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自我意识是毒药,反思和回顾是解药

2021-04-07  本文已影响0人  云蔓

这几天在为了我的第一场线下读书会做准备,选讲的书是《掌控习惯》。

这是我当初选择参加本地樊登书店领读人活动时就定下的一本书,可以说是在去年年底就已经定下了这本书,中间经历了演讲、拆书的课程培训,即将踏入实践环节。

选择《掌控习惯》这本书的原因在于它确实影响了我很多,说是我的人生因习惯而改变也不为过。但在第二遍重新阅读的时候我才发现,我对书中内容的解读真是不够全面。

如果说第一遍阅读过后,我只是盯着运用其中的几句话来直到我的人生,譬如“忘记目标,专注于体系”“从身份出发去培养习惯”等等,那么第二遍阅读之后,我对本书的框架都有了整体的概念,不但能够说出书中针对行动的四个环节提出的四条培养习惯的定律,还能说出每条定律之下的几个培养策略。

这也多亏了我在第二遍读书的时候,找到了更好的读书方法,虽然写读书日记并不容易,但是每天结合思考整理的内容以及写下的感悟让我印象深刻很多。

不过更值得一说的是,大量的阅读以及自己对于培养习惯方法的实践,让我对于这本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这一本书,而是通过这本书里的内容看到了更为广阔的知识世界,似乎一些让我感悟深刻的文字或段落都能引发一次联想。

第二遍阅读《掌控习惯》的时候,我的最后一篇读书日记里少写了一部分内容——书上的最后一章“高级战术”。

当初没有整理“高级战术”里的内容,是因为在这一章的开头,作者写到了“培养习惯要根据个性进行选择”“充分运用你的基因”之类的话。因为我并不是非常赞同“性格论”和“基因论”,所以脑子一热,后面的内容看是看了,却没有看进心里去。

今天在整理读书会活动设计的最后一部分时,我犹豫了一下要不要把这一部分内容增加进去。

一边犹豫一边拿书翻看最后这一部分的“高级战术”,发现里面确实有一些值得一说的内容。就比如说我之前很反感的“根据个性选择习惯”“充分运用你的基因”,之前我认为这个内容很容易让相信性格、基因决定一个人的那些人放弃努力,但是重新看过之后,我想书里想要表达的意思大约是“有一些习惯确实受到个性和基因的限制,你可以坚持做,并且可以做的不错,但是并不需要去追求超出能力之外的极致。”

如果要反思一下之前为什么我没有好好理解这部分内容,也许是我在“是否接受性格论和基因论”这个天平上太过偏向于“不接受”的那一侧了。

其实之前我自己也表述过,我并不是否定个性和基因对人的影响,我认为那是一个人能力的天花板,你也许努力了也达不到自己的天花板,但是至少努力过后你能超过甚至远远超过平均水平。

但是在读书中这部分文字的时候,我不知不觉的“站了队”,导致了片面的理解,甚至连后面的内容都没有好好理解。

当然这里所说的习惯,我更多的理解为“技能”。

继续翻看后面的“高级战术”,我又看到了自己第一次阅读时划出来的几句话:

【我们越是执着于一个身份,就越难超越它。】

【避免让你身份的任何单一属性主导你的为人处世。】

【假如你固守一种身份,你会变得不堪一击。】

【就像水在障碍物周围流动一样,你的身份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不是与环境对抗。】

上周和书友见面聊天,恰巧说到了“标签”这一话题。

有关于“标签”,我自己也不知一次的梳理过看法,在这一观点上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梦枕貘的《阴阳师》系列小说。

我一直觉得,人不应该限制自己的可能性,而限制住我们可能性的就是“标签”。身上的“标签”越少,越容易思维固化。

在我自己的认知里,一个人的标签其实可以有很多,种类也可以非常丰富,在介绍自己的时候可以结合场合打出当下最为适用的标签,就比如说和喜欢手帐的朋友在一起时,我可以说自己是个手帐两年生;和读书会的书友们在一起时,我看可以说自己是一个阅读者;在父母面前,我是一个女儿;在外人面前,我是一个创业者;等等。

身份是可以灵活多变的。

如果说反例,我自己身上也是有的。比如说以前当老师的时候,我特别强调自己的老师身份,所以面对学生和家长的时候,都没法很好的转换角色与他们交流,导致了我总是在沟通交流上受挫。

就像上面《掌控习惯》里摘录的那些话一样:人要像水一样,身份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而不是仅仅拘泥在一个身份标签里,那会让我们无法转换视角思考问题,并且降低我们自身的反脆弱性。

这阶段我自己一直在反思身份标签的事情。

为了准备这场《掌控习惯》的读书会,以及寻找新的内容在自媒体平台上输出,这几个月我的思考似乎总是围绕着“习惯”在进行,并且在参加了一次文案变现的体验营之后,整理了一份以我的自媒体定位相符的个人简介模板,打出的“标签”基本围绕着“自律”“习惯培养”“时间管理手帐”“读书”这四个标签打转,甚至每天的日更文章也很难跳出这几个标签,内容似乎越来越局限。

虽说把“自律”和“习惯培养”作为我的成长主线也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反复提及的次数多了,我也是把自己思维限制住了。

回想上周参加读书会,是讨论《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习惯三“要事第一”,我始终觉得自己接受不了书里的方法,连付诸行动也不知道该怎么完成,感觉我的思维和书之间有很严重的“隔阂”,背后的原因大概也是过度拘泥于自己的时间管理方式了。

怪不得孔子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中庸之道说着容易,思维上也理解,可真正做起来不知不觉就走偏了。

借《掌控习惯》书上的一句话做个总结:缺乏自我意识是毒药,反思和回顾是解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