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书摘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书摘3

2018-11-27  本文已影响1人  吴柳先生

        统计学上有一句经典的话,“相关性不代表因果性”。

        假如宅男这个行业要拜什么祖师爷的话,我觉得康德挺合适的。

        比如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就是人在学习一切知识前,必须先具备的先天认识形式。 康德给出了几种证明方法,我们说两个简单的: 第一个证明是,我们有感觉对吧,而“感觉”暗含的意思是,我们感觉到的是“我们之外”的东西。不用人教,就知道自己有意识,自己的意识之外还有一个世界。这“之外”两个字,就说明我们有空间概念。

       会不会有一种四维空间的生物,觉得我们这些人类生活在三维空间,永远不能体验到四维空间也是一件很可怜的事呢? 挺好奇的,是吧? 其实我们有办法间接体验四维空间。 假设有一个二维空间的生物代号为A,它只能理解二维的平面图形。我们可以给它所生活的平面加入一个时间的维度,给它凑成三维。 比如说,我们有一个正方体想要让A体会,那么我们可以让这个正方体慢慢穿过A所在的平面。这时,A只能看到正方体和平面重合部分的二维图形,但这个二维图形是在随时间不断变化的。(除非这个正方体的一面和A所在的平面平行,并且正方体按照垂直于A所在平面的方向穿过。那么A就只能看到它的世界里突然出现了一个正方形,过了一会儿又突然消失了。所以别这么干,给正方体找个“怪”一点的角度。)

       康德还有一套伦理观,他觉得也很重要。就像康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大诗人海涅说了一个广为流传的段子,说康德每天的起床、吃饭、写作的时间非常精确。他每天都要在下午的同一个时间出门散步,一分不差,以至于邻居都根据他散步的时间来对表。有人觉得这个说法有些夸张。不过我想,那时候没有广播也没有电报大楼能用来对表,如果康德真的对时间无比严格,那邻居们把他当成活人报时器倒也合情合理。

      康德觉得吃药多了对身体不好,他就自己规定,无论医生怎么说,一天最多只吃两片药。为了避免伤风,他还规定在除了夏季之外的季节里,自己在散步的时候不和任何人说话。 他规定自己每天只抽一烟斗的烟,但是据说他的烟斗一年比一年大。 他讨厌出汗,一旦发现自己要出汗,就静静地站在阴影里,好像在那等人似的,直站到要出汗的感觉消失。 他还在一本小册子中介绍自己在睡觉时对抗鼻塞的招数:“紧闭双唇,迫使自己用鼻子呼吸。起初很吃力,但我不中止、不让步。后来鼻子完全通了。呼吸自由了,我也就很快睡着了。”

       对抗咳嗽呢,“方法如下:尽最大的力量将注意力转移一下,从而阻止气体喷出”。

       如果相信叔本华的理论,你会觉得,无论挣再多的钱、获取再高的社会地位,得到的仍旧是不能满足的欲望和空虚。这不比混吃等死好到哪去,反而还会因为追名逐利而放纵了自己的欲望,让自己更加痛苦。这么一想,也就没有什么生活压力了。悲观主义的另一个好处是,他能让你意识到世界上的其他人和你一样注定痛苦,无论那人多么有钱多么风光也是一样。 还有一个段子:叔本华的母亲和妹妹的全部财产,以及叔本华自己1/3的财产都存在同一家银行里。银行按时给他们一家人支付款项,供他们生活。结果这家银行因为经营不善,无法再给叔本华家付钱了。 银行家给叔本华的母亲和妹妹提出一个建议,答应给她们一部分钱,从此大家两清。银行家的意思是,你们要是不接受这个条件,我就破产了,到时候你们一分钱也没有。 这个合约中没有叔本华什么事。在叔本华的妹妹看来,她签署这个合约是抛弃了叔本华,光在为自己和母亲争取利益。 然而当过商人的叔本华老谋深算。他知道这个合约后,没有出言阻止。不久,银行家和叔本华的母亲妹妹签了合约,理清了债务,银行的经营渐渐地又上了轨道。叔本华找到了银行收入的证据,突然冒出来找银行家要钱。这时银行家没有理由不付款了,他只好乖乖地把叔本华的钱全都支付了。这事的结果是,叔本华的母亲和妹妹损失了全部财产的3/4,叔本华一分钱没有损失。在这件事里,叔本华等于间接地利用了母亲和妹妹的损失保护了自己的财产。而他在银行里存的钱,不过是他全部财产的1/3而已。

       尼采谈的第一种道德是属于弱者的道德,尼采叫它奴隶道德(又叫“畜群道德”)。表面的内容是同情、仁慈、谦卑、平等。其实本质上,是弱者为了掩盖自己对强者的恐惧、嫉妒和自私,借助奴隶道德去限制强者。比如现在社会的道德,大部分都是禁止型的命令,如“不许占有别人的财产”“不许欺骗”。这些禁令,保护的不是强者——强者不会让自己的财产被人占有——保护的是那些不能保护自己的弱者。弱者对强者感到恐惧,因此奴隶道德强调“仁慈”“谦卑”,把强者和特立独行的人看作是危险人物,要求社会限制他们的能力。弱者又因为自私就强调“同情”“分享”,要求强者给弱者分一杯羹。我们现在都讲“人人平等”,尼采却反对平等。

       在尼采生活的社会里,基督教道法就和咱们这里的儒教道法一样,是全社会广为接受的道德规范。《圣经》里说什么事情是善的,那全社会的人都不用多想,都认为这件事是善的。

       在法国大革命中,带着民主之名的雅各宾派进行了恐怖统治和血腥屠杀,这让很多欧洲思想家看到了“多数暴政”的危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