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怪诞行为学
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是在得到的每天听本书里,乍一看书名很诡异,以为是说精神病方面的书籍,后来听了内容觉得非常有趣又实用,于是在kindle里下了完整版细读,收获良多。书的原名叫Predictably Irrational: The Hidden Forces That Shape Our Decisions 、直译是可预测的非理性:让人做决定的隐藏因素,翻译得好的确需要功夫,就交给后来人去伤脑筋啦。今天讲讲我从这本书里收获的几点启发。
诱饵的重要性
大部分人买东西做选择时一般类似评委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选择中间的那个,当然土豪除外。所以商家会利用这些因素来作怪,比如理发店会设计一个贵的离谱的设计总监剪发价,一个最便宜的“实习生”剪发价,其实都是引诱你选择中间那个看起来“性价比最高”的剪发价,殊不知其实三个人都是一个人。类似的还有自己工资涨了10%的幸福远远无法抵消得知邻桌同事的工资比你高了500块的痛苦。作者说:凭相对因素做决定是我们自然的思考方式。
怎么破?
我的实际经验:聚焦于控制圈而非关注圈,提高自身扩大影响圈。我们可以关注时尚趋势,关注明星爆款,但是请更多地聚焦于你的可控范围,少做比较,因为比较总是无止境。扎克伯格不是也是常年T-Shirt牛仔裤开着飞度嘛。
免费的魔力
当一件东西免费时,人们就会疯狂,无论是否需要,相对论也会暂时失效。 因为人们本能地惧怕损失,免费的真正诱惑力是与这种惧怕心理联系在一起的。想想看你有多少次因为免费/免邮而抱回了不需要的东西。当然从企业角度来说这是绝对的利器,淘宝当年就是通过免费战胜了不可一世的Ebay,可怜Ebay还挣扎着叫嚣“免费不是商业模式”时就倒下了。亚马逊Prime会员的免运费权益吸引了多少人加入,最后形成了亚马逊独特的飞轮效应成就一代霸主地位。
个人应该如何破?
不要一看到免费就血脉喷张,这时候就要使用一下相对论了,理性计算一下:是否需要,是否另一个不免费的其实相对更便宜,只选对的。

得到的才是最好的
人有三种怪癖:过于高估自己拥有的,关注在会失去的东西上,假设他人与我们有同样的视角观点。所以一旦拥有就害怕失去,淘宝上买东西找便宜的,闲鱼上卖东西不肯降价,往往买不到最合适的,想卖的却卖不掉。商家的XX天试用不满意无条件可退就是最好地利用了这一点,先让你毫无心理负担地拿回去试用,而衣服一旦穿在了自己身上东西一旦为你所用,它在你心中的估价顿时就涨了好几倍,最后期限到了去退换的凤毛麟角。
怎么破?
建立一个非拥有心态。共享单车盛行就是最好的教育,我们需要的是最后一公里的交通方式,不一定需要拥有一辆车。不是常说最爱的不一定在身边,远远看着就很美好了。
窃书不算偷
人们在掏出真金白银时常常心疼得紧,手机支付刷刷刷没感觉,不知不觉就成负翁了,这正是现金与非现金带给人不同的感受。就像大部分人不会从公司偷钱,但是拿回来一些文具用品还是挺心安理得的,所以孔乙己说窃书不算偷似乎也是有道理的:)
大学生的行为学
大部分行为学(包括心理学等其他实验学科)的实验都是找大学生做的,也许是方便的缘故吧,所以很多人说心理学就是大学生心理学,行为学就是大学生行为学,这本书里大部分出现的都是MIT的学生,所以这本书也可以叫《MIT学生的怪诞行为学》?至于大学生是否能代表所有人,这个答案我就不知道了。
其他还有一些小TIPS:比如点菜时第一个点,这样不容易受其他人影响,更能吃到让你满意的食品。安慰剂效应和预期让我们觉得贵的东西总是效果更好些,高端音乐厅里演奏的歌曲总是更动听些,大牌的衣服就是好看……
很棒的一本书,推荐给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