚写。她的戏份也有点太少了吧!甚至都比不上丫鬟婆子这些相当次要的人物,这一点是十分奇怪的。其实,这里边就有一个雪芹的创作手法问题。雪芹故意将主要人物弱化,而突出次要人物,其目的就是为了隐藏主要人物身上能够显现血泪真相的成分要素。贾贵妃被弱化正是这样的情况。这是一种处理主要与次要关系的创作手法,也是雪芹的一种“冷笔手法”。这也说明了贾贵妃身上有着十分重要的隐藏语意。
我们来看看贾贵妃在这两章回的精彩表现。前面的仪式部分略去不谈,我们先说两点:一是贾贵妃坐船省亲,先将“廖汀花溆”改为“花溆”,二是看到石牌坊上明显“天仙宝镜”四字,忙命换“省亲别墅”四字。对于第一点将“廖汀花溆”改为“花溆”这一点来讲,有三点用意,首先这充分说明了贾贵妃的文字功底十分深厚。其次这也为后文园名的命名做好了反向铺垫,使得园名变得十分突出。最后贾贵妃改成的“花溆”二字,我们运用雪芹常用的“谐音手法”可以将其谐音成“化叙”,即转化叙述方式之意,这一点也是雪芹的隐藏语意,我们后面进行联系就清楚了。而第二点的改动也包含着三点用意:首先表面看贾贵妃是不愿意仙境出现在荣国府的,称为仙境过于炫耀,会遭人嫉妒怀恨,实际上这既是雪芹借此将我们红迷朋友从幻境之中拉回到现实之中来,也是为园名的出现做好了另一方面的反向铺垫。这里的“天仙宝镜”如果与贾瑞照的“风月宝鉴”以及“太虚幻境”相联系,我们红迷朋友就更能看清楚这一点了。其次是贾贵妃这样变换也是在提醒我们红迷朋友《红楼梦》文本并不是“太虚幻境”中讲的爱情悲剧,而是现实生活当中的曹氏家族悲剧。正是“省亲别墅”造成了曹氏家族最终被抄家的悲剧。曹氏家族接待了康熙皇帝六次南巡中的四次,地位人望太高,惹人嫉妒,最终被以亏空为由而抄家。这是满清封建政治的悲剧,也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不断上演的人间悲剧。最后一点,文中的“换”字和“梦幻”的“幻”字是相通的。“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将石头幻化成“通灵宝玉”,同样贾贵妃也是将人们心中的“天仙宝镜”幻化成了“省亲别墅”。这实质上是雪芹的一种心里幻化,也是雪芹给我们红迷朋友的一种提示,是一种“化叙”行为。其实这个“省亲别墅”是一种对血泪真相来进行虚构描写的一种行为,这一点我们以前分析过了。
紧接着贾贵妃饱含情义地详细审阅了贾政呈递的贾宝玉富于才气的“满纸答卷”,一边赞叹贾宝玉,一边修改着“答卷”,还浓墨重彩地提写了荣国府建成园林里的中心内容。她将荣国府为省亲建成的园林命名为“大观园”,而将正楼命名为“大观楼”,还提写了很多文采斐然,丰润无比,恰当巧妙的楼阁名称,匾额对联等。然后摆宴相庆时,贾贵妃让贾宝玉及诸裙钗赋诗以记省亲盛况。这些情况我们都略去不讲。值得我们红迷朋友注意的是,“大观园、大观楼”这两个名称过于刺眼,它们是贾贵妃提写的,又好像不会是她提写的。这有点让我们看不懂,因为这与贾贵妃的身份不太相符。它们显得过于通俗,让人看了很是碍眼,这也使得它们成为这两章回内部的特殊现象,也是值得我们红迷朋友深入研究的一块处女地。我们红迷朋友都知道,贾贵妃是才贯深宫的皇贵妃。雪芹在《红楼梦》文本第十六回中对此有所交代,这时的贾元春已是妃子,又是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又是加封为贤德妃。能在封建皇帝后宫三千佳丽中脱颖而出,做上妃子,再晋封为寥寥无几的皇贵妃,这也可见贾元春是何等的出众人才。贾元春的天生丽质自不必说,而能在封建皇帝后宫中官拜尚书,这也就足以可见她是怎样的精通诗书,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拥有着怎样的出色才能和过人本领。