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想法简友广场

德为何会失真,善为何会转恶?

2025-07-17  本文已影响0人  安洁儿自在

人们常说道德两字经常连着说,实际上,道是道,德是德,在读《道德经》的时候,会看到它分为道经和德经。所以也有“道为体,德为用”的说法。

上篇文章领悟南怀瑾:每个人各有他独立的生命价值,不需要受别人、受环境的影响里讲到全德之人,不仅是外形的完全,还要精神的修养,内心道德学问的成就。

现在在生活中,人们确实也越来越提倡注重德行。以有德行为美,然而《道德经》又告诉我们: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当人们都认为讲德行好时,恶便产生了。

网图 侵权即删

庄子在讲了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后接着讲人间世,也就是关于人世间的事情。有智慧的人曾指出德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

但是,因为人世间是有二元对立的,所以德也会分化出不同的样子,有真有伪,善恶相转。

在人世间里,庄子紧接着又说了一句: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

那德为什么会失真,善为什么会转成恶呢?南老的《庄子諵譁》中解读道:德失真是因为好名。名是人们互相倾轧的原因。

从中就更好体会了为什么所谓的修德,为善最后带来了不好的结果。因为不纯粹,用另一个说法就是有小我的抓取心。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家人生病了,你生发了一个想法,想给他买些吃的东西。本来是件自然的事情。

但是如果自己给它加上别的目的,认为我是好人,我有好心,我尽心尽力为家人付出。或者被他人加上别的目的,对本来自然的行为加以各种的评论,宣扬和强化,那么最后就会变成为了那个好人好心的名而互相绑架。

即使东西不好吃,不喜欢吃,甚至吃了对身体无益,也为了不辜负对方的好心而硬吃,被迫吃,这样,即便是想为善也失了真。

所以,人们可能也逐渐意识到,本来想滋养关系的道德,却变成了一个绑架的名义和工具后,反而破坏了关系,就算表面看似努力维持着虚假的平和,实则没有一天内心是自在的。

但是当人没有觉知,不觉醒的时候,会简单地认为是好人没有好报,傻子才讲德行。

实则圣人所说的德,是无我的,自然的,无为的,无争的,而不是世人那种为了个人名誉私利而刻意滥用的所谓的德行。

由此体会为什么当人人都以德行为美,把自己标榜为好人时,反而会有越来越多的伪君子。

有人可能会说,我做好人好事并没有抓取什么名利啊。

但是实际上,哪怕只要有一个看似普遍的念头:我要让别人知道我是好人,好妻子,好丈夫,好父母,好儿女,我要表现为一个好人,就都是不究竟的。因为这些其实都是有小我之心在里面的。

在生活中,修心时也包括觉察这样的念头。从中进一步去领悟儒家说的正心诚意,道家说的静,无,不争以及佛家说的空。

网图 侵权即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