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的世界中总是有不变的原则可借鉴》 ——关于《高效能
同志们,大家好,今天我要分享的书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我给这次的分享取了一个题目叫《变化的世界中总是有不变的原则可借鉴》。
第一层意思:分享就是捡便宜
“没有输出的读书就不是真读书”,这是很多读书界高手总结出的一句真理。有效阅读不光要通过输入的方式,读更多书,学习更多的知识、经验、技能;还要通过记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尝试运用等方式来输出,从而将书中的知识经验、观点技能等转化成自身修养、能力思维的一部分。今天能有机会代表第一党小组跟大家做个读书分享,就是很好的一种输出方式。因为在准备分享的过程中,我肯定要多读几遍加深印象,要把书中的主要内容、思想精髓进行一个总结归纳,还要形成文字,想想怎么才能把自己的感受说清楚讲明白。这样倒逼自己认真读一本书,可能比平时读十本书的效果还要好。所以自己特别高兴,能当第一个捡便宜的人,也希望部里读书分享活动能越办越好,让分享者和受众都能捡到更多便宜。
第二层意思:为什么分享的会是它
在准备这次分享时,自己初步确定的备选书目其实有五本:《高山下的花环》、《巨流河》、《罗伯特议事法则》、《可复制的领导力》、《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高山下的花环》,我想大家肯定都知道,它对我的影响特别大,第一次看书流泪,还记住了“位被未敢忘忧国”这句名言。《巨流河》,通过一位世纪老人的一生回忆,展示的是纵贯百年、横跨海峡两岸的大时代史诗,我买过最多本,先是自己买本看完,又专门给老婆买了本,还买过六、七本送朋友。《罗伯特议事法则》是一本最特别、最枯燥、也最有趣的书,厚厚的一本将近600页,从怎么主持、记录、辩论、表决的各个环节讲起,其实只说了一件事--怎么开会,怎么把会开好。虽然是美国人写的,但是对于喜欢开会的中国人来说,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王石为推荐这本书就专门写过一篇很好的序,有兴趣大家可以先把那篇序找来看看,对这本书的价值可以有个初步了解。《可复制的领导力》,按照作者樊登自己的说法,是一本可以给别人创造价值的学问,我的理解是这本书深入浅出,结合实例,对很多管理学的理论进行了一个剖析,给人启发很大,我前段时间运用了一次,把它用在管理五岁的儿子上,效果还不错(展开,里面提到管理者要对团队成员工作的及时反馈,),现在部里生二胎的同志比较多,领导力从教育娃娃抓起,大家可以去试试。但是最后,我还是选了这本《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好在哪里,我会结合书的主要内容,放在第三点去分享。可以说,能在我反复斟酌的这五本书中脱颖而出,就已经说明这本书足够好。补充两个小细节,一是去年杜部长在微信群里推荐樊登读书会,我充会员后,听的第一本书就是它,听完之后的第一感受就是一年的会员价格是365块,花这365块,如果只能听这一本,都已经是赚翻了。二是在部里我还已经找到一个知音,武兵后来也听了,觉得很不错,我买实体书时多了一本,又给他送了,读原著后,我们对这本书印象更加深刻,专门聊过几次,都赞不绝口,只恨读晚。
第三层意思:这本书究竟好在哪里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的名字跟朋友圈里常有人发的励志鸡汤文标题差不多。但是作者史蒂芬·柯维博士,却是一位真正的思想家,曾被评为“推动美国历史进程的25双手之一”,这本书不仅是企业、组织机构、更是个人获得自我提升的人生必修教材之一。今天时间有限,我不可能面面俱到,这里要说的理由主要有三条:
第一个理由它所讲述的是不需证明、普遍存在、永恒长久的基本原则。我们生活在一个发展日新月异,变革无处不在的高速时代。打个比方来说,简直不可想象曾经的手机巨无霸诺基亚,会在无声无息中就轰然倒下,也几乎不敢相信时速300公里的高铁还未曾全面普及,600公里、1000公里甚至2000、3000公里的超级高铁,已经开始测试。这个时代好像一条奔腾的大河,我们不停地奔跑,也不过只是勉强保持在原地,不被时代所淘汰。在这个一切都在改变,所有都是新的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是否还存在不随时间而改变的原则,还存在可以超越种族、年龄、职业、文化所有的一切一切而存在,而能够让人一生不断成长的终极法则。按照史蒂芬·柯维博士的理论,这样的法则是存在的,他把这样的法则总结成了七条,分别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统合综效、知彼解己和不断更新。养成这七个习惯,不要求我们有非凡的勇气、高深的智慧或者过人的胆略,只要能够锲而不舍的坚持,就会像高山滚石一样,一旦滚下去,形成势能了,就会越滚越快,越滚越顺。
