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悠悠——世界长寿之市贺州黄姚古镇

2017-08-07  本文已影响0人  雷应邦

    2016年10月19日上午,贺州市在北京举行的“世界长寿市”认证会上,经过国际人口老龄化长寿化专家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的专家学者认证,正式成为“世界长寿市”。

通过认证

    目前,贺州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33.4万人,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为6.2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比例的18.5%,百岁老人458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8.01岁。

    近年来,贺州市下辖的昭平县、富川瑶族自治县、钟山县均被授予“中国长寿之乡”称号,贺州黄姚古镇也因此成为目前全国乃至世界瞩目的古镇。

    “黄姚古镇本身就是一部浩荡的史诗和画卷。”当你踏入黄姚,历历在目的古镇每个角落,都能引发你思古之幽情,浪漫的遐想,诗意的叹息和对往昔的眷恋,对历史的惊叹,更能让你感到黄姚民族的伟大,体验到黄姚古今居民的生活习俗,体会到梦镜家园的温馨。                                                                                       一

     在美丽漓江下游广西贺州昭平县,有一个素有“梦镜家园”之称的古镇——黄姚。黄姚古镇总面积3.6平方公里,距桂林约200公里,距贺州约210公里,1995年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风景名胜区。

     古镇肇始于宋朝开宝年间(927年),方圆数十里只有两户土著人家居住,一家姓黄,另一家姓姚,繁衍至元朝末年,此地已有黄、任、孟、邓、曾、蒙、邹8姓人,而以黄姓、姚姓少数民族居多,故取名为黄姚,沿用至今。

     明万历年间,广东等地的商人陆续沿珠江、桂江转姚江而上至黄姚安居兴业,逐年修建了街道院落、祠堂庙宇、亭台楼阁。至清乾隆年间,黄姚人口迅速发展,商业、手工业兴旺繁荣。镇内古、莫、梁、郭、劳、林等6大姓人氏大兴土木,各自建有宗族祠堂、宅院街道,构架出一风景秀丽的商镇,留传至今。古镇的建筑格局极富神气色彩,房屋按九宫八卦式格局,得山川之灵气,集天地之大观,宛如一大迷宫。镇内空间变化丰富,建筑布局与四周的喀斯特山水地貌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清澈秀美的姚江、小珠江、兴宁江从东西北三个不同的方向流经古镇,真内的许多建筑均临江而建,“小桥流水”是其独特的风景之一,但其景致与江南众多的水乡又不尽相同,古榕巧妙地散落在各处,有苍劲壮观的龙门榕,有婆娑奇美的睡仙榕,有腾空飞舞的龙爪榕,有破石而出的石上榕……奇石也欲与小镇之秀美争奇斗胜,有伏在岸边的像仙龟,像夜鹰;有躺在路边的像金鸡,像鲤鱼,像南蛇;有浮出水面的像鸳鸯,像怪兽……古屋,古榕,奇石和“小桥流水”交相辉映。难怪著名的美籍华人画家蔡楚夫称赞黄姚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艺术殿堂,是一个天然的山水园林古镇”。

梦境家园

                                                                                      二

     当年读大学期间的一个暑假,在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生导师龚永辉带领创办《相思湖文龙》团队下,我选择了广西桂东片区边远山区的黄姚古镇,坐双层卧铺车从南宁出发,到黄姚古镇时天色已晚了。古镇的夜特别宁静,宁静得使人陷入沉思。

实地考察

      据实地考察,黄姚古人都信奉风水,他们不随意破坏任何一处与风水相关的环境,其中“南蛇出洞”就是很典型的一个景点。他们以风水伦理择选适合自身居住的环境,背靠真武山,面向碧绿蜿蜓的姚江,还有龟、蛇守住水口。他们以自身的喜好,找一个地方然后再以风水的住宅,还按照自己的审美观念,巧借周边的自然山水,随地势起伏而建,把古镇融入自然当中。从生态学上看,它顺应了自然为我所用,而不是改造自然。从形态上看,它预留充实的内部空间供人工造型用;从情态上看,在预留的每部空间内,巧妙设计虚实、动静、简繁、疏密的景致,把建筑美和自然美联系起来,将人的智慧和情感赋予大自然当中,使建筑与风景相得益彰,交相辉映。怪不得黄姚人在建筑时,宁愿自己的住宅往后移,也不愿意将这门缘石蛇搬掉。

