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旧事》相关的一些表达
“故人旧事“”是“憨憨故事”曾经用的自媒体注册名,该号连续每天发文的某个阶段,曾因故换过名称,待转过身“故人旧事”的简书号竟被人家抢注了,还好,简书上保留了一个“故人旧事”的专栏、各位作者、编辑使用起来还算简单方便。
以游兄发来孙云石大师墨宝为时间节点,从此以后就不是作者、编者个人名义而是一个自愿者团队在叙述憨憨故事了,赶紧去微信公众号改名,殊不知这里“故人旧事”名号也有人捷足先登。又增加两个字“重庆故人旧事”,原憨憨故事微信公众号改名终于成功。
可见,社会在进步,自媒体的发布平台采取了措施,作者作品及发布窗口的知识产权受到了应有程序、制度安排的尊重和保护。
至“憨憨故事“的微信、简书号问世近周年以来,一直以一个“知青文化搬用工“”为己任,不断搬砖,要如何尽责完成工作,是一件需要时常反省、自律的事情。
尤其是但重庆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为主的几人发起设立了"故人旧事编辑部",微信公众号更名之后。冠名《故人旧事》的作者和读者,均不限于知青这代人了。
我们这代人曾经狂热,曾好争辩,笔者也曾坚信为了实现理想只有“爱拼才会赢”,却很少追问自己的理想究竟是什么。
回望流年尘缘中,那些年,那个人,那条街的样子,感概万千。我们眼见着流年因缘在眼前消失,于是一群兴趣相投的同龄文史爱好者,就把讲述“故人旧事”设定为我们退休后发挥余热的一个目标。以此赋予退休生活比之前多出一点的意义。
当今信息技术与社会环境都在进行“系统更新”的大环境中,人人都有表达的冲动,都获得了空前便捷话语权的表达手段。网阅、掌阅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甚至不少人身陷于碎片化信息的糟粕而不能自拔。
岁月与阅历让我们发现,人类社会各种冲突,根源于文化的冲突,文明的冲突。
憨憨曾见过一帖,不知是哪位血性豪杰发出的,读来令人震撼、不少句子,难以忘怀:
——-曾是孩子的我们,半世已矣,应该认真告诉我们的孩子:我们经历过什么?
我们经历并参与过一场人为制造的文化大灾难,灾难破坏了常识、个性、情操、知觉、记忆、尊严。至此,莫说夸父精神、刑天意志、精卫风采、女娲气度、庄周境界、孟轲襟怀、荆轲侠义、聂政贤勇、田横高节、嵇康风骨、徐锡麟愤天下公愤、谭嗣同呼'请自嗣同始'......即中华元文化诞生的一切丰富斑斓的精神、人格、英气、情操,乃至个中特质、博蕴、结构,乃至一代又一代中国布衣创造的诗意人格、心灵大美、绝代风流----曾经达到人类精神价值极限,瓦解殆尽,几近绝迹……
我深以为,人类文明进程已经并且仍在证明:唯是直面历史,直面自我,直面并且遵从天下大道——普世价值,是望,是为标本兼治。
我深坚信,我们民族尚存的底色。我深感受得到爱到痛心的民族血脉深处,涌动的阳光尚在哗哗流响,不死而生生。我深知晓,人类命运,本质乃是精神历史;人类历史,本质乃是文化过程;一如江河行地,不为尧存,不因桀亡,岂能枉其一时。是知刚肠热,荒年共柔怀,永不绝望,永不放弃。
赶紧从宏大叙事中收回思绪,表达自己想做的事。
我们“故人旧事“作者群的愿景是:共享共建共办一个老故事讲述与倾听爱好者的、可持续发展的故事会。并把故事文化为白纸黑字。我们还期望借助数字技术把故人旧事构建成一个民间记忆库。
也许“故人旧事”网媒上的表达会活泼一些,而《故人旧事》纸质丛书亦会有自己的风格。同时网媒将精选稿件投往传统纸媒,让我们记忆中的“故人旧事“”更加久远的流传于世。
提醒一下,故人旧事选择稿件的倾向性关键词: 真实 直白 简约 有趣 。
微信公众号为“码字工匠老詹”近日在“新三届”公众号发表文章说:虽然还有不少缺点,尚在探索之中,但是,短短不过半年多时间,已经让我体会到了自媒体写作的诸多乐趣。颇有同感,故在此引用老詹发表在该文中的一段歌词:
《码字工匠之歌》
沉睡的雄心已被唤醒,
让生命发出光和热。
思想在手中转化为文字,
它们将得以永存,永存!
不要说我们劳而无获,
我们内心充盈着创造的喜悦。
这是灵魂的雕刻,
全身心沉醉其中,
生命的价值就一定要实现。
生命的价值就一定要实现!
是的,生命的价值,
就一定要实现。
再提醒注意《故人旧事》选稿倾向: 真实 直白 简约 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