她的封号是“贤德妃”,这也可见她是何等贤惠温良,谦恭礼让,通达明澈,又是何等德才兼备,德馨仁厚,德能广布,堪称是当时最完美女性的典型化身。然而,雪芹在创作贾贵妃的这些提写内容时,却让贾贵妃显示出两点不相称的地方:一点是贾贵妃将建成的园林命名为“大观园”,并将正楼命名为“大观楼”,这显得不符合贾贵妃的才学身份。我们红迷朋友都知道,贾贵妃的其它提写内容都文采斐然,是堪称典范的上乘之作。只有这两个名称显得通俗易懂,缺乏文采,甚至是有点庸俗贫乏,毫无新意可言,让我们觉着有些格格不入。我们红迷朋友甚至感觉贾贵妃有点“江郎才尽”之嫌。第二点是“大观园、大观楼”还有点向世人炫耀富贵,夸耀美景的意思。好像是在告诉人们,这儿是世界的中心,这里是什么都有的花花世界。这既与前面“天仙宝镜”改为“省亲别墅”相矛盾,也与贾贵妃完美女性的高大形象和内敛含蓄的典型性格极不相符。那雪芹为什么还要让贾贵妃身上表现出这些相互矛盾的地方呢?这只能说明雪芹是故意创作出这点矛盾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他的隐藏语意。这里边包含着三点意思:
第一点意思是这两个名称的表面意思,它们就是园林和正楼的名称,是贾贵妃提写的内容。
另一点意思是雪芹让我们红迷朋友与前面的“化叙”和“省亲别墅”来比较分析。这也是对如何“化叙”来进行补充说明。是在提示我们红迷朋友该如何来“化叙”,该如何回到现实中来。这是在告诉我们红迷朋友“化叙”的具体方法。
第三点意思是雪芹的隐藏语意:雪芹让贾贵妃这样提写是在告诉我们红迷朋友该如何对待《红楼梦》文本的问题。“大观园”既是《红楼梦》文本中的典型环境,也是对《红楼梦》文本的有效补充,更是雪芹进行创作时运用的一种方法。贾贵妃的命名之中包含了对《红楼梦》文本的阅读提示,即我们该如何来阅读这部巨著。雪芹以贾贵妃的这个命名给我们红迷朋友指明了追寻红楼迷踪的总体视角。我们一般在研究时总会从一点一滴着手,这自然没有错,但如果我们总是这样进行研究的话,就会看不见大的方向,那我们的研究就会只见沙粒而看不见无边的沙漠,只见水滴而看不见辽阔的大海,只见星光而看不见无垠的宇宙。我们这样做就会在研究的内容中迷失我们自己,甚至会陷入无法自拔的泥潭沼泽,也会使我们的研究工作变成漫无目的的胡思乱想,根本无法获得任何进展,也许我们的研究工作还会因此而寿终正寝。对待其它研究如此,对待《红楼梦》文本也是如此。雪芹在这里通过贾贵妃的提写十分明白地告诉了我们红迷朋友这一点,即追寻红楼迷踪时要从大处着眼,要看到其中包含的哲理,看到大的观点、大的方向、大的手法,然后再去进行细致的具体探寻工作。这样就能做到:胸中有竹好提笔,眼里有海知细流。有大方向,有大追求,有大心胸。贾贵妃提写的“大观园”就是这个观点。“大观”就是从大处来看的意思,这是雪芹要我们红迷朋友探寻时先着眼于大的方面,有个大体方向,然后再着手研究,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观园”就是雪芹要我们红迷朋友看《红楼梦》文本时,能有广度,着眼的范围要更加广大。而“大观楼”则是雪芹要我们红迷朋友站得越高越好,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高处方能看尽世间美景,才能冲破重重迷雾,看清红楼真景色。这也就是看待问题既要有高度,还要有广度,更要有深度,这样才能全面立体的来看清《红楼梦》文本中的隐藏语意。雪芹用这两个名称也是在告诉我们红迷朋友他进行创作时采用的一种方式方法。这是在对我们红迷朋友追寻红楼迷踪指明一种路径。这也是雪芹让贾贵妃提写这两个名称的一个隐藏语意。因此,贾贵妃身上表现出来的不符合身份地位的提写反而变得合情合理了。这正是情理之外的合理之处,也是雪芹创作时的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