     黄姚小学退休古校长告诉我,在黄姚古人最初的眼里,自然万物和自己一样,拥有活泼的灵魂,意志和情感,自然万物能够和人进行神秘的交往。关于“南蛇出洞”,老人还给我讲了一个神话传说:

     真武大帝得道成仙之前,他的师傅就命他在这里静心修炼。开始他凡俗未泯,三心二意,难以修成正果。时间一年年过去,他心中十分烦躁,他师傅也恨铁不成钢。眼看登仙时辰已到,他师傅急中生智,用力在他后背一拍,真武帝被这突如期来的一拍,心和肠一并吐出,他师傅立即说了一声“变”,结果真武帝吐出的心变成了“龟”,吐出的肠变成了“蛇”。此后,他命令真武用左脚踏蛇,右脚踏龟,熄灭凡心,果然清晨雄鸡发出第一声啼叫时,真武终于修成正果,得道成仙,升天而去。留下了合掌修炼的法身,祈祷保佑着黄姚这块风水宝地。

     据有关资料介绍,真武即玄武,玄武的形象是龟或龟与蛇的合体,它与青龙、白虎、朱雀合称四神兽,在方位上各主一方。青龙主东方,白虎主西方,朱雀主南方,玄武主北方。玄武之名因要避讳宋圣祖赵玄郎之名而被迫改为真武,于是真武由动物神演变成人格神,还被道教拉入法门成了其主要的神明之一。明永乐皇帝将他加封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即它的法力最主要是善除水火之灾,并能驱邪卫正。

     看来,黄姚古镇的风水神话传说是有一定依据和理由的。由于黄姚古人的心智发展水平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级的阶段,人与自然还不能明确的区分,在人和外界之间存在着一种互渗的关系,黄姚古人也一代代在遵循自然中改造自然。时至今日,真武帝在黄姚人心中形成了一种象征物,一种意志和情感的依托。真武这个意象,不但是黄姚古人的符号,同时还包含着特定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民族感情,成为黄姚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三

      自然神话传说在黄姚人民心中扎下了根,他们自觉不自觉地顺应着自然,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用这特定的思维去改造自然。在平日生活中,淳朴厚道的民族风情和崇尚自然成了黄姚人民的习惯。

     黄姚古人崇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从清康熙至光绪年间有史料记载的就出了11名举人。诗、书、礼、乐、琴、棋、画在他们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他们经常聚集在一起品茶、吟诗、写对、作画。

     我走过护龙桥,回头看遗留下的一个大户人家“司马府第”时,总感觉到这座桥与这户人家有莫大的关系。这就是为什么在黄姚古镇当中,这个府第是独立建设的最窄的房子,在古代有这样的房子是很少见的。在古代,一般的房子要考虑,一是可以作城墙防盗用,二是可以给长工居住。而这独立的“司马府第”房子却一举两得。可见这家的主人是多么的富有。

小桥流水

      可当我问到这里的主人,他的回答与我的想法恰恰相反,还给我讲了这户人家的一个传说故事:

     这户人家的祖上从广东迁移到黄姚时,靠做一些小买卖度日,日子过得很清贫,变想方设法四处寻找助他升官发财的风水宝地。忽然有一天,一位盲人道士路过他家门口,公司他有一块风水胜地能让他的后代当大官大大财,但不能保证他这一辈子的生命安全,问他是否要这块宝地。他想了好久,最后还是决定把自己的祖坟迁到这里。正如盲人道士所说,葬了这块地后,他和他的佳人先后去世。在临死之前,他告诉他的儿子和当时已有身孕的儿媳,万一儿子死后,儿媳若要改嫁,肚子里的孩子在未过护龙桥时出生就姓莫,过了护龙桥生就随嫁而姓,说完即离开了人世。他趋势不久,他的儿子也随他而去,一家人只剩下怀孕十个月的儿媳妇。镇上有个财主姓孙,看上了这温柔漂亮的寡妇,想要她回去做小的。这寡妇记住公公的临终遗言,坚持如果出嫁那天未过护龙桥肚里的孩子就呱呱落地,被取名为莫孙。说来也神奇,这莫孙确是一个天生的神童,加上她妈妈细心叮咛精心教诲,莫孙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并在衙里多了大官,把大量的钱财寄回家乡修建了“司马府第”。

