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话
作者:金照
父亲是一位农民,初中学历,可他说起话来总是有板有眼。直到现在,父亲的话还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受益终身。
小时候,母亲总是催父亲破柴。因为我是北方人,馒头隔上几天就要蒸一锅了,蒸馒头需要烧木头,也就是我母亲口中的硬柴。硬柴烧起来火很旺,蒸馒头再好不过了。父亲用䦆头破柴,我就负责捡柴。父亲破柴有诀窍。父亲说:破柴破小头,问路问老头。父亲还给出解释:木头从小头(细的那端)开始破,就容易得多,由小到大,这就顺理成章了,问路为啥要问老头呢,老者一向善于热心肠,善于助人,年轻人急躁,做事莽撞,指不定还给你指错路呢。父亲又说,问路也有讲究,南京到北京,同志是官称,无论到哪里,你喊同志绝对没错,问路要有礼貌……父亲说着又给我讲起了五里路的故事,别看父亲读书不多,可这道理,他都懂着呢。
年少的时候,每当有流浪异乡到我家讨饭时,我家门口的狗叫的格外厉害,这是父亲又说话了:人巴结有钱的,狗咬挎篮的。所谓挎篮,就是讨饭的。父亲说: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但凡有钱,巴结的人就多,就连狗,看到讨饭的就恨不得马上咬几口呢。对于讨饭的人,父亲说:年纪大的老人,可以给,只给饭,不给粮食,年纪不老,还有劳动能力的不能给。父亲讲起他遇到的一件事,一次父亲中午从田里劳作回来,听到一个讨饭的懒洋洋的从野外的稻草房里走出来,打了个呵欠,还自言自语:看看儿子们饭都给我做好了吗?父亲说,这样的人属于好吃懒做,不值得同情和帮助。小的时候,讨饭的我遇到过不少,也一直在践行父亲的话。
上了初中,我就开始住校了,每星期回去一次,拿生活费和生活用品。每次回去,父亲总会和我说:在外不比在家,千里去做官,为了吃喝穿,吃一定要吃饱,,搞好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说到学习,父亲说,人争一口气,佛受一柱香,咱家穷,你要争气,父亲又怕我压力大,又讲,尽力而为就行,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都去坐轿,谁去抬轿?父亲也讲:无志无气活成神,有志有气早入坟。有志气的人,操心多,死得快,活的没心没肺的一般都长命百岁……父亲从来没有主张我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但是道理他都和我讲的很清楚呢。
在我成长的岁月里,无时无刻的受父亲的话影响,父亲的道理还有很多,比如说,说到勤劳,父亲说:狗懒没屎吃,人懒没饭吃。在我记忆中父亲从来都是五更起,就忙忙碌碌了,从没例外过。赖床在我家是绝对不允许的,以至于现在的我从不睡懒觉。说到干活,父亲说:人多好干活,人少好吃馍(馍就是馒头),说到教育,父亲又说:棍棒出孝子,严师出高徒。自然而然,我从小都是在父亲的棍棒下长大的。棍棒让我对父亲多了一点敬畏,正所谓:心存敬畏,心有所止。从小到大,父亲都主张自立,记忆中,上小学第一天父亲送我到学校,以后的岁月里,中学,大学,父亲再没送过我到学校。大学,第一次要出远门,临走前父亲只有嘱咐:父母不能跟你一辈子,很多事必须要学会处理……年轻时的父亲也曾走南闯北,吃过很多亏,父亲说:吃一堑长一智,无论做什么,多个心眼,不至于吃亏上当。听人劝吃饱饭,不要重走弯路。父亲去世前,还给远在沈阳求学的我打电话:钱给你汇过去了。我说:钱够用,还没花完。父亲总是那句话:在外不比在家,宽备窄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想到,父亲最关心的还是远在千里之外的我。儿行千里母(父)担忧,我想说的大概就是这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