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促孩子努力,不如培养孩子专注力
每天好心情
有一个清醒的头脑比有一个聪明的头脑更重要;有一种良好的习惯比有一种熟练的技巧更实用;有一股青春活力比有一副健全的臂膀更有力;有一身勇气和胆识比有一门知识更强劲。
The Rain久石譲 - Joe Hisaishi Meets Kitano Films
我们总是用“努力”这一标准来激励孩子,
但常常却忽视了,效率才是制胜的关键。
然而,真正决定成绩及学习效率的,
根本不是努力,而是专注力。
5~7岁的孩子可以专注15分钟
7~10岁的孩子可以专注20分钟
10~12岁的孩子可以专注20-25分钟
12~14岁的孩子可以专注30分钟
以上这组是德国的一个育儿研究数据,
对比一下,你的孩子能专注多久呢?
我有个朋友叫波波,
小学别人读了6年,波波读了12年。
也就是每个年级读两次,
是因为他不努力学习?
不是的,
波波每天都做作业到很晚,
所有课外闲暇时间也都搭在里面,
老师都说他特别勤奋读书,
但成绩却始终在班级下游。
这样一类的孩子身边很常见,
TA们往往看起来都很安静且刻苦,
花费比其他孩子多一倍的时间和精力,
却未必能获得对等的效果。
经过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波波在学习的时候,
内心会有多种想法,并不是统一的。
比如,试图专心写语文作文,却又开始担心:
数学作业会否来不及做?是否要先做数学作业?
做了数学作业,又不由自主地开始猜测,
明天的英语小测验,老师会考什么样的题型?
这种“分裂”的想法,
是因为ta们的潜意识“不甘心”仅仅专注做一件事,
因为太害怕没有效果,
仅专注做一件事意味着“高风险”,
这种倾向会带给ta们巨大的焦虑。
于是,在他的潜意识控制下,
只能通过不断转移注意力,
变换目标,才能对抗这种焦虑。
时间一长,分心就成了习惯,
“内耗”的模式就逐渐固化下来。
如果你要问这种导致“分裂”的焦虑来自哪里?
可能来自一些挫败感。
波波面对这语文作文本之所以会分心,
其实是因为她曾花费很大力气在写作文上,
但却依旧得了很低的分数。
这种巨大的挫败感压抑在孩子的潜意识中,
虽然当时暂时压制住了,但情绪并没有消失,
之后每次当她面对作文本的时候,
这种内心深处的负面情绪就会被唤起。
这个时候,潜意识就会控制孩子的注意力,
转移到另外一件事物上,
以避免唤起那份曾经的挫败感。
当ta们无意识地转移注意力,
其实是在保护自己当下的情绪状态。
也就是说,
类似这样的被压抑起来的负面情绪越多,
焦虑程度越高,孩子的专注力也就越差。
孩子“分心”的几种原因
排除器质性因素,
造成孩子不同程度注意缺陷的原因有很多,
上文凝凝这个案例中,
表面看起来原因在于对学习的焦虑感,
但究其深层次原因,
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与家庭环境
及家长养育方式相关的原因:
0~1岁 给予孩子“深情的凝视”
哺乳期,当孩子还在妈妈怀中,
能够获得妈妈全情投入的凝视,
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巨大的情感满足。
全情投入的“客体贯注”
能够让孩子的潜意识获得一种信念:
当我深情地看着妈妈的时候,
妈妈也会给我全部的专注力,
我的专注投入,是能够获得正面回应的。
所以,妈妈们喂奶的时候,
请尽量深情地看着宝宝,抚摸ta的头发,
这一刻的投入非常重要,千万不要刷手机哟。
2岁+ 尊重孩子的边界感
大约在2岁以后,孩子逐渐开始有独立的意识,
无论是吃饭还是玩玩具,
ta都很希望能够自主地去探索世界。
这个时候,就需要妈妈“不打扰”地陪伴。
当孩子能够独立地去做一件事的时候,
就请不要插手打断,
这也是对孩子“边界感”的维护。
边界感弱的孩子,专注力就弱。
比如,有些家长做不到“进孩子房间时先敲门”,
这其实就是对孩子边界感的侵犯,
试想这些常常被家长破门而入的孩子,
就很难避免地会被“等下爸妈会不会突然”
进来这一顾虑而“打断”手头的事情。
这种较弱的亲子间的边界感,
无形中也在影响着孩子的专注力。
0~6岁 打下安全感的基础
童年早期的安全感对于孩子一生都很重要,
大量研究发现注意有缺陷的孩子,
安全感都很差。
假设一个安全感较低的孩子,
进入了一个新的状态/环境,
ta首先要做的是去判断环境是否安全,
周围的人是否可信任,自己是否被接纳,
太多的顾虑会使得ta们进入
专注的学习状态的速度比其他孩子更慢。
也就是说,
当别的孩子都已经专注于书本内容的时候,
安全感低下的孩子思考的却是:
这门课的老师会不会不喜欢我,
之后的测验会不会考不好,
爸爸妈妈会不会因此责备我?
