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班365极限挑战营内部专用挑战营十班点评专用无戒365极限挑战点评营

所谓的“天才”,究竟强在哪里?

2018-04-14  本文已影响58人  而你在明天

每当有人在某个领域取得超越平凡的成就时,人们总喜欢对其冠以“天才”之名,天才音乐家、天才运动员等等,天赋决定高度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有一位叫拉斯洛·波尔加的教育心理学家对此不以为然,并公开发表了“练习成就卓越”的说法。当然,这种说法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

波尔加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先后将自己的三个女儿苏珊、索菲亚和朱迪特培养成了国际象棋大师,三人均在包括奥运会在内的各个国际大赛斩获多个冠军,而波尔加对国际象棋仅仅只是业余爱好者。

波尔加由此证明天才之所以成就卓越,并非天赋强于普通人。那么我们眼中的“天才”究竟比普通人强在何处呢?波尔加没有给出详细的解答,《天才假象:从刻意练习、心理策略到认知陷阱》这本书给出了答案。

在我们的印象中,运动员应该是“天赋决定高度”理论的推崇者,毕竟远动员在选拔的过程中最注重的就是天赋。然而《天才假象》的作者马修·萨伊德却颠覆了我们的认知,他作为全英首屈一指的乒乓球运动员,并凭借自学考入牛津大学,恰恰是天赋理论的反对者。

在《天才假象》这本书里,马修·萨伊德从体育和音乐领域入手,指出了所谓的”天才“远超普通人的两个关键点:刻意练习和稳定的发挥。

本书思维导图

一、刻意练习成就卓越

马修·萨伊德出身普通,毫无天赋优势,他之所以在乒乓球领域崭露头角,源于自幼就远超同龄人的乒乓球练习,再加上乒乓球在英国是一项主流运动,堪比篮球之于美国。他的成功,可以说是时势造英雄,但更加无法忽视的却是他自己本身的练习。

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想要在任何复杂领域达到世界顶级水平,至少需要长达十年的练习,而普通人正是倒在了十年开始的地方。退一步讲,即使只是想要有所成绩,上千个小时的练习都是必需的。这一点其实与曾经风行美国文学界80余年的畅销书《成为作家》的观点是完全一样的,很多人都认为成为作家需要很强的天赋和灵感,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在成名之前一直笔耕不辍。每一个作家的成名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音乐领域公认的神童莫扎特,十岁之前就创作了不少曲目,更是在21岁时以传世佳作《第九钢琴协奏曲》闻名世界。提起莫扎特,大家更愿意以天赋异禀来形容他,却忽略他成名背后的付出。莫扎特的父亲本身就是著名的音乐家,在父亲的督促下,莫扎特自3岁时就开始了高强度的作曲训练,到21岁创作出传世曲目,其中历时整整18年。换而言之,莫扎特的成就是牺牲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用于作曲练习的结果。

公认的具有长跑天赋的黑人,并非真的天赋异禀,而是肯尼亚少年限于条件,从小就跑步上学。有的甚至在高海拔地区跑步,所以我们认真观察不难发现,顶级的肯尼亚运动员主要来自于高海拔地区。所谓的天赋,其实是后天练习的结果。

同样是练习,为什么每天高强度工作的出租车司机在驾驶技能方面却始终成就不显呢?这正是强调“刻意”的原因。想要在某一领域取得过人的成就,提高练习质量是必须的,也就是进行目的性练习。1900年奥运会男子100米最快的速度是11秒,这在当初是个奇迹,但放到现在,连进入全国高中总决赛的资格都没有。大量的练习让我们熟练地掌握专业技能,而不断增加难度的目的性练习,则帮助我们实现创新、改变自我。目的性练习与当下流行的深度工作的理念不谋而合,就是最大化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效率。奥运会“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所要传达的精神正是如此。

也就是说,成功,源于长年累月的刻意练习。

二、稳定的发挥

或许有人会质疑,无论在哪个领域,有着成千上万个小时刻意练习的大有人在,而闻名世界的却只是少数。这涉及到了关键时刻的稳定发挥。

对于运动员来说,将大量的练习成果展现出来的时刻就是在奥运会、锦标赛等世界性的赛事上。在这种时刻若是无法稳定地发挥,你平时所拥有的成绩都不会轻易被人认可。就像高考一样,平时模拟考名列前茅的人在高考时因为紧张发挥失常而名落孙山的不计其数。

卓越者之所以能稳定的发挥,源于一种安慰剂效应所产生的具有助推作用的信念。安慰剂效应的说法源于1944年美军在意大利的战斗中,麻药用光之后,军医让护士给需要手术的士兵注射生理盐水,而士兵以为是麻药。结果是,生理盐水产生镇定作用。

安慰剂效应通俗点说就是心理暗示。国外许多顶尖运动员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这种被我们视为迷信的信仰本身是没有任何作用的,但与安慰剂效应所产生的心理暗示一样,带给人良好的抗压能力,以保证自己在关键时刻稳定发挥。曾经连续186周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积极心态的力量》的作者诺曼·文森特·皮尔针对这一点提出:重要的是信仰,而不是信仰的具体对象。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说“天才都是疯子”。我们眼中的“天才”往往都具有超越普通人的狂热的信念,而这,恰恰不是天赋所能给予的。

那么,明明很优秀的人,为什么会发挥失常呢?这是自我怀疑的结果。大量的刻意练习能改变自我,具体改变的有两个方面,身体和大脑。肌肉记忆我们都不陌生,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国庆典礼上人民解放军整齐的步伐就是源于大量的练习产生的肌肉记忆。

刻意练习不仅使肌肉产生记忆,同样改变了我们的大脑。像乒乓球这样高速而又精妙的运动,依靠临场的意识反射肯定是不足以保证接球的,而平时的训练就是将技能在大脑中刻成记忆,形成无意识。关键时刻,由于运动员太紧张,过于专注,让自己的意识干扰到了无意识,导致反应变慢,发挥失常。这种情况对于诸如演讲、考试、面试等都是同样的道理,究其根本,还是心理素质的问题,而非天赋。

本书封面

马修·萨伊德在《天才假象》中,提出了“练习成就卓越”的观点,从音乐和体育领域入手,向我们证明天赋的重要性一直被我们高估了。我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能成人所不能,并非天赋异禀,而是他们有着远超普通人的刻意练习时间和后天练就的强大的心理素质。

换而言之,当你认为你受限于天赋而无法在专业领域取得成就的时候,其实是你在为自己的不肯付出找借口;如果你认为自己足够优秀,却总是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在放弃之前,不妨试着提升自己的信念,练就过硬的心理素质。做到这两点,成功也许唾手可得。


更多好书

请关注我的文集:

明天读好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