      如今的“司马府第”看起来古朴而又神秘,而“护龙桥”却是打开“司马府第”人们心灵的一把钥匙。时间越久,走过“护龙桥”的黄姚人民便越信奉是真武大帝带来的龙的子孙。这个美好的愿望就这样一代代传了下来,因而这里有了聚仙岩、水仙榕、仙人古井、也便有了“接龙祠”、“佐龙祠”、“带龙桥”、“左龙桥”。同时,根据自然的方位修建了左龙嗣、建龙嗣、护龙嗣、四龙嗣来祭祀神龙。

       从此,黄姚人民以真龙天子自居,坚信天生我才必要用。到底在黄姚人民的心目中,龙为何物?他们只知道“龙”会给他们带来福气,给他们带来龙的子孙。而到底“龙”为何物?俗语说:山不在深,有龙则鸣。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出身低微,没法论证自己是龙的后代,就自称为龙子。从此以后,历朝历代皇帝都以真龙天子自居,中华民族的子孙也都成了龙的传人。

金德街38号人家

据昭平县志记载,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黄姚社会秩序稳定,人口逐年增多,镇内有古、梁、郭、劳、林、吴等大姓人家开始大兴土木,各自建有宗族、祠堂、宅院、街道,而且街道两旁铺面林立,热闹非凡。到了清乾隆时期,古镇已有金德、安乐、连里、天然、中兴、迎乐、十字等主要街道。然而,在岁月的流逝中,古镇由兴转衰,似乎印证“轮回”这一道理。其实不然,考其原因,其一,闭关自守,近亲联婚。古镇发展到清末,已形成了一个规模宏大、东西南北皆有城门固守的完整城池,镇上居民悠然自得满足与现状。过着“坐久不知红日到,闲来偏笑大云忙”的生活;并信奉“好女不外嫁,好南不外娶,亲上加亲”的婚姻伦理,致使人口综合素质逐年下降。其二,交通不便,万业难兴。随着时间的推移,姚江水系水土流失严重,河沙逐年上升,原可以通航至广东的姚江主河道到上世纪40年代已经无法通航,整个古镇与外界几乎隔绝,镇内的商贸业逐年衰退,往日的繁华已成为历史。

                                                                                  四

      黄姚古镇历代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是远古历史的回音,它真实地记载了当地人民的瑰丽的幻想,顽强的抗争以及步履蹒跚的足迹。同样,它作为古镇文化的支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民族的精神特征,而这精神特征却表现在它至今保存完好的亭台楼阁、祠堂庙宇和居民建筑上。

      古戏台兴建于明万历初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这是一座亭台式的戏台,以8根木柱支架,属单檐木石砖瓦结构。整个戏台平面是“凸”字型,阁顶塑有二龙戏珠,前台天花中间有一副“双凤奔月”图,是当地民间艺人所作。前台屏风上大书“可以兴”三个大红字,意思很不错。

      据说,清乾隆年间,当地居民准备集资对古戏台进行一次重修,事前征求镇上有名望的举人林作楫,他随口而出“可以兴”。《论语?阳贷》:“孔子曰:小子何莫学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寓意着一是古戏可以兴修,二是黄姚歌舞升平,兴旺繁荣。当地戏剧爱好者曾组织一个专演桂剧的剧团,命名为“珠江春剧社”,后改名为“黄姚镇业余桂剧团”,在这古戏太上演出了不少知名桂剧,如《三气周瑜》和《三娘教子》等。从30年代起,断断续续演了60年。抗日战争后期,欧阳予倩带领他所在的广西艺术馆疏散到黄姚,也曾在古戏台上演过《放下你的鞭子》、《铁蹄下的歌女》和欧阳予倩自己编的《桃花扇》,直接或间接地为抗日救国大力宣传。观众如潮,掌声雷鸣。这给黄姚古镇的历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显示出当地人民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

        而宝珠观与古戏太不同,它富有一种韵味,是黄姚古镇顽强抗争背后留下的步履蹒跚的足迹。

      宝珠观始建于明代嘉靖三年,后来汉族与壮族人民两度重修,是明清时期当地居民供奉佛教和道教的所在地。寺观的前方,按照古代庙宇建设规范砌有高墙——日照壁,而且匠人别出心裁地在照壁中间砌了一个大圆窗。当地文人心有灵犀地在圆窗上题下“镜里天花”四个大字,两侧配一七字联:“窥透灵山千叠峰,别开兜率一重天。”意思是说,佛家的奥妙即使隔着千叠壁嶂也能窥透得了,道家的玄秘即使有九重天月也能开窍。就好象世间万物如镜月天花,虚无缥缈,好有几分禅意。古诗云:

