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在文化中体现,道德在法治中推进 ——《道德与法治》培训有感
2018年10月30日,在德州市天衢中心小学举行了德州市小学《道德与法治》授课能力培训,上午来自莱州的三位专家教师和天衢中心小学的李振江老师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课堂展示,下午莱州第二实验小学的姜春玲校长为我们讲述了题为《让课堂充满着德性、闪烁着智慧、流淌着中华优秀文化、渗透着法治精神》的智德文法教学精髓。让我们对新课改下《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有了更加清晰、透彻的认知。
通过这次培训,我有以下收获:
一、人文性是《道德与法治》的最大特点。
在四位专家老师的课堂上,处处闪耀着人文的光芒。杨晓华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总是有一名经典名言来总结概括或是随机评价,如学生选择丢掉金钱时,杨老师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学生选择丢掉荣誉时,杨老师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人才招聘会这一环节,学生说出因逃票行为不录用一个有才的青年时,杨老师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陶玉萍老师的《灾害中的救助》一节课中,陶老师引用了“欲速则不达”,“十差九错只因慌张”;邓浩艳老师的《我和我的“小伙伴”》一节课中,“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横念物力维艰”;等等。这些国学经典的引用,不仅显示了各位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说明了人文性是《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的最大特点。
二、智德文法是《道德与法治》的核心内容。
莱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姜春玲的报告《让课堂充满着德性、闪烁着智慧、流淌着中华优秀文化、渗透着法治精神》,让我意识到了,新时代就有新时代的气息,将尽量多的元素融入一堂课中,对学生进行多元素的启迪教育。“智德文法课堂”的“智”就是“智慧”,“德”就是“德行”,“文”就是“文化”,“法”就是“法制”,在一堂课中应该持有的原则是以“智”为“本”,以“德”为“先”,以“文”为“根”,以“法”为“要”。用姜老师的原话就是“德性为本,一以贯之;智慧为司,一以统之;文化为线,一以融之;法治为点,一以渗之。”
三、教学手段的融合是《道德与法治》的高效法宝。
一堂课的成功,不仅是教师的导语设计的好,还体现在教学手段选取的好。几位专家老师的课堂都融合了多种教学手段。
杨晓华老师在“诚信是金”课堂上从观看视频——诚信故事入手,让学生在参与互动中明白“人无信不立”;然后以人才招聘会为场景,让学生明白“业无信不兴”;她的板书也提前做好卡片,以阶梯的形式粘贴在黑板上。一堂课上,将“诚信”与中华优秀文化、中国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诚信”在学生心中扎根发芽。
陶玉萍老师在“灾害的救助”课堂上,用视频音画创设情境,防震演练体验,洪水自救顺口溜,让学生知道面对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如何进行逃生与救助,关键是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邓浩艳老师引导学生从寻找身边的好朋友入手,引经据典,尤其整理书包和区域两个实践活动的插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乐趣,更让学生把珍惜和爱护“小伙伴”的情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李振江老师在《开国大典》一课中,用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新中国成立时,人民的激动心情,用数字说明了曾经的百所屈辱,用朗诵点燃孩子们对祖国的热爱和感慨。
此次培训,受益匪浅。今后的备课中,我们要多思考,多研究,多学习,力求让课堂体现“智德文法”的精髓,让学生在有意中的无意之间,把智德文法内化于心,外化于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