因为基础安全感薄弱,
所以ta们首先专注的并不是书本,
而是探寻自己内心的稳定和平静,
这种“消耗”会使得ta们
专注的速度和效率都相对更弱。
如何提升孩子的专注力?
孩子处于6岁之前,
可以通过以上这些影响专注力的原因入手,
进行有意识地“预防”,但若是过了这个阶段,
也可以通过一些训练,逐渐提高孩子的专注力。
让孩子感受专注的愉悦感
小朋友因为大脑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
兴奋和抑制的功能还不能很好地配合,
所以自制能力就相对差一些。
甚至很多事情还没有开始做,
就已经开始分神了。
家长们能做的,是不断挖掘孩子专注的领域,
并让他们感受到,
专注于一件事时获得的愉悦感。
记得前阵子,
我买了一套《秘密花园》的涂色本,
但是我却没有办法完全专注于这一件事。
总是会有一种想要“高效能”的想法,
一心多用,
最后发现涂一页纸都很难完成。
但当我专注于填色的时候,
我就完全属于此时此刻,
不用再去多思考各种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我确实能感受到一种愉悦感。
然而,很多成年人正在逐渐失去专注的能力,
以至于孩子们也无法专注于此时此刻。
在路边等红绿灯的时候,
陪孩子吃饭做作业的时候,
家长们都在刷新闻或朋友圈,
生怕漏掉什么重要的热点。
电影院里陪孩子看电影的家长,
多半也都在刷手机。
虽然看电影这样的活动,孩子能够独立完成,
看起来并不需要家长的陪伴,
但若是走出电影院的那一刻,
你向孩子传达出你的观影感受,
这绝对能传递给孩子一种信息——
原来我的爸爸/妈妈跟我一样投入!
(不要小看这种“共鸣”,它很能增进亲子间的链接。)
作为家长,
如果能把自己手头的事情做得更投入一些,
比如提高此时此刻陪伴孩子的质量,
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专注力的训练。
两个关于专注力的小训练
专注力的另外一个方面,
体现在是否能迅速地将自己的意识
集中到此时此刻。
课间休息时,大家都可以专注于各种疯玩,
但若响起上课铃声,这个时候,
是否能让自己迅速地安静下来进入上课状态。
这就像带兵打仗,
如何以最快的速度调动各方面的兵力,
战胜各种干扰,集中起来对抗此时此刻的状况。
在我家乐乐上小学前的这个暑假,
我给她买了新的书桌,
当作进入小学前的一个“仪式感”,
也想借此让她能坐到书桌前,
就立刻进入“专注学习”状态。
只是一开始,
她坐在书桌前总是会东摸摸西瞧瞧,
脚还晃荡晃荡地。
于是我对她进行了一个“身体整队”的训练:
●双脚放在该放的地方,背脊挺直了;
●小耳朵准备好,拒绝接收太多外界的杂音;
●眼睛专注地看着书本;
●最后,大脑来思考书本上的内容。
把身体的各个部位都看成是学习知识的“士兵”,
在短时间内把士兵们进行有效地“整队”
是一个专注力训练的过程,
也是“带兵打仗”的提前演练。
这样一套训练很适合学龄前的孩子,
能让ta们从中掌握控制自己身体的方法,
更好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除了这个“身体整队”的训练,
还有一个小游戏适合更小年龄段的宝宝。
我们小时候都玩过“一二三木头人不许动”,
这个小游戏能让孩子快速安静下来,
在游戏中锻炼如何抑制自己的各种小动作。
在游戏中,家长还可以给孩子做示范,
通过解说如何安放自己的手和脚,
是否要把眼睛闭起来等细节,
让他们逐渐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和意念——
即如何把注意力集中起来的能力。
偶尔给孩子进行一些专注力的训练,
除了能提高孩子学习的效率,
对情绪的管理能力也会有所帮助。
专注力的训练,
是为了让孩子感知到,
专注于一件事
是能获得极大的成就感与愉悦感的。
懂得专注于此时此刻的孩子,
能够获得滴水穿石一般的能力,
这种能力,无论在未来的学习还是工作中,
都能让ta受益终身。
作者:克里斯。有部分补充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