第二个理由它所构建的是一个逻辑严密、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理论体系。心理学把人格的成长分成三个阶段,即“依赖型人格、独立型人格、互赖型人格”,结合人格成长,这七个习惯其实可以分成两部分,“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为一部分,养成这三个习惯,可以帮助我们由依赖型人格成长为独立型人格,“依赖型就是—以‘别人’为中心,别人照顾我,别人为我的得失负责,这样依靠别人,没有自我肯定不好”。要完成由依赖型的人格转换为独立型人格,就需要我们按积极主动的原则,做变化的催生者,而不是被动等待变化;按以终为始的原则,以最后的目标来规划自己的当下,再通过当下的努力来实现最终的目标;按要事第一的原则,次要的事不能放第一,最重要的事也绝不放第二,始终要坚持把最重要的事办好。然后到了独立型人格,“独立型人格——以‘我’为核心,我可以做到;我可以负责;我可以靠自己;我有权选择。就像我们常说的女强人、女汉子,这样的独立型看似不错,但也有一个问题,容易走向极端,因为谁都不靠,就无法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举学霸的例子,学习可以独立,生活却不可能一个人)。这就需就要学会双赢思维,我们生活不是打麻将,要看住上家,盯着下家,宁可自己不复,也不让别人复牌; 要学会知彼解己,就像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争取别人理解,先要理解别人;还要学会统合综效,发挥团队的力量,避免1+1小于2,不满足于1+1等于2,努力创造1+1大于2的成果。“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这三个习惯就是第二部分,通过这三个习惯的养成,实现由独立型人格成长为互赖型人格,也就是“以‘我们’为核心,我们可以做到;我们可以合作;我们可以融合彼此的智慧和能力,共创前程。”这就达到比较成熟的人格阶段,再加上最后一个习惯“不断更新”,就可以让自己不出现老化或疲劳,不断迈向新的成长之路。
第三个理由它的内涵实在博大精深,我现在勉强理解运用了其中一个就已益匪浅。在这七个习惯中。自己感觉,我算勉强理解运用了的只有第一个,积极主动。积极主动是个好习惯,大家都知道,可什么叫积极主动?有人就会说积极就是主动,那主动又是什么?主动就是积极。在这本书里把积极主动定义为“学会选择+学会把握影响圈、关注圈”。学会选择,就是我们的每一个行为习惯,其实都是刺激和反应的结果,例如“他逼我,我才不得不这么做”、“老师对我不好,所以我才不想学习”“儿子不听话,所以我才打他”。但是按照书里的理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还有个巨大的空档期—选择。不是刺激就一定要有反应,也不是面对刺激就只能有那一种反应。你的所有反应都是你有意识或者无意识选择的结果。(举例子,自己乱扔东西,老婆会骂生气,孩子乱扔东西,笑呵呵。因为是你选择了)。学会把握影响圈、关注圈。关注圈:可以看到,可以理解,但超出了自己能力范围无法改变。影响圈:不光能理解、能看到,还可以采取措施对他们产生影响。(范中淹的故事)人生面对的问题:可直接控制的、可间接控制的和无法控制的,无论哪类问题,解决的第一步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都可以用影响圈的理论去发挥作用。我们如果把主要精力用在那些可以看到却无法改变的关注圈,最终你的影响圈只会越来越小;如果把主要精力放在影响圈上,就会让影响圈越来越大,将更多的关注圈纳入影响。”所以,西方有句谚语,上帝啊,请赐我平静的心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关注圈),请赐我勇敢的心去改变我能够改变的(影响圈),请赐我智慧的心去辨别他们(学会选择)。”前几天,我们党小组开三项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针对责任教育,我谈了一个观点,我觉得提升能力也是一种责任,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没有能力该你挑的担子挑不动,能力不足要你挑的担子挑不远,还谈什么尽责。这就是受了积极主动这个理论的启发,积极主动的去提升能力,积极主动的去思考谋划,把工作都做到前面了,教育的效果也就肯定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