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自己心中的路——关于《同胞,请淡定》
生活在与香港一水之隔的深圳,地理上的便利使得来去香港非常之便利。上午过关,晚上回来,逛街一般的容易。去多了,自然也感到深港间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的不同。香港的地铁非常发达,基本去到那只需要搭乘地铁便可覆盖几乎所有想去之地。地铁里总是很拥挤,老老少少,形形色色的面孔却给人颇为相似的感觉:衣着休闲,偏暗色系的人占很大比例,颜色鲜艳、标新立异的也不在少数,最有趣的,莫过穿类似风格衣服的人年龄跨度非常之大——格子系、帆布鞋的白发老先生和化浓妆,衣着讲究的奶奶级人物与简洁T恤搭牛仔裤的年轻人自得其乐。不会觉得谁穿的与年龄、身份不符,大家过着自己想过的日子。
走在香港的小道中,佝偻着背收垃圾的老人、印菲的打工仔、热闹嘈杂的茶餐厅,这也是香港,一个普通人的香港。这种小道,生活的味道很浓,与各种口音交汇的大商场比,少了一些聒噪,多了一份从容,而这份从容,来自于各行各业普通百姓踏实工作的态度。颇赞成一种富有理想主义的精神,凡事不能都已输赢论英雄。就像林奕华说的:“我为什么要生那么好的孩子?原因就是要保证你自己留下的“东西”是最好的。那为什么要是最好的?“赢”嘛!你要在最“对”的时间做最“对”的事情,就是为了不要“输”。但是,人跟人之间的关系永远都在谈“赢”跟“输”吗?”如此生活,不累才怪。当然,不是否定努力,只是以为这个社会的价值观应该更多元罢了。
香港的房子出奇的小,一晚上几百元的旅馆竟然只能容纳床和床头柜。抬头望着高耸的公寓,密密麻麻的窗户简直让人密集恐惧。这种生存环境,说不定能培养更多把“蜗居”当是一种很好的训练的欧阳应霁们罢。
现在年轻人的焦虑多了:住房、工作、家庭、学业云云。我们无法改变当下的环境,但要试着改变自己——态度上的和心情上的。“我们现在都是拿别人的“对”来当成自己的“对”,而没有机会去看看别人的“对”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我们的社会并不鼓励人去独立思考,大家都把一些现成的,甚至是一些广告、童话、电影之类的东西拿来作为我们的参考,或者说憧憬一种虚幻的‘目标’。”现在地铁车厢中的大多数都在埋头玩弄手机,很少有人看一本书。突然想问智能手机之前的车厢是怎样的景象?大概多数在睡觉或发呆罢。年轻人应该想好自己今后想过怎样的日子,如果就是想赚钱,那就去赚好了;如果心中想的并不是每日挤地铁、加晚班的日子,而是与家人共享天伦,何必挤于“北上广”?每天忙忙碌碌,却忘记思考最重要的问题。
每个人有自己的活法,想好了,努力实现,心自然能淡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