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薄,儒家思想的一个逻辑错误

2020-12-18  本文已影响0人  大大的梦想简书

春秋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大爆炸时代,产生了诸子百家。儒家当时最强劲的对手有墨家和道家,“圣王不做,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则归墨”。墨家提倡“兼爱”,以杨朱为代表的道家提倡“贵己”、“重生”、“人人不损一毫”。二圣孟老夫子狠批墨子、杨朱为“禽兽”:“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儒家不同意墨家无差别的博爱,这是正确的。有厚有薄,这是人之常情。墨家无差别的兼爱,其实与佛家的观念一致,甚至有人说墨子虬髯卷发,就是印度来的佛教徒,带有佛家出世观点的思想自然有悖于俗世的常理。

一个人爱自己的孩子一定胜过爱邻居家的孩子,爱自己的父母也一定胜过爱其他人的父母,这是天性,也就是“良知”。

但儒家同时又反对杨朱的利己,在自己和君上、父母、兄弟、朋友之间要“忠孝悌义”,要舍己为人,要先人后己,这就与自己的“薄厚”观点冲突了——人最应该先关爱的,应该是自己。

如果“薄厚”是良知、是天理,那么我们可以把这一良知推广到底:一个人肯定是要先爱自己的,也只有先爱自己,才能有资格和能力去更好的爱别人,就像在飞机上失氧的情况下,你第一时间应该给自己戴上氧气罩,然后再去帮助老人、孩子和其他人。爱自己后再去爱自己的家人,再去爱其他的亲人、朋友、同事、熟人。再后,关爱人要比关爱动物多一点,关爱动物比关爱植物多一点,以此类推,逻辑上就非常通畅了。

再从生物演变的角度看,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行为只不过是为了让自己的基因更好地传承下去,让自己活着、活得更好,是保证基因得以传承的最基本条件。所以对自己好一些,当然是要排在第一位的。

儒家在这一非常明显的逻辑上发生了自相矛盾,很难说不是儒家明知故犯之举,是不尊重事实的虚伪表现。

当被世俗意义上的道德所绑架,连圣人也难免撒谎,歪曲真相。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