行人踯躅暮方归,叶落雅翻乱夕辉。

古寺霞光偏个好,金乌如逐马蹄飞。

       然而,这宝珠观得“灾”独厚。其他被视为封建毒素特浓的民族祠堂,挂有“司马第”、“官郎第”等匾额的明清皇朝官臣之家没受到多大的触动,偏偏这渗入红色政权气韵的宝珠观却破坏得仅存残疾。还好,黄姚的民族人民不定期地惦念着宝珠官,1984年花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把它修复得一如旧观。观分上下两殿,石柱撑檐,雕梁顶瓦,壁画琳琅满目。今日的宝珠观,暗示着一种修复后的沧桑,让人偷窥到黄姚民族步履的蹒跚。中共广西省工委曾迁驻在次,文化界名流千家驹也曾在这里办过黄姚中学,著名学者何香凝等还曾在这里住过并作过学术演讲,这便添上了一笔浓浓的特别的色彩。

                                                                               五

      历史在前进,留下蹒跚的足迹,回望或深或浅的足迹,却印上瑰丽幻想的痕迹,这就是让黄姚民族骄傲的财富,它就是黄姚古街的居民建筑。

     不少专家认为,黄姚古镇居民建筑揭示了我国古建筑特有的魅力,它集造型美、结构美、空间美于一体。它是一座阶梯式宅院,以优美柔和的轮廊和变化多样的形式令人赞叹不已。它的外形不是任意建筑,阶梯式的步级寓意着步步升高。整个建筑从整体上看高出地面约1米左右,面宽3间,进深3间,按八卦中的九宫布局。一、二座同一平面,后坐正厅又高出一、二座70多厘米。前座中为门厅,两旁为耳室,供长工居住兼守门,前门均设有抗匪防盗用的楼栏、插杆。中座正中为天井,主要起采光、通风作用。两旁为厢房,一般作客房或厨房。后座为正房、主房,正厅有案台和镂空花雕饰的隔扇,以开阔视野,入厅很有几分苏州园林的韵味,古朴而又典雅。再仔细看屋檐正顶苏式彩画,不但色彩古朴典雅,而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彩画多寓意富贵、平安、吉祥。而它的色彩却打破了房屋结构上的单调、乏味和直线的呆板,将不规则而富有韵味的线条以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地点染出来,刚柔相结合,富有清代建筑的风格。

      黄姚古镇居民街道不是很宽,大约一丈多,全用当代办公桌般大小长短的黑色石板组砌而成,没有任何的粘合物,全靠准确的尺寸把它牢牢地拼在一起。更使人感到奇怪的是,整个古镇恰好用了99999块青石铺成。街两旁的建筑多数属于清朝岭南风格,它的独到之处就在于整个建筑布局井井有条,一条主街迁伸出8条弯弯曲曲的街巷,由一个个单体结合成一个大的群体建筑。在平面布局上以“间”为单位,再以“间”组成单座,单座又通过不同形式的组合,如平地式庭院阶梯式庭院等,这样就构成了大大小小不同的院落群。在街与街之间的交接处还没有“闸门”。黄姚的闸门多,大约有十几座,它的作用一是防御外敌,二是方便捉盗贼。一旦有盗贼入侵,街上的居民就把所有的闸门放下,来敌自然就成了瓮中之鳖,在这一点上,我不能不为黄姚古人的细致和聪明而佩服得五体投地。

                                                                            六

       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那是因为一方面它注意内外的团结合作,另一方面强调与自然的融合。只有具备这两个条件,该民族才能在大地上富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创造其灿烂的文明。然而文明背后总会有许多糟粕,黄姚的民族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在战胜糟粕的民族,推动了历史的不断进步。在黄姚古镇你可以发现,这里的民族宗室留下了苦难的见证。

       我们一直以为,与其说历史的苦难造就了拓荒者,不如说历史的苦难诞生了黄姚;与其说是历史的苦难使广东移民一起走来,不如说历史的苦难使他们互相融合,共同创造了古镇一方的历史文化。是的,黄姚的历史文化属于大家的,从这里可以知道中国民族几百年的迁徙历史,可以更知道广西八桂大地上民族融合的伟大历程。黄姚民族的历史经历了太多的苦难,苦难使黄姚人民寻找自然,顺应自然,他们共同合作,建造亭台楼阁、祠堂庙宇、庭院府第,刻上了民族历史的见证。

在郭家大院和大学姚开路师兄留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