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500字

NO.65 谈谈科学–《经济解释》

2016-03-14  本文已影响38人  思维工具箱
科学不是求对,也不是求错;科学求的是“可能被事实推翻”。可能被事实推翻而没有被推翻,就算是被证实了。

当时间尺度一放大,现在错的也许就变成了对的。没有永恒的真理,只有暂时的理论。

科学就是从现象中发现规律,从规律中探究原因。科学的过程:现象→规律→原因。

现象(事实)不能解释现象(事实)。天下雨,天上有云,这是现象的解释。现象虽不能解释现象,但可以验证理论。

但是,理论可以解释现象(事实)。由于江、河、湖、海受到太阳照射,水就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又变作小水滴,最后变成云。组成云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受到下边气流的顶托,上升的气流也在不断把水汽从下面输送到云里来。云里的小水滴、小冰晶在运动中相互碰撞,体积会增大。云下层的水滴慢慢变大,云彩上层的冰晶体积增大以后,掉到云彩层下部的水滴之间,水滴会越来越大。当这些水滴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它们的时候,就会下雨了。

可以解释现象的科学理论,都可能被现象推翻,没有被推翻很可能是增加了约束条件(假设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科学理论的解释范围同样受到了限制。当达到极端,成为特殊到只能解释一个现象的特殊理论,就失去了内容。理论的解释范围越广,其越有生命力。

有解释力的理论往往起于抽象的思想,以某些非现象(事实)的约束条件(假设)入手,然后经过逻辑推理,最后通过现象来验证。

这不就是理论指导(解释)实践(现象),实践(现象)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通过现象验证理论的方法,是以事实作为反证。这就涉及到逻辑了(一笑),要验证下雨必定有云(A→B),等价于验证没有云就没有雨(notB→notA,否定后件论证),但不等价于验证没有雨,就没有云(notA→notB,否定前件谬误)。

约束越多,行为的推断就越精确,但如此一来,被推翻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科学是冒险游戏。对行为的约束力越大越妙,但绝不可延伸到被推翻的领域中。

规律是个有意思的概念,一个现象背后必定包含着一个或者多个规律。发现规律的过程:首先观察现象,将现象中的对象分类,归纳同一类型的对象具有的共同特点,总结成规律,再通过现象来验证规律。规律包含着一种共性和必然。共性说的是规律的约束条件,必然说的是规律对现象的解释力。

有解释力的规律更好的指导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付出,我们收获我们想要的,规律是我们处事生存的法门,与自然打交道我们依靠自然科学中的规律,与人打交道我们依靠社会科学中的规律,慢着,你我又不是全才怎么可能通晓这么多的学科,那我们处事的规律是什么?最原始的也是最有效的办法之一:试试。左戳记戳记右戳记戳记,我们踉踉跄跄的前进,还好我们的记忆不是7秒,犯了错就狠狠地记在心里,下次避免。我们总结的也不是什么大规律,用在自己身上自圆其说,这就非常好。当然,光靠自己试错毕竟要走不少弯路,成本高,学习他人的经验还是靠谱的一条路,边学边走。最后,总结出一个具有解释力的规律,这规律不但可以用在自己身上还能用在其他人身上,这也就算完美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