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亲子教育亲子关系

真正拥有,真实分享

2019-10-28  本文已影响0人  凡一生歌

皮亚杰将2~6岁幼儿的思维称为前运算阶段,并进一步将这一阶段分为前概念阶段和直观阶段。

前概念阶段一个突出的表现为幼儿的自我中心,其特点是幼儿完全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思想可能与别人的思想不同,因而不能客观地认识事物。

那么在复杂的教育现场,“自我中心”的思维特点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进入小班的现场,了解幼儿“自我中心”的思维特点在“分享行为”中的表现。

案例1:小宝的“分享”

“没礼貌,不交换”

点心过后,小朋友们陆续选了本书来看。小宝刚坐下来,忽然发现坐在旁边的小溪正在看的是他平时最喜欢的数字书。他愣了一下,拿着自己选的书径直走向了小溪,说:“交换!”说着手已经抓住了小溪手上的书。刚反应过来的小溪表情很紧张地说:“我还没看……”一边说,一边紧紧地抓着书不肯让步。

就这样,他们互相拽着那本数字书,谁也不肯松手,僵持不下的小溪连忙喊:“老师,老师,小宝抢书……”看见老师走过来,小宝边哭边生气地说:“他没礼貌,不交换!哼……”很不情愿地跟老师离开事发地点,边走嘴里还委屈地说着:“没礼貌,不交换!”

老师问他:“你知道他现在为什么不会跟你交换吗?” 小宝还是哭着说:“没礼貌,不交换!”小宝情绪稍微冷静了后,老师对他说:“等小溪看完了,你再试试。” 小宝还有点哭哭啼啼的,眼睛始终盯着小溪手上的的书。

老师离开后,他又走到了小溪的旁边,在小溪旁边转来转去,似乎在等待小溪看完。很多次他都想走上前去,可又有些犹豫,但眼睛一直盯着,似乎在等待机会。就这样又过了一会儿,他走向小溪,不知说了什么,小溪就跟他交换了。

拿到心爱的数字书的一瞬间,他开心得手舞足蹈,嘴里还念叨着:“哈哈,他跟我交换了!”老师说:“是不是呀,他看完就会跟你交换了,人家没看呢,肯定不愿意交换!”他一边哈哈地笑,一边走向了自己的座位。似乎明白了一点,或许还不明白。

案例2:鑫鑫的“分享”

“分享是一件多么高兴的事儿啊”

家长半日活动时,鑫鑫、青青几个小朋友在区域游戏时选择了建筑乐园,起先他们各自搭自己的,搭着搭着,鑫鑫和青青都去选三角形积木。

鑫鑫一下抱了很多块三角形积木,青青说:“鑫鑫,能分给我一块吗?” 鑫鑫说:“好的。”边给边不停地说:“分享是一件多么高兴的事儿啊!”其他小朋友也跟着说:“分享是一件多么高兴的事儿啊!”……

活动结束后,很多家长在反馈表中提道:“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真开心!”有些家长还表示:“孩子真是长大了,好感动啊!” 

“我想玩,可他不交换”

最近一段时间,孩子们在自由活动时都会拿出自己的玩具来玩,或者跟旁边的小朋友交换着玩。鑫鑫看到感兴趣的玩具,就直接走向前说:“咱们交换吧?”说着手已经抓住了心仪的玩具。还没等对方反应,玩具已经被交换了。

有的孩子可能觉得手里也有鑫鑫的玩具,就开心地去玩了。有时,别人说“不行”,可鑫鑫还是抓着对方的玩具不放,甚至会直接抢过来。当老师问他时,他红着脸说:“我想玩,可他不交换!” 

案例1中的小宝之所以会委屈地不停说“没礼貌,不交换”,可能是听父母或老师说过“会交换的小朋友有礼貌”之类的话。

但由于该年龄段的特点,幼儿对于语言的理解不够全面,成人也许在讲这类话时是有条件的,可小宝听到并记住的内容依赖于自身对语言的理解,例如只听到最近的话、理解依赖于自己最直接的兴趣和经验,所以“分享是有礼貌的”,就变成了“你要和我分享”,否则就没礼貌。

于是,当小宝看到他最喜欢的书时,就直接去跟别人交换,并且直接抓住了小溪拿着的数字书。这也说明,在交换之前他觉得一定会成功,小溪不肯跟他交换是他没想到的。

这种反差使得他委屈地不停说着“没礼貌,不交换”。委屈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是对的,而依据就是先前成人告知他的“分享是有礼貌的”。可事实上,当孩子没有达到成人要求的“分享”水平时,成人的要求会被孩子用另外一种方式转换为自己的武器来为自己服务。

案例2中的鑫鑫,好像很会分享,可事实上,他所谓的分享也带有很明显的“转换”,将鑫鑫的前后表现进行对比则更加明显。例如,家长半日活动中,当青青向鑫鑫要三角形积木时,鑫鑫给了,并且还说“分享是一件多么高兴的事儿啊”。家长们都夸奖鑫鑫长大了、真懂事。

在交换玩具时,鑫鑫基于前期的经验,觉得自己去交换肯定也能成功。当别人不肯跟他交换时,他就开始抢了,因为,他觉得“交换”才是正确的,成人也是这样告诉他的,不交换是不对的。

在教育中,我们不仅要发现这个特点,更重要的是尊重这个特点,因为只有让孩子们在“自我中心”中体验到深刻的“拥有”,才会有更加“真实”的分享。

很多时候,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可能是出于面子,也可能为了“教育”,会过分地鼓励甚至强制性地让孩子分享自己的心爱之物。

可是细想,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不在自己手里就意味着“失去”。一个心爱的玩具,如果经常性地被“强制”地分享给别人,久而久之,就可能会让孩子觉得这不是他的。没有拥有过,又何谈分享呢? 

所以,相对于“分享”的表现,让我们发现并尊重这个年龄阶段的自我中心吧,不妄图改变、去掉,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去决定、去选择,去真正地拥有,真